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2016-02-11陈彦杰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访惠下基层新疆

陈彦杰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新疆“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陈彦杰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新疆自2014年以来实施的“访惠聚”活动至今已接近三年,其所发挥的作用,出现的问题都已经有了全方位的呈现,如何正确认识“访惠聚”活动?“访惠聚”活动是由具有长期进行下去的必要性?“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产生的现实影响及其深远价值又是什么?本人试图在分析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对如何构建“访惠聚”长效机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访惠聚长效机制现代文化

“访惠聚”活动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4年至今已经三年,以最初制定的3年规划的角度而言,时至今日访惠聚活动已接近尾声。作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形式的一种,新疆“访惠聚”活动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从力度、范围而言,都远远超过以往。客观来说,自“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对新疆的群众生活、基层基础,乃至整个干部队伍本身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但另一方面“访惠聚”活动作为一种干部下基层形式,在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①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可参阅拙文《新疆“访惠聚”成效问题研究》,《实事求是》2015.6。三年的“访惠聚”活动即将完成,是否应当将此项活动继续推行下去?此项活动下一阶段应当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如何能够确保“访惠聚”活动产生深远价值?如何构建“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今年亲身参与“访惠聚”活动的见闻和体验,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在新疆“访惠聚”活动长期开展的必要性

探讨如何构建“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的前提,首先是研究与考察此项活动本身是否有长期性展开的必要。究竟应当把“访惠聚”活动作为破解新疆现实难题的阶段性行为,还是将其定位为解决新疆发展和稳定问题的长期性措施。新疆的地缘特点、历史发展、文化特色、民族结构本身决定了新疆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如何在确保新疆稳定的前提下,保证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性课题。“访惠聚”活动本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具体举措,活动本身具有长期性。具体而言:

(一)“访惠聚”活动的开展是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必然途径。

基层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在我国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这一现状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的分配相对不均匀有关,对新疆而言,在新疆本身发展程度相对较弱,人才吸引能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基层无论在硬件水平

*伊犁州委党校2016年校级课题前期成果。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呈现相对匮乏的状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维稳形势的日趋严峻,基层薄弱问题更为凸显。而这一问题在社会发展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还无法满足现实要求的前提下,依托“访惠聚”活动,派出大量骨干力量进入基层一线工作,同时在政策、项目上向基层倾斜,无疑对缓解基层基础相对薄弱的难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进一步来说,在新疆展开“访惠聚”活动本身的必要性更取决于新疆基层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同我国其他地方干部下基层活动不同,“访惠聚”活动本身对干部下基层的目的、手段有着更为明确的指向性。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基本概括了此项活动的内涵。对于新疆而言,如何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本身就与如何真实、全面的掌握基层现实,保障和提升庞大的最基层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增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如此,在新疆稳定工作长期进行的背景下,“访惠聚”活动自然具有必要性。

(二)“访惠聚”活动是重塑干部作风的有效手段。

密切联系群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这是保证党的先进性与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从现实操作层面上而言,如何保证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则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复杂,公共事务管理本身也必然走向层级化、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干部由于受到工作领域的限制,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日趋业务化、陌生化,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也就往往有了失去现实根基的危险。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许多干部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作风上呈现脱离群众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新疆而言,由于众多的民族构成特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社会矛盾的多样性、群众诉求的多元化程度都更为突出,干部的作风问题,密切联系群众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会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推行“访惠聚”活动,通过长时间、全覆盖式的干部下基层,让广大的新疆干部能够通过基层一线锻炼,体验和感受基层实际,从而更为感性的、生动的建立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进而切实转变作风。

(三)“访惠聚”活动是维护新疆稳定的有效保障。

做好稳定工作是新疆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新疆的社会发展本身由于受到国际现实环境(宗教极端思想、民族分裂思想、恐怖主义等)和国内社会转型期的影响,稳定工作无疑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依托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通力合作,取决于国家、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方位营造。在现有的经济、社会、人力资源前提下,做好新疆稳定工作需要引领和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打好这场“人民战争”。在这一前提下,“访惠聚”活动本身就承载着动员全疆各界力量的功能,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全面、深入的活动形式,才可能将现今日益多元化、分散化的社会力量再次统合、组织起来。在以往的社会稳定保障措施方面,存在偏重依托专业力量(公安、武警、部队)予以保障,然而对于新疆的现实特点而言,仅仅依托专业力量无疑是相对薄弱的,特别是对于基层基础更为薄弱的基层,传统手段往往会呈现治标不治本的特点,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力量,特别是以此为契机发挥好群众的作用,才可能标本兼治的处理好新疆稳定问题。因此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为主题的“访惠聚”活动,必然会成为保障新疆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二、新疆“访惠聚”活动的现实影响和深远价值

“访惠聚”活动的开展对新疆的社会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同时随着这一活动的持续展开,其深层次的价值也开始逐步显露,无疑对今后新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随着“访惠聚”活动三年来的持续开展,其成果已经在众多层面显现出来,具体而言:

(一)“访惠聚”活动加速推进了新疆基层社会的全面发展。

“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最为明显和突出的成绩就是快速推动了新疆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在大批干部队伍、大量资金、项目援助下,新疆基层社会出现显而易见的变革,无论从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工程、文化体育场所,还是基层阵地打造方面,经过三年的“访惠聚”活动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庞大干部队伍的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不仅充分掌握了详实、准确的一手基层实际情况,为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外,依托“访惠聚”工作队力量,大量沉淀在基层的历史遗留问题被重新梳理、解决,在提升政府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方面起到了极好的引领作用。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向在基层得到直观体现,这对新疆基层而言具体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访惠聚”活动快速提升了新疆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

三年的“访惠聚”活动,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疆干部下基层工作的全覆盖,做到了让所有干部能够直接深入基层,直观、生动的体验基层社会现实。这一模式一方面快速提升了被派遣到基层工作的“访惠聚”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使得很多干部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认识和了解基层实际、群众实际。依托“访惠聚”,深入基层的干部能够在不断走访摸排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他们能够真真正正的了解基层、认识基层,这对新疆的广大干部而言是一次直观的现实教育,对今后干部工作的目标、手段、责任都有了全新的塑造。另一方面,藉由此次“访惠聚”活动,在提高派出干部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同时,对基层干部本身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以往基层干部的粗放性、经验性、随意性工作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修正,此次活动通过混合编排办公的方式,让基层干部和“访惠聚”工作组干部之间能够充分取长补短,基层干部在传递基层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也耳濡目染的掌握了效率性高、纪律性强、责任心强等一系列过去缺乏的工作方法与能力。这种双向交流对新疆干部而言,无疑具有直观的现实效果和深刻的长远价值。

(三)“访惠聚”活动助推了新疆现代文化辐射广度和深度。

从更深远和长效的角度而言,此次“访惠聚”活动的开展,对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向基层纵深延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疆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它构成了新疆独特的特色与风貌,同时新疆的文化又呈现出极强的不同步性,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特别是在新疆基层社会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这一特点也是造成新疆问题复杂的深层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将现代文化深入的贯彻于基层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新疆工作的重点和难题。通过本次“访惠聚”活动,庞大的干部队伍直接深入一线,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的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将现代文化理念,传递给基层,不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而且无形中让更广大的基层社会能够通过充分的、感性的文化交流,体验到现代文化的真实价值,从到发挥其引领作用,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三、构建新疆“访惠聚”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尽管“访惠聚”活动在三年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活动的连续性、传递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这一前提下,持续推进“访惠聚”活动深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就是筹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治本之策。具体而言:

(一)建立健全“访惠聚”下派干部人员的遴选机制。

“访惠聚”活动本身的一项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抽调大批机关单位中富有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基层队伍中去,从而达到改进基层工作效率的同时,达到“传帮带”作用。然而在此项活动现实推进过程中,却往往由于人员选择的相对随意性,导致“访惠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干部作用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的现象。

因此,要继续推进“访惠聚”活动深入展开,首先应当在今后的干部选派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三年来的“访惠聚”活动,我们不仅更为清楚的掌握了基层实际,也对基层阵地干部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今后开展的“访惠聚”活动就能够也应当在选派干部下基层的人员选择上进行优化配置。根据以往“访惠聚”的摸排统计情况,再结合基层各村(社区)上报的实际需求,选派与当地实际要求相符合的干部人选,从而达到最大程度上发挥干部能力的效果。

在确定选派干部客观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动“访惠聚”活动干部下派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将“访惠聚”活动的作用落到实处,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选派的干部能否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直接决定了活动成效的最大化程度。应当在选派干部时,了解干部主观动机,优先选择基层经验丰富、有实际下基层愿望的干部充实到基层下派队伍当中,从而提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二)建构具有连续性的“访惠聚”工作组选派模式。

通过三年来“访惠聚”活动的开展效果评测,可以看到“访惠聚”工作组的人员构成结构对活动开展的成效具有直接性的影响。以往的选派工作组模式,探索过以单一单位为基础、以混合单位为基础两种模式,两种类型在开展过程中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单一单位的工作组选派具有易管理、合力强的特点,但是由于不同单位的资源、能力不同导致了工作组力量很不均衡;混合单位的工作组尽管规避了这一问题,但在工作管理和形成合力方面却呈现出乱象。因此今后要继续深入“访惠聚”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决好工作组选派方式。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起具有连续性的“访惠聚”工作组,以设定阶段性目标为前提,根据基层村(社区)的实际需求,选派与之相对应的单一性工作单位,将“访惠聚”工作目标与本单位考核挂钩,规定每个工作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现相应的工作目标,从而实现“访惠聚”工作的连续性和目标任务的可预期性。

(三)建立贴合实际的“访惠聚”活动引导模式。

“访惠聚”活动依托大批干部下基层的形式,来破解基层组织相对薄弱的难题。然而基层村(社区)的日常工作繁琐、庞杂,经验性要求很高,这对很多下基层的干部而言是一个难关。因此干部岗前的引导工作十分必要。以往的“访惠聚”活动引导活动,往往通过岗前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此项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以往“访惠聚”活动的先进经验等进行集中培训。这一培训当然十分必要,然而从培训的效果来看,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性问题,往往存在培训内容过于笼统、空泛,不能贴合基层实际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引导机制的建议应当建立在对基层实际把握的基础上,培训人员除了有“访惠聚”下派干部之外,还应当涵盖各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员,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基层实际情况介绍、基层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和需要落实推进的问题、“访惠聚”活动主要目标任务、所在村(社区)过往“访惠聚”活动工作开展情况及延续性问题。通过前期引导目的在于提升适应性、确保连续性。从几年来“访惠聚”活动中呈现的问题来看,活动的连续性不能保障的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工作问题,基层数据的统计每年都在开展,然而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误差、遗漏,很多问题浮于表面,没能将问题不断深入推进下去。因此,引导环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建立“访惠聚”活动的连续性,针对以往工作的开展情况、推进程度、待深入问题,都应当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完成。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访惠聚”考核机制。

“访惠聚”活动的顺利推行,除了要完善选拔、引导机制外,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的考核监督机制来保障。对深入基层的干部,既要坚持日常工作过程中严格教育与管理,更要对其工作上有更多的支持,生活上更多关怀,使其能够踏实安心的做好“访惠聚”工作,特别是对成绩显著、群众认可度高的干部,要及时给予奖励和重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将奖励的条件、标准,惩处的措施、整改要求等清楚明确、可量化的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形式公示出来,做到整个“访惠聚”一视同仁,严格落实,确保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章可循,标准清晰。一旦考核机制的长效作用能够得到发挥,将会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的干部主动到基层去贡献力量,激励干部到基层干事创业。同时另一方面,考核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反向约束机制实施过程中,能够对所在基层组织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基层基础建设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先荣]

①牛余庆.构建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的现实思考[J].领导之友,2012(06)

②陈彦杰.新疆访惠聚活动成效、问题、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15(06)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6.04.05

D261

A

1674-6287(2016)04-0022-04

2016-09-15

陈彦杰(1984~)男,汉族,山东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猜你喜欢

访惠下基层新疆
张国华看望慰问南疆访惠聚驻村干部及第一书记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暖心煤真暖心
一〇四团“访惠聚”工作队篮球联谊赛
皮山农场三连迎来自治区驻村“访惠聚”参访团
新疆多怪
下基层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