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80、90”后农村青年思想现状探析

2016-02-11帕丽扎提阿扎提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农村

帕丽扎提·阿扎提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新疆少数民族“80、90”后农村青年思想现状探析

帕丽扎提·阿扎提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调查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80、90”后青年及青年思想现状,并正视青年思想现状中的消极状态,进一步分析提炼青年思想现状中存在问题成因,并积极构建组织、人文、服务、自我管理的青年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探索推进基层服务型组织对农村青年工作的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

农村少数民族80、90后青年思想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创造着未来,我们的世界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农村16-35岁之间的“80、90”后青年是老辈农民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是农村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在“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下,农村“80、90”后青年的思想状况与传统的老辈农民有很大的不同,思想状况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这些消极思想会导致农村青年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这已经不单单是思想问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因此构建青年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影响青年,让广大农村青年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形成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弘扬新疆精神有着现实与历史意义,这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80、90”后青年群体思想现状分析

(一)农村“80、90”后青年思想中的主流

1.政治认同感逐渐增强。经调查结果表明农村“80、90”后青年对政治的关心和社会经济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农村青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关注基本的政治信息,认同党的领导,并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和希望,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

2.市场竞争意识逐渐增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农村青年务农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老一辈农民深受小农意识的影响,更趋向求真务实的竞争观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在读大中专生数量逐年增加。

3.自我实现、民族感情融合的观念逐渐提升。农村青年思想中“以农为本”传统从业观也逐渐被打破,农村青年更为关注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生活态度趋于务实,自我要求做一个“不一样的农民”。同时,农村青年更加主动的、自为的将农业生产的范围扩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工业、建筑、服务业,并在劳动生产中,不断汲取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促使民族感情不断融合。

4.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观念日益增强。农村青年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并肩成长,多元文化土壤的塑造,农村青年求知、求乐、求美,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日趋强烈。同时,接触了新思想、新观念以及能够接受新型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

5.价值观多元化。伴随价值主体的多样选择,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并存的局面,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深入,新一代青年人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如就业观、交往观、消费观、择偶观、生育观等都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倾斜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自立、竞争等意识明显增强。

(二)农村“80、90”后青年思想中的消极表现

1.政治追求偏差,政治践行能力弱。农村青年在政治追求上存在偏差,政治践行能力相对较弱。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只意识到个人的权益而未意识到个人应尽的义务,存在着信仰偏差。如:多数青年主动加入党、团组织的愿望不强,只要不涉及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农村青年往往对政治事务不闻不问,政治践行能力不强。

2.思想观念滞后,心理调适能力弱。依附心理在农村“80、90”后青年中普遍存在。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村青年他们即对农民的角色认同普遍降低,对农活不感兴趣,又对自己的现状表示一般或者不满足;部分青年不愿意从事艰苦行业,认为清洁工、搬运工、保安等工作“有失身份”,宁愿在家闲着,又如面对市场竞争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致对城市产生抵触心理,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3.民族情感模糊,社会参与能力弱。部分农村青年难以正确应对现代化,对民族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在民族情感表现出过分强烈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导致盲目排外,把自己封闭起来。

4.现代文明意识缺乏,文化融合能力弱。在面对现代文化时,部分农村青年表示习惯了传统的风俗规范,精神世界中宗教人士对青年的影响很大,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的选择,他们既想拥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又总是被本民族的自我意识所干扰,无法完全的融入现代文化潮流中。这种现代文明意识、文化融合能力弱的表现逐渐影响着农村青年与现代化失之交臂,甚至后退。

5.价值取向错位,辨别是非能力弱。部分农村青年为了抓紧时间挣钱,甚至放弃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导致融入社会后会出现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缺乏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偏低,行为散漫,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呈现价值观错位、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现象。

在回程的列车上,略感疲惫的王树林抚摸着辛娜的大腿,眼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树木,脑子里盘旋着一件事:如果辛娜是处女就完美了。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80、90”后青年群体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政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三股势力、极端宗教活动、三非活动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日益突出,多数暴力恐怖分子年龄年轻化,并呈加剧之势,向教育领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由于农村青年的思想弱点,宗教氛围浓郁的环境因素,农村青年往往会不自觉地从本民族宗教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人生。

2.经济影响。税费改革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乡镇的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这一历史性市场经济改革对当代农村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双重效应,既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面,也导致农村青年集体主义思想的淡薄。

3.文化影响。在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态势下,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娱乐活动存在着内容比较平淡、质量不高、形式单一的情况,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深入践行,结果农村青年没有传承的本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还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二)村居环境因素

1.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牢固。农村共青团组织的组织设置、工作机制,落后于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面对社会转型,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和冲突,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2、农村文化氛围较弱。村委会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不能满足青年对文化精神的需求,外加之“三股势力”的渗透在变化手法,通过广播、手机、使网络等空中渗透,网络教育领域成为村委会对农村青年引领、组织的空白和缺失领域。

(三)家庭环境因素

1.落后的生活方式。部分青年不愿意学习现代科学知识,饮食习惯结构单一,“三高症”人员较多,妇女青年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生病不寻求医院治病,用土方法解决,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2.浓厚的宗教氛围。村中宗教氛围浓厚、宗教工作管理不到位,宗教极端思想对农村青年影响较大,导致农村青年法制观念淡薄。如:计划生育工作、婚姻法律法规落实不到、民族之间存在不和谐的现象等等。

3.落后的传统观念。部分农村青年所持的“传宗接代、读书无用论、早婚早育、多子多孙,重男轻女、女主内男主外”等传统观念,是由于农村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农村青年走向民族现代化的脚步。

(四)自身因素

1.受教育程度低。农村青年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因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科学文化基础薄弱,且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师资短缺,造成双语教学滞后,且在家庭生活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本民族语言,不少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就走入社会或者务农,不愿意再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2.劳动技能匮乏。农村“80、90”后青年因劳动技能匮乏,导致从业领域狭窄,但又对提供的较低层次的劳动不满足;不主动了解培训信息,又拒绝学习,限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对现状也感到无奈。即使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相应技术,进入了企业从事劳务工作,但经常违章操作,致使工作质量低下,不少农村青年缺乏规则意识,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无法提供较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服务。

3.综合素质不高。受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部分农村青年对务工薪资待遇不好、工作环境不好的就业机会,不愿意涉足,出现了就业心态不端正、浮躁及不满于现状、依赖心理强的顾问,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缺乏毅力、责任心,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甚至好吃懒做,有的甚至得过且过,在家看电视或者沉溺手机上网和街角社交;对职业打算十分模糊,认为只要拜师学艺就能操作,由此造成了失业、工作、再失业、再工作的循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沉淀在社会各个角落,在现实生活中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行为失范。

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80、90”后青年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站在党团建工作的视角来讲,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是保持基层组织的肌体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基层阵地巩固有政策保障、企业支持、载体影响,平台支撑,能够凝聚力量的新型青年公共事务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一)农村“80、90”后青年组织管理模式

1.深化青春党团建工作。以创新型的党团组织生活为重要抓手,深化青春党团建工作,开展党团活动,建立传帮带“青蓝工程”,强化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创设青春课堂,助推农村青年思想进步,不断增强青年党员、青年团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以“抓建设,带队伍”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把“80、90”后青年工作纳入重点考核范畴;加强宣传,借助“三八”节联谊会、纳吾孜节、妇女庭院联谊会、“文化送下乡”等活动,鼓励妇女、年轻人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加强“去极端化”教育,及时关注农村青年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思想动态,实施深入人心工作法,促进帮教转化成果,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基础和铜墙铁壁。

(二)农村“80、90”后青年人文管理模式

1.凝聚“四支队伍”力量,引导农村青年。凝聚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爱国宗教人士、群团队伍这“四支队伍”切实发挥在农村青年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形成干部队伍“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师队伍“注重加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爱国宗教人士队伍“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群团队伍“注重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四支队伍”互为支撑,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80、90”后青年人文管理引导模式。

2.汇集“四个载体”力量,影响农村青年。以“政府政策”为载体,影响农村青年,对有资源、有能力的乡镇设立青年公共事务管理中心,面向农村青年开展的社会化服务。以“家校教育”为载体,影响农村青年,把握“源”、“流”关系,狠抓基础教育,摇篮教育,终身教育,扎实推进“民汉合校”,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双语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理性的价值取向。以“企业教育”为载体,影响农村青年,企业内部通过老工带新工等形式,加强农村青年技能和就业观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所需技术信息传达外界,形成人力资源信息“供需对接”,让农村青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参与社会实践。以网络教育为载体,影响农村青年,突破传统方式说教方法,通过网络,建立微信、qq群、公众账号,做好线上服务,打造线下服务青年的“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网上、网下工作平台与村阵地深度融合。

(三)农村“80、90”后青年服务管理模式

1.搭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以“青年之家”为平台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团支部书记+青年代表+民兵专干”服务团队,切实解决农村青年的需求,维护青年人的合法利益。

2.创建“青年之声”互动服务平台。集青年智慧,开展农村青年人才汇活动,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加各竞赛活动;集青年声音,开展农村青年“微心愿”征集活动,建立“青年之声”回音壁,让每一个青年都有发声的机会,让每一个“微心愿”都能得到回复,把虚功和难事做深,做细,做持久,做出实效。

(四)农村“80、90”后青年自我管理模式

1.自我管理的纵向模块,“自我教育”。农村青年应根据一年的农忙农闲来划分自己的时间,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远离迷信、相信科学、注重科学,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培育国家认同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硬的本领,成为稳边兴疆的中坚力量。

2.自我管理的横向模块,“自我塑造”。通过挖掘和培养培育农村青年的兴趣爱好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以现代价值观念、法律意识、文化多元、宗教和谐、生活富裕、民族团结塑造提升农村青年新形象;农村青年采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积极向正面典型学习,共同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自觉维护青年人的正面形象,传递青春正能量,理性认识伊斯兰教、勇担社会进步责任。

[责任编辑:王开幕]

[1][法]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M].陈玉生,冯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11、9.

[2]吕新海:《当前农村青年的思想特征分析——对西安市84个村实证调查的比较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刘哲丰.新时期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剖析[J].思想理论研究,2009,(1):104-106.

[4]李海,王军芳.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青年地带--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为例[J].青年探索,2014

[5]李天华.当代农村青年思想观念的九大变化——江苏农村青年思想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03.

[6]王飓,钱崇贤.共青团受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7]彭华.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湖北五县市(区)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8.

[8]郗杰英.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9]苏士红.排斥在现代之外的农村青年[J].中国改革,2003.09.

[10]彭华.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湖北五县市(区)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06

D635

A

1674-6287(2016)04-0026-04

2016-09-22

帕丽扎提·阿扎提(1988~)女,哈萨克族,中共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文化学、行政管理学、语言学。

猜你喜欢

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