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

2016-02-12邸乘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5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理论。总之,“四个全面”多方面地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四个全面”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多方面地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划

1982年9月1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2-3自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方向。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方向,也是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群众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党要实现自己的庄严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通过正确而坚强有力的领导,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从政治学意义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活动,也就是治国理政。因此,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联系在一起的。治国理政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本活动的概括性表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题和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以他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正在致力推进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不仅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一篇需要接续书写的“大文章”,他说:“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P23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深刻思考、精心谋划、致力推动的就是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就“四个全面”所涉及的内容而言,从“小康社会”到“深化改革”,从“依法治国”到“从严治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有过深入阐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更是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出发,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把“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四个全面”的提出和确立,是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及对治国理政方略的系统整合、集成创新和理论概括,集中反映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升华。

“四个全面”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和升华,其内在的逻辑就是:紧紧围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双轮”或“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政治保证,通过逐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和法治保障,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证,同时也是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内在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和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划,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理论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和郑重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P13。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也就此作出了一些具体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

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形成和确立是有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社会状态。1979年1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借用“小康”的概念,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5]P237、238。后来,他进一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P251,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20世纪结束的时候,我国胜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6]P1369。据此,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7]P14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8]P15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改,但却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P13-14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明确、标准也更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首先,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次,他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9],“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10];第三,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第四,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12],使之“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0];第五,他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者注),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3]P219;等等。这就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就在“全面”。一方面是人群的全面覆盖,是不分地域、城乡、行业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掉队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是领域的全面覆盖,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3]P153的全面小康;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13]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14]的全面小康;是“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15]的全面小康;是“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3]P211、212的全面小康;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确保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16]P112的全面小康。这两个“全面”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重要特征。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并将两个“全面”(即人群和领域的“全面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而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

三、“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途径和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一目的和目标,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并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专门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同志及以他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动力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变的社会。”[17]P693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这既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是与整个历史新时期相伴随的。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同志就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1978年10月,他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中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5]P135-136同年12月,他又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警醒全党:“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P150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自那时起,改革开放就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标志和特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0多年来,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在不断推进,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集中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实行改革开放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包括外开放;“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18]等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4]P14-15。具体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战略举措之一纳入其中,并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同时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首先,在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紧迫性的认识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6]P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19]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必须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在对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总结和对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把握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加自觉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最根本的是要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3]P67-68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再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原则要求的设计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任务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4]P512-514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将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广阔的前景,提供不竭的动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动力理论。

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基本方略和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一目的和目标,就“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并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专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系统部署。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和法治保障的认识。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深刻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不仅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而且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P11的十六字方针,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程。

自那时起,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相继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21]P30-33。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7]P15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P24。2011年3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宣布:“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22]P26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推进的,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认“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根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P2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纳入其中。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通过了专门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阐明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3]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3]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23]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23]等等。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战略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将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治国方略和有力的法治保障。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和法治保障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

五、“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理论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同样是“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4]P38。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仅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而且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此为指导,党中央也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有关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原则。早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即根据执政后党的建设的实际,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阐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但从1950年代后期起,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特别“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党的建设也遭到了很大的损害。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制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了新党章,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4]P38、53的方针,并先后在全党集中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要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事业就兴旺发达。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以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提出了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根本目标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特别是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来说,管党治党更是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4]P349-350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在谈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时就明确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P702013年6月28日,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特别强调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 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同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4]P350-351

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我们不仅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而且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前三个“全面”相继提出之后,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5]并就此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同年12月,他在江苏考察调研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其与前三个“全面”相提并论,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0]。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高度清醒和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因此,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坚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亦即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全面”和“从严”。“全面”,既体现为党的建设主体的全覆盖,也体现为党的建设内容的全覆盖。主体全覆盖,就是要全面强化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从党中央到基层组织,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党员,都是党的建设的主体,都对党的建设负有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严格要求、约束和提高自己,从而使我们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内容全覆盖,就是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并使之相互促进、协调推进。“从严”,就是要“严”字当头、真抓实管,把“严”字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特别是从严管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依靠人民”“从严治党”。此外,还要“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深入把握和运用好“从严治党规律”,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25]等等。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同样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战略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将通过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理论。

总之,“四个全面”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提出和形成的,而且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动力理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和法治保障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理论。“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擘划,多方面地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3-09-01.

[10]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11]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3]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15]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03-09.

[1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邸乘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J].学习论坛,2011(3).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朱文鸿)

Four Comprehensives:A New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 Cheng-guang

(ResearchCenterfor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huiAcademyofSocialSciences,

Hefei,Anhui23005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ve brought forward and formed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blueprint and strategic thoughts from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holding on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Four Comprehensives” i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ic plan for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ly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has further enriched the development goal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development dynamics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law”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rule of law building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party discipline”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a word,the “Four Comprehensives” has deepened and expanded our cogni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various aspects,being a new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Xi Jinping;Four Comprehensive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cogni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项目编号:AHYZD2014-O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邸乘光(1954—),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党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1-0033-12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