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陌生化手法 打磨新常态课堂

2016-02-11李伟雄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陌生化政治课哲学

运用陌生化手法 打磨新常态课堂

“陌生化”,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政治课教学通过切入视角的陌生化、知识呈现的陌生化、分析论证的陌生化,有助于打磨新常态课堂,让有意义的思想政治课变得有意思。

陌生化;切入视角;知识呈现;分析论证

“陌生化”,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1]。思想政治课不妨借用“陌生化”手法,为课堂教学持续增添新的活力,给学生带来富有学科魅力的知识习得和情感体验。

一、切入视角的“陌生化”

作为对思维僵局的一种革新和挑战,“陌生化”要求人们不断改变机械的习惯,不断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从而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事物,使习以为常且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教师可以改变微观切入的视角,力求小而精、新而奇,达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的效果,让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真正落小、落细、落实。

例如,在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笔者把当天的《南方日报》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查找体现政府职能的热点新闻,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快、最多、最准确。通过这样的“读报比赛”,引导学生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新近的新闻报道中去加深对我国政府性质和职能的认识。在这堂课上,讲到公民寻求政府的帮助或参与民主决策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就生活中关切的民生问题在课堂上拨打政府服务热线。课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后学生还在慨叹印象中呆板的思想政治课还可以真真切切地服务生活呀。而这一切惊喜的改变正得益于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陌生化处理,将平面的教材文本转化为立体的现实生活。

再如,笔者在《生活与哲学》第一课导课时,故弄玄虚地将一个装着一颗黑色清火药丸的精美的木匣子带到讲台上“卖关子”:“这是一颗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有没有同学想吃或者愿意吃的?”看着笔者的神秘言行,教室里热议起来。有同学喊道:“我愿意吃,如果真有那么神的话,我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更多了!”也有学生反驳:“我才不吃呢,世上哪有这种神丹妙药?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笔者顺势点评:“综上所述,有同学认为努力过有意义的生活应当成为人的价值追求,有同学认为人不能违背规律办事……其实,这些回答中已经触及蕴含其中的哲学道理了,哲学不是玄学,它存在于我们身边,并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与哲学》,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哲学奥妙吧!”这样的“陌生化”导入于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一个奇美的哲学之境,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哲学,审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也更新了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感知方式。

二、知识呈现的“陌生化”

新鲜陌生的事物常常具有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因为了解新奇事物或信息总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既能从中获取知识,还能获得一种新奇刺激带来的兴奋感。因而学生总期待教师能化熟见为新奇、化锈铁为贵金。

例如,笔者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课堂教学中,选取了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4题漫画(见图1),舍弃了原题中有关“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规律、辩证否定观、真理的条件性”等题肢选项,围绕“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主题“旧瓶装新酒”,把“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的知识内容和价值引导通过漫画的多维读解呈现给学生:所谓“门槛”,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迈过去了就是门,没迈过去就是槛”。要想迈过一道道的槛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排除外界的干扰,坚信自己能成功地迈过这些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通过不断地砥砺自我,我们要把这一道道的槛转化为实现价值走向成功的一道道门。

图1

又如,为了打破学生的接受定势,笔者在复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容时(见图2),将“文化创新的途径”条理清晰、新颖别致地呈现出来,令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知识复习以合乎事理自身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学科魅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和内化知识。

图2

三、分析论证的“陌生化”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以智启人、以情动人,还要以真育人、以理服人。一种理论的魅力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广,很大程度上与它离现实有多近、离受众有多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它的言说方式和论证逻辑紧密相连。真实的案例、有趣的故事能增添课堂魅力,但其背后的观点以及价值取向需要教师精到的分析与论证。教学实践证明,应然的“吸引力”并不等于实然的“说服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时,如果依旧只是照本宣科式地“传达文件、宣讲政策、提出倡议”,这样效果定会大打折扣,无法有效触及学生内心想法、转变学生思想认识。借鉴“陌生化”手法,改变言说方式,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全国13亿人每天节省13亿粒大米,大约重520000000克,合520吨;如果每个学生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1300000个学生吃一天。”“保守推算,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些大约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粮食。”这样的论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其实也蕴含着鲜为人知的陌生世界,平常不屑一顾的舌尖消费潜藏着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鲜明且直观的数据,陌生而熟悉的论证,直抵学生心里,资源节约意识因此而增强。

又如,笔者在讲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砥砺自我”时,选择了传奇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在课堂上现场展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相片,突出描绘了他的眼睛:“同学们请看,这双眼睛多么炯炯有神,可是……它实际什么都不能看见!”(大跨度的反差打破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的情感得到触发后,笔者又问:“大家认为一个盲人写书遇到最大的困难会是什么?”学生多说眼睛看不见。笔者继续说道:“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用特制的格子板引导手写还是能做到的,而是……写过的东西会忘记,长篇小说涉及那么多的人物、事件,什么人、什么事件都要牢牢记在心头,否则会前后接不上。奥斯特洛夫斯基坚毅地一遍一遍记,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而……送出的稿子却被邮局遗失了(突如其来的转折,又带给学生心理震撼),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奥斯特洛夫斯基又从头开始,现在我们读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是第二稿。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起伏跌宕的讲述,对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打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持久的感动,避免了空泛说教难令学生同频共振的问题。

总之,借鉴陌生化艺术手法,增添政治课教学的活力,需要教师树立变革意识,用丰富的经验和辩证的眼光去剖析和优选教学资源,从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维度做起,持之以恒地发现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让课堂多些新鲜、新样、新意。■◢

[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61-66.

猜你喜欢

陌生化政治课哲学
菱的哲学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