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延安

2016-02-11侯讵望

小品文选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延安中华民族

侯讵望

离开延安已经有些日子了,在这些天里,有一种写作的冲动不时撞击着胸怀。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是创造时代精神的沃土。延安,也是我久已神往的地方。

在过去读过的关于延安的文学作品里,最让我难忘的有两篇,一篇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一篇是吴伯箫的散文《歌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10年的延安,他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心潮澎湃,诗情飞扬,按捺不住喷涌而出的感情,发自心底的诗句脱口而出。而《歌声》是吴伯箫同志在1961年到1962年间写的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散文中的一篇。那个时期,他陆续写了《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等,前三篇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则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的,至今有些令人心动的句子,依然还能背诵出来:“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就这样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让我梦魂萦绕,心驰神往。今年,终于有了亲近这片革命热土的机遇,那是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的前夕,我与阳泉市文艺家40余人,踏上了访问延安的旅途。

延安是块历史悠久的土地,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约在公元前13世纪,延安属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载。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白狄是一个游牧兼狩猎的少数民族部族。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在延安一带。这样说来,延安与我的家乡盂县———古仇犹国同属“少数民族”白狄,那就是同胞了。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上演过无数血腥悲壮的活剧。吴起、蒙恬、范仲淹等许多名臣武将在此书写了或雄壮或威武、或昂扬或悲凉的故事。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上半叶,延安才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在延安的记忆里,从此与许多更加伟大的人物和更加重要的事件联系了起来。随着美国记者斯诺的长篇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就连世界的目光,也开始向这里聚焦。

那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这里,找到了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刘志丹、谢子长,从此,延安这块热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13年的风雨历程,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可以说,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是延安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比这些遗产更宝贵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她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又一份重要的财富,更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站在宝塔山上,眺望着这座已经看不出昔日满面尘垢的延安新城,我的耳边依然回响着那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那是从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中流溢出来的雄浑乐章。我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洪流之中,与我同行的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那些虽然疲惫但却挂着笑意的脸,那是从中国其他地方匆匆走来的青年,那是甩脱黑暗追求光明的青年,那是胸怀壮志奔赴国难的青年。他们是我的父兄、是我的姐妹、是我的亲朋好友,为了一个目标———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的民主和自由,他们来了:来到了这片革命的净土上,来到了这座革命的熔炉里。我知道,在我的身体里,至今都有他们的热血在奔涌。

在这里,有一个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叫毛泽东。

那首从陕北老百姓心底流出来的信天游,道出了他的伟大———“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放羊老汉李有源先生当年望着早晨冉冉升起的红日,脱口吼出来的声音,在中华大地回响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人们听到这样的歌曲,依然有一种亲切感。

在杨家岭的土窑洞前,我驻足沉思:为什么老百姓把他当成了救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吧: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灾难沉重,不断地割地赔款,中国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的一块肥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卖儿鬻女,啼饥号寒。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熟视无睹,依然沉浸在花天酒地的贵族生活中。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抛头颅,洒热血,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攫取了,中国依然是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国无宁日。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第一次真正把人民的疾苦放在了心上、才真正为老百姓去打天下,老百姓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谁要他们赞颂、没有谁要他们歌唱,而他们自发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中共七大会堂,我们的艺术家们召开了一次最短也最有意义的座谈会,几位老艺术家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参观的感受。他们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夺取全国的胜利?道理很简单,他们依靠人民,与人民心连心。看看毛主席住过的土窑洞、看看那些简陋的陈设,我们就知道,共产党一定会胜利,因为那是人民的胜利;也有的说,联系现实,我们更加感到毛主席的伟大、更加感到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大家让我也说说,我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只能说一句:老一辈打江山不容易,今天我们应倍加珍惜!

参观完枣园,已经是下午5时多了,导游说,有一个地方不知你们想不想去?我们问是什么地方,他说是张思德塑像。我们说,去!导游说,很少有人去的,我就免费带你们去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了为人民服务广场。在张思德同志的塑像前,大家拍了好多照片,并且把山坡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也收进了相机的取景框。

离开延安,取道壶口瀑布返回山西。立在汹涌澎湃的黄河边,望着滚滚滔滔的黄河水,我仿佛看到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看到了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足迹,看到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尽管我们前进的征途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因为,她就像这奔腾咆哮的黄河水一样,大海才是她的目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衛华北!保卫全中国!”那首曾经激励过多少中华优秀儿女的动人旋律,再次在我胸中回响激荡起来!

选自《山西日报》

猜你喜欢

延安中华民族
延安的故事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新著
季札挂剑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在延安
抗战时期的延安
热热闹闹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