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养老才是“最佳选择”

2016-02-09

新传奇 2016年47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怎样养老才是“最佳选择”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日益淡化,社区居家养老和组团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正异军突起。在哪养老、如何养老、难在何处……新观念迭出之下,各方又该如何配合并完善现有的条件,迎接这个变局呢?

日前,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一批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经济收入宽裕的中高端老年群体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提出了新见解和新要求,新型养老方式正破茧而出。

在哪养老、如何养老、难在何处……新观念迭出之下,各方又该如何配合并完善现有的条件,迎接这个变局呢?

一批“最幸福的人”

“退休7年,我已经去过了4个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喔。”谈到旅游,今年62岁的于素梅(化名)神采奕奕,打开了话匣子。在银行和数字打了半辈子交道,现在她只想看遍世界各地的日出和日落。

胡刚(化名)在国资酒店管理岗位工作,离退休还有2年,他已经早早地做起了计划,想从手头的几万张照片中整理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脖子上只要挂着照相机,他就是“劳动模范”,走路不带喘气。不然的话,哪怕是爬个楼梯都嫌累。

与传统概念中的老年人形象有所不同,于素梅、胡刚身上不再被沉沉暮气笼罩,而是呈现出个性化的追求。在经济能力和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不愿单纯做子女们的附庸,整日为家庭琐事操劳而失去自我。相比之下,他们更乐于把时间花在自己的爱好上,叫上三五好友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去各地游山玩水。哪怕,只是在社区做个楼组长、居委会干事,都比天天窝在家里等孩子们回来吃饭要有盼头得多。

穿上花衣裳、背起照相机,他们追寻着自己晚年生活的“诗与远方”。中高端老年群体,说的就是像于素梅、胡刚这样受过较高水平教育、有着较为宽裕经济能力的生活“主宰者”。甚至有人还管他们叫做“最幸福的人”。然而,现实有时候却令人无奈。于素梅自认为很独立。到哪儿玩都有老战友“接应”的她,却不得不每隔几个月就飞去美国帮儿子媳妇带孩子。她并不指望事业刚起步的儿子能够照顾她和老伴的晚年生活,她只希望自己能不再做“带薪保姆”。

穿上花衣裳、背起照相机,你也可以叫上三五好友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

中高端老年人群体中,很多人都表示,不想靠子女给他们养老。65岁的吴世光(化名)说,“这不是孝不孝顺的问题。我们邻居、朋友之间都达成共识,哪怕小孩再孝顺,养老也要靠自己”。一部分人表示,他们对子女们的压力心知肚明,只要孩子们平时想得到他们,自己并不想把孩子们“套牢”,向其施压。

怎样的养老模式,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呢?

备受推崇的新模式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日益淡化,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并不感到意外。去年底到今年初,他带领的课题组就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

那么,在哪儿养老,又由谁来养老呢?老人们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老人们说,他们既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又能得到餐饮、医疗、安全监控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价格也不像养老院那样昂贵,是他们目前看下来最为满意的一种养老方式。刘亚民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就是因为它解决了就餐的“老大难”问题。他说,自己所在的浦东新区就有专门为老人开设的社区食堂,老人如果懒得自己烧饭就能去那儿吃。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能送餐上门。另外,在意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中高端老年群体的一大特点。他们觉得,社区里大家来来往往彼此熟识,就算碰到矛盾也会客客气气,养老院未必能做到这一点。而于素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是因为她爱唱歌。她说,自己社区里老年大学的声乐老师特别好,不仅仅教人唱歌,还会讲很多文化背景故事,而老师自己也是退休老人。别的地方虽然名义上也有很多兴趣班,但她担心,不一定碰得到这样的好老师。

政府助力,市场驱动

便捷、安心的日常服务,熟悉、认可的生活环境,符合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的活动,都是社区居家养老获得高票的原因。

除此之外,张结海还注意到,组团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正异军突起,两成老人选择了它。其中,51岁到60岁的人群对这个养老模式展现出更高热情。组团养老其实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最常见的有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农家乐,也不乏“单独的、自己建设的、相互照料的”小型养老中心。

综合下来,老人们普遍欢迎“约一些情投意合的亲朋好友一起住在小城镇、乡村,相互照顾”的方式。在城市高房价、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不少人动起了回农村的念头。

乌托邦在现实面前卡了壳

但真正实行时,却没那么简单。纵观几种养老方式,要突破的障碍和壁垒不可谓不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养老院养老的环境和服务问题。有老人这么说,“我现在看过的那些养老院,没一个称心的。你说,我为什么要把家里的房子卖掉折成钱住进去”?

其次,“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一群好朋友住在一起”的乌托邦式组团养老也在现实问题面前卡了壳。比如医疗问题怎么解决。于素梅也想过和老战友们找个地方一起住。但大家不约而同地担忧,万一生病,医疗能够得到保障吗?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不一定能达到上海的标准,想要开一点药平时备着也做不到,万一去看病还不能用医保……讲到这里,她的神情黯淡下来。

不止医疗保障欠缺,组团养老还面临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老人们说,随着年龄渐长,人的脾气性格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朝夕相处下,难免有些口角,昔日的友情可能会受影响。另外,团内大家如何分工调配自己的“职责”,让付出与得到持平,不让人与人之间心生嫌隙,也是一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最受欢迎的社区居家养老,同样面临困境。刘亚民家附近就有一家医院,他曾向居委提出,能不能让医院定期派一些医生、护士过来给老人们做做检查,留下电话,平时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咨询。但得到的回应是,医院方面称人手过于紧张,定期定点服务还不太现实。

问题那么多,从哪里入手解决呢?张结海认为,完善并推广各种养老模式,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顶层设计做好,“打通关节”,就能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奥巴马医改推行的“责任医疗组织”使得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关系联结紧密,医院专门成立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居民就医和长远的医疗成本管控提供了有效支撑。而在国内,乌镇的椿熙堂养老照料中心也是一种模式,他们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和健康状况作出分析,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为日常的护理和就医提供有力参考。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如果政府信息平台没有开放老年人的人口信息、健康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健康档案的准确性和功能性就会大大减弱。

在互联网+时代,社区还可以设立老年人安全监控和紧急救治系统。张结海介绍说,引入可穿戴设备,能保障老人平时的安全监护和紧急状况下的安全处置。只要设定好程序,一旦显示出老人长时间离地面很近保持不动,就能大致判断老人跌倒的情况。但是监控背后,责任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人员身上,让老人需要帮忙时不至于孤立无援。而在社区内设立监控系统,势必需要与居委会相协调。一旦需要救护,远水解不了近渴,能马上行动的,也必然是社区内的专门力量。因此,政府的准入与资源调配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爱老年人不是一句空话,推进养老体系改革也绝非一日之功。这条新型养老之路,我们准备好了吗?

(新华社2016.10.9)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