APP下载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现状研究

2016-02-12常媛媛李文彬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团课外大学生

常媛媛 李文彬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现状研究

常媛媛 李文彬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现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基本情况和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高校课外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基本状况,发现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为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体质健康;现状

2014年6月,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的体育工作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的规划发展、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强调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发挥的作用,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现行《体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范围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一切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等。

1.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1.1 早操。早操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较为普遍的形式,部分高校坚持学生早操活动已经达到十年以上,成为校园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操的意义在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大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管教,步入集体生活的环境,加上自制力较薄弱等因素,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游戏,晚上不按时睡觉,早上不按时起床,甚至出现课堂睡觉、旷课等现象,影响正常的教学。严格的早操制度,能够有效的约束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高校早操制度的执行已经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继大学生体育必修课程外,高校覆盖面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课外体育活动。

1.2 体育社团。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各类社团在高校的数量逐步增多。体育社团的数量和规模是高校社团中发展最快的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团类型。从最初传统的三大球、乒乓球社团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易于掌握的体育项目,发展到现在的门类较多,涵盖项目较全的综合性体育社团。近年来,高校的体育社团除保留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有山地自行车、越野行走、棋牌、魔方、网球、武术、器械健身、瑜伽、有氧操等项目。可以说只要是大学生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在高校中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发展,不仅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大幅提升,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大学生搭建了体育交友的平台,为各类体育竞技比赛培养储备了人才。

1.3 校园体育竞赛。高校开展的体育类竞赛较多,可以分为省级、校级、院级和班级四个层次。省级的体育竞赛,主要是经由学校竞赛或者体育社团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经过集中的训练的,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或者地区的体育竞赛,这是优秀体育人才的一种选拔渠道,但不是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的主体。校级竞赛主要有面向全校师生的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由于各学院对校级比赛的重视,在校级比赛进行之前,各学院各系都会开展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训练和选拔比赛,这些方式都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班级和团支部组织的班级范围内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对抗赛等也是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利补充。

1.4 其他形式。大学生由于课业压力不多,尤其在二年级以后,大量公共课程结课,学生的业余时间逐步增多。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之余,大学生有精力可以自主选择个人喜欢的运动项目,自由的调整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场地,同时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缺乏自信,不喜欢在大众面前运动,还有部分大学生各类事务较多,缺乏锻炼的时间。面对这类大学生,具有私密性、节约时间、健身效果明显的体育项目较为适合。比如近年兴起的无器械健身,由于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形态美的需求,同时具有减肥、健身的效果,并且运动时占用空间少,不需要找专门的场地,每天仅需半小时,学校的空场地、宿舍里,只要两平米就可以进行强度较大的卡路里消耗。这种强度较大,单人进行的运动训练方式,现在已经成为具有健身需求,但是不乐于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的首选。

2.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

2.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根据《标准》的规定,大学生应该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时间要求,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基本为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时间基本为两个小时以内,如果学生要达到每周锻炼七小时的要求,除正常的体育课程外,需要每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时间为五小时。目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总体达不到《标准》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一周达到5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9%,一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2-3小时的人数约占74%,不足两小时的约占7%,能够达到五小时锻炼时间的学生基本是班级或者社团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也是各类体育竞赛的参与者,二到三小时区间的学生,基本是能够按时参加学校的早操、其他方面的体育运动参与较少,课外体育活动不足两小时的学生,普遍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早操,甚至体育课也常旷课。这一调查,基本可以代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仍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

2.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产生于人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课外体育活动发生于不同的需要层次,就会有不同的动机。目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有:考试达标、强健体魄、参加比赛、健美塑形、减肥、娱乐交友和缓解压力等方面。对于女生来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大动力是考试达标,其他动力依次为减肥、缓解压力等。以考试达标为动机的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比较集中,一般在每学期的中末期,运动强度也较大,但是考试结束后训练停止,不具有持续性。以减肥和缓解压力为目的的女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长跑。还有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学生选择到健身房进行器械训练。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目的性较强。男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强健体魄、娱乐交友、健美塑形、缓解压力等。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源于自身需要,因此具有连续性,能够较长时间的坚持,参与的项目较为广泛,以篮球、足球、田径、器械健身、网球、乒乓球等为主要活动项目。

2.3 影响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分为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利因素主要是时间宽裕,没有升学压力,这样为大学生长期坚持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大学体育设施较为完备,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了物质性。影响的不利因素,也就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主要可以归纳为缺乏运动的积极性、学生个人经济条件制约、学校提供体育设备不完善、缺乏技术指导、学校没有运动气氛等方面。概括来说,可以分为学生自身因素和学校客观条件提供不足两方面。学校提供的体育设施,包括收费和免费两类,其中设施的收费也主要用于场馆的维护保养,一般不具有盈利的目的。收费的设施一般仅占学校总体体育设施的30%以下,大部分的体育设施是免费向学生提供的。学生自身因素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利的决定性因素,体育运动并不都是高消费的运动,尤其在高校能够部分运动场所免费前提下,大学生可以选择跑步、篮球等低成本的运动项目满足运动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缺乏运动的积极性,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核心因素。

3.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诸因素对策分析

3.1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析。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目前高校的早操制度、社团形式和校园体育竞赛等组织形式,对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长期的以学校为主体组织管理为主的模式,也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多年来,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一直进行探索,被认可的观点是“体育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教育体系,这也是贯彻《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一种有益尝试,对于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校社团自主的管理、学生主动参与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和弱化学校的管理的强制性,和传统早操晨练和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被动性。教师不仅是体育课程的教授者,也是学生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以及其他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主要是运动技术和防止运动损伤方面的指导,不参与社团内部的管理和运行。学校应该制定制度,根据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时间等指标,可以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按照比例计入体育课的成绩。

3.2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首先是看通过学校体育的培养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提高,这也是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标准。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方式不同,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部分高校重视体育课程的发展,将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进行督导,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任其发展,使得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处于无监管状态。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局限于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把体育达标测试作为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面对学生体质的差异性,教育部门统一的体质达标指标,将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强化为外在的运动压力。回归教育和体育的本质,确立正确的体育指导思想,是体育运动在高校良性发展的前提。高校应该秉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新思想,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性,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3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功能分析。体育的功能主要是指体育对个体和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它既取决于体育本身的属性,同时也取决于运动者个体和社会的需要。体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强身健体功能、促进健康心理功能、人际交往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命美学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功能具有共性,同时由于高校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人员相对单一、高校信息化普及、学生体质差异化等原因,因此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功能具有其个性和特殊性。体育存在的功能性决定了体育存在的意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体现其功能和价值。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在大学生强身健体、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方面的独特作用,将课外体育活动同大学生完美身材管理、健康交友环境、消遣娱乐等需求相结合,并将学生自主管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主要途径。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乐于参与比赛、培养竞争意识的场所。这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发挥创造力,提升健康意识的方式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鉴定了基础,也是体育功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提炼深化。

[1] 陈善平,李树茁.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4.

[2] 侯江渊,张少卿.河北省小城镇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77-80.

[3] 李晓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8),96-99

[4] 许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6-99.

[5]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0.

[6] 白凤瑞.等.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23-27.

[7] 刘海元,唐吉平.对贯彻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有关精神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6).78-84.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学校基金人文社会类“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TD084)

常媛媛(1980.10-),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社会学,讲师,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4.049

猜你喜欢

社团课外大学生
缤纷社团
小满课外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