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化的指向

2016-02-11齐卫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国家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化的指向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离不开理念科学化,国家治理出错总是与理念迷失科学的方向有关,理念科学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保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科学的取向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是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党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历史使命。

国家治理现代化;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指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始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鲜明地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相连接,意义非常重大。此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2015年初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一、理念科学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①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实践发展的行动纲领。实践进程推进思想进程,理论创新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导作用十分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理念科学化的水平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过程就是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把破烂不堪的旧中国改变成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起步。67年来,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当下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迎来了中国人民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从历史过程看,党领导下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治理模式、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治理模式。三种模式都印上时代的烙印,尽管在国家治理效果上存在差别,但它们共同构成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发展历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治理模式下,党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社会深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机械照搬苏联模式进行国家治理中,虽然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国家发展遭受曲折,甚至发生十年“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的严重破坏,但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些重大成就不应抹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治理模式下,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以经济腾飞、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的显著业绩,将中国从国际社会的边缘带到了中心,令世人刮目相看。

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后,学界普遍认为将治理引入国家治理是一个重大突破,并阐述治理与管理两个概念的区别,道理完全正确。然而,笔者认为,在注意词语表达上的概念不同之外,更应该注重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党治国理政实践推进到当下的时代内涵。其实,管理也是治理,治理离不开管理,在汉语的词义中两种表达并无根本的、实质的差别。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时代内涵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的情况下,必须认真考虑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规则、路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样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时代内涵上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更为重要。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开辟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正朝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的目标努力。这就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使命,是人民的期待。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新内容、新形式、新标准都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后变化了的中国实际,都必须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渠道上与现时代对接。

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曲折的遭遇;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就,也承受了重大失误的压力;实现了大阔步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像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广袤、人口众多、50多个民族共处、基础薄弱、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大国,又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实践,国家治理的复杂性、艰难性、变化性在任何时候都是空前的。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哪本教科书,也没有哪个国家实践案例可以教会中国应该怎样治理,中国必须面对国家治理中自己的问题,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中国答案。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是面对中国问题、寻找中国答案的结果。成功积累经验,失误提供教训。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总结,也有很多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是否正确、思想是否先进、理念是否科学,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处境和遭遇。国家治理有条不紊离不开理念科学化,国家治理出错总是与理念迷失科学的方向有关,理念科学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证。

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所以必须以理念科学化为保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根本意义。这是由国家治理现代化方向的规定性决定的。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和几十个地区,一个个国家都是具体的,怎样治理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模式受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制约而各有特色。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②在中国,理念科学化的前提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所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基础上。这是实事求是、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科学理念。

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所以必须以理念科学化为保证,又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独立的、自主的价值创造,是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力量显现。理念科学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国家治理符合客观规律。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普遍希望谋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共同体无疑有着治理上的通律,也都面临着人类共同性的问题,因此,存在着许多各国能够互通可借鉴的治理经验。但这样的通律在各国具体表现不一样,共同问题发生的场域也完全不同,机械仿效和照搬别国治理经验难以成功,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国家治理模式,怎样治理国家不可能雷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③西方一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它们的成功经验不失有借鉴之处,但国家治理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情,如果以为只要搬用西方模式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再简单不过了。历史表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治理国家,结果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历了挫败的遭遇。事实还告诉我们,世界上一些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移植西方国家治理模式,最后都品尝了苦果,陷入国家动荡、经济衰退、社会混乱、人民不满的困局之中。由此而言,只有坚持独立探索、自主创造,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才能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有可为、有所为、有大为。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取向与国家治理的现代要求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目的是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成为制定建议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中共中央制定的建议说明中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④这个论述揭示了理念具有的特性以及先导作用的功能。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期间又用“指挥棒”的说法进一步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要求坚决贯彻执行。作为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具有统领价值。当代中国进入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阶段,借用“后工业化”、“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也可称之为“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期阶段呈发展启动的特点,粗放经营、追求速度、适度改革、局部推进成为先易后难发展道路的选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发展起来后的问题逐渐显露、积压并日益尖锐化,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开放走进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深水区。“后发展阶段”要求选择理性、周全、健康的发展道路,以期解决好发展起来的问题,这就需要科学理念的引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始终是中国话语中的主题词,“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党中央历届领导一直在思考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上个世纪90年代,党中央进一步确立起“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实现“中国梦”愿景的号召砥砺全党全国人民,领导党中央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这都是党引领中国发展的接续努力,其创造性贡献是从发展与治理的关系上明确了方向、清晰了思路、把准了脉搏、增强了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科学的取向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是深化“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的新成果,是党中央思考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根本问题的新答案。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是党中央十分明确的思想,但什么是“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发展总是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中,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问题依然突出和尖锐,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社会矛盾并非经济发展问题,而且一些经济发展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社会问题。因此,谋求进一步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的视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以解决。这样认识问题十分重要。一些研究者认为,管理也是生产力,这个见解很有道理。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中的政治和政治中的经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从来就没有过离开国家治理的经济,人类的经验积累只是在探索如何达到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当代中国“后发展阶段”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发展矛盾,凸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五大发展理念将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为立意境界,使“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联系,反映了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凝练,为推进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国家治理也存在着其自身的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人类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其中的规律”。⑤五大发展理念在方法论上体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观念整合,构成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系统理念。从词语上看,五大发展理念包括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不是党的十八大后才形成的新概念,都是已经基本上耳熟能详的词语,绿色作为发展理念正式提出来是创新,但此前也有相关思想和提法。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重要的主要不是词语创新,而在于方法论层面上的观念整合。五大发展理念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词语融合成为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使一般意义上的概念提升到思想形态上的理念,构成方法论层面的观念系统。具有方法论价值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认识和把握国家治理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的方法论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曾先后两次专门组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他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的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强调全党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以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示着其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国家治理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指向,譬如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厘清发展什么、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认识,怎样整合国内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怎样确定国家建设的动力、方向、目标和路径,等等。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当然需要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需要有规范明确的制度安排,但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则是关键。理念不科学,措施无方向,制度难落实,国家治理就理不出头绪,社会发展就形不成合力。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着眼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互动性、持续性相统一,适应了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现代国家治理要求。五大发展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现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相结合,适应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的现代国家治理需要。

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行动纲领,必须全面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领域,认真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国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状况,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是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党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历史使命。

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其架构覆盖方方面面,而体制机制则是驱动部件,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⑥在长期实践中,党中央始终在摸索符合国情、合乎规律的国家治理道路和方式,相应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与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在进入“后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和交织迸发,前进障碍和发展瓶颈严重存在,国家治理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暴露出不能很好适应破解难题需要的缺憾。

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许多风险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面临的发展形势作出了精辟分析,他从五个大的方面概括了需要面对的现实:“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环境”、“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⑦这些新形势的分析,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处于深刻变动的矛盾冲突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视这些矛盾冲突,并在战胜风险和应对挑战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第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意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不是目的;是追求,但不是归宿。国家是人民基于社会意志形成的共同体,治理国家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党的一贯诉求,国家治理的目的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国家治理的归宿以人民需要为准则。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与国家治理的目的相一致,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必须在治国理政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很大的利益获得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然而,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腐败屡禁不止、雾霾污染空气、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伤害人民利益,而且也挑战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搞花架子,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不断提升才是实际内容。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就是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待,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创造善治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意识,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紧密相结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第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必须注重五大发展理念整体性的协调关系。五大发展理念显示有机构成的科学发展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016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关系,有的认为,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⑧有的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内在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原则要求,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发展的环境布局,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⑨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清晰的思想逻辑,创新发展揭示激发发展新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揭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开放发展揭示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揭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各自都有明确的指向,但作为系统性的观念,不能机械地分割开来,重此轻彼,捡一丢二。注重五大发展理念整体性的协调关系,要警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畏难情绪,坚决防止在国家治理中对五大发展理念作片面性的理解和选择性的执行。

第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邓小平曾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前面有个“社会主义”的限制词,他的意思并不是赋予现代化以意识形态的色彩,而是突出现代化必须有秉持的原则和方向。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用“保持政治定力”、“保持战略定力”的表述强化了这个意思。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包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不是另有自己一套现代化的标准,也不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相隔离。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基本内容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但是,现代化问题发生的场景、现代化建设的方案、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推进现代化的步骤,则因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其自身的特色。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搞现代化,不等于全世界只有这一条道可以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经验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现代化前景照样光明。五大发展理念是党中央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强大战略定力。

第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合乎实践,顺应民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切实的可行性。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两个百年”愿景的内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治理现代化样式的表现特征,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元素。五大发展理念展示出中华民族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体现着中国人民将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揭示了中国人民圆“中国梦”进程的历史方位。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必须条件,需要中国人民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五大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科学价值取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5页。

⑤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页。

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⑧秦宣:《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光明日报》2016年2月4日。

⑨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河北日报》2016年1月20日。

责任编辑:刘华安

D616

A

1008-4479(2016)05-0012-06

2016-04-12

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16ZZD036)。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念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