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辅助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2016-02-07王晋杨世忠陆文博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针刺

王晋,杨世忠,陆文博

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麻醉科,浙江 嘉兴 314000

针刺辅助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王晋,杨世忠,陆文博

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麻醉科,浙江 嘉兴 314000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入院顺序编号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全麻处理,观察组应用针刺辅助全麻,连续监测2组麻醉前(T0)、插管后1min(T1)、切皮后(T2)、切皮1h(T3)、拔管结束时(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2组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采用改良警觉/镇静分级评分法(OAA/S)评定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统计术毕2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1、T2、T3、T4分别与T0点比较,心率略有上升,但仅T2点与T0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4点心率均高于T0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T1、T2、T4点MAP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1、T2、T4点HR、MAP波动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AA/S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中应用针刺辅助全身麻醉,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术后恢复质量高。

腹部手术;针刺;麻醉;术后恢复;苏醒

腹部手术为常见手术类型,其所产生的应激及创伤可导致围手术期急慢性疼痛,影响术后恢复,而配合有效的麻醉方案,确保镇痛完全,可减轻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优化其术后恢复质量。以往有报道[1]表示,针刺辅助全麻不仅可强化全麻镇静效果,同时两者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促进术后恢复。本研究为观察针刺辅助全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特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患者展开了研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①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或胆管探查取石术患者;②麻醉等级(ASA)Ⅰ~Ⅱ级;③首次接受针刺麻醉者;④体重指数(BMI)为19~28 kg/m2;⑤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排除标准 ①伴胸背、经穴局部皮肤感染者;②伴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及内分泌疾病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严重精神疾病者;④近期内服用激素类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者;⑤依从性差,不能完成试验者;⑥近1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2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择期接受腹部手术的70例患者。按就诊/入院顺序编号平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42.6±5.7)岁;体重50~78 kg,平均(65.6±8.5) kg;接受胆囊切除术16例,胆管探查取石术1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6岁,平均(43.1±5.8)岁;体重51~79 kg,平均(65.9±8.2)kg;接受胆囊切除术15例,胆管探查取石术20例。2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全身麻醉。术前0.5 h肌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50 mg,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商丘市明清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 mg及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0.3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连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静脉滴注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05 mg/kg,依托咪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 mg/kg,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3 μg/kg及阿曲库铵0.6 mg/kg(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作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靶控输注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作麻醉维持,初始靶浓度3~4 μg/mL,间断追加阿曲库铵,酌情输注芬太尼。

2.2 观察组 给予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先作针刺处理,取足三里、合谷、内关,连接电针刺激仪(G6805-2型,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选用疏密波,频率2/2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针刺20 min后作麻醉诱导,术中视患者耐受情况调节针刺强度。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监测T0、T1、T2、T3、T4时间点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②观察患者术后苏醒情况,记录睁眼时间(呼唤患者姓名至其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能服从口头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可正确表述所处环境)、拔管时间(呼则睁眼,可完成口头指令,潮气量>7mL/kg)。③采用改良警觉/镇静分级评分法(OAA/S)评分表[2]评估患者术后意识状态,共0~5分,0分:对疼痛刺激无反应;1分:对躯体摇晃无反应;2分:对轻中度摇晃躯体无反应;3分:对大声呼喊姓名反应迟钝或需反复呼唤;4分:对大声呼唤姓名有正常反应;5分:对正常呼喊姓名有反应。即评分越高,表示意识恢复越好。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3]评定术后疼痛情况,共0~10分,剧烈疼痛:9~10分;重度疼痛:7~8分;中度疼痛:5~6分;轻度疼痛:3~4分;无疼痛:0~2分。即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低。⑤统计2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见表1。观察组T1、T2、T3、T4分别与T0点比较,心率均有上升,但仅T2点与T0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4点心率均高于T0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T1、T2、T4点MAP均上升,分别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1、T2、T4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s)

与同组T0点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②P<0.05

组 别n 时间观察组35对照组35 T0 T1 T2 T3 T4 T0 T1 T2 T3 T4 H R(次/min) 71.02±10.21 74.62±14.22②75.71±8.77①②72.98±12.65 74.01±12.33②70.04±13.22 91.64±8.12①85.81±13.87①73.44±10.01 90.11±9.47①M A P(mmH g) 93.22±13.58 97.42±10.95②98.99±13.63②91.94±15.22 99.94±15.78②93.25±14.05 111.74±11.59①108.64±14.78①94.22±12.23 110.66±11.74①

4.2 2组苏醒情况比较 见表2。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苏醒情况比较(±s) min

表2 2组苏醒情况比较(±s) min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睁眼时间7.19±2.74①12.83±4.41完成指令时间12.05±4.29①18.83±5.63定位功能恢复时间14.95±3.24①20.78±7.66拔管时间16.62±4.74①25.89±8.44

4.3 2组术后镇静、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3。观察组OAA/S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术后镇静、疼痛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术后镇静、疼痛评分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 O A A/S 4.26±0.78①3.11±0.42 V A S 3.85±1.22①6.24±1.05

4.4 2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苏醒期躁动2例(5.71%),对照组8例(22.86%),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χ2=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针刺麻醉应用至今已逾50年,针刺辅助全麻不仅可克服常规全麻镇痛不足,同时具备麻醉药物无法取代的良性调节作用[4]。在腹部手术全麻诱导期,大部分麻醉药物均有其心脏抑制及扩血管作用,气管插管过程,声门暴露,气管插管、拔管等一系列刺激操作,可激活垂体-肾上腺-醛固酮系统,促进儿茶酚胺分泌,作用于心脏及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导致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呈剧烈变化过程[5]。而辅以针刺处理,可发挥术前镇静、术中辅助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作用。

针刺选穴通常依据手术部位及中医学经络理论,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一般用于腹部止痛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合谷等穴位。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为八脉交会穴,维脉通阴,针刺有其镇静定痛,安神宁心之效;足三里则为足阳明胃经腧穴,针刺可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补中益气;合谷则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为常用止痛穴,针刺可减轻咽喉敏感度,降低气管插管时患者心血管应激,调节循环系统,稳定血流动力学[6]。闫琦等[7]发现,针刺足三里对脏器官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强化机体免疫功能。针刺取穴,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原理与电针类似,主要通过对相关穴位施以电刺激达到镇痛、镇静效果,缓解术前应激,减轻术后疼痛感。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全麻,观察组予以针刺辅助全麻,结果发现,围术期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范围较小,T1、T2、T4点其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宫丽荣等[8]研究结论一致;同时研究发现,观察组整体苏醒情况优于对照组,其术后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快于对照组,镇静及疼痛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较稳定,且患者术后镇静程度高,疼痛程度低,苏醒时间快,术后恢复质量好。由此可知,在腹部手术中应用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可稳定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提升术后恢复质量,减轻术后疼痛感。

[1]张圆,余剑波.针刺在现代麻醉中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2):145-149.

[2]杨文芳,孙莉.改良警觉与镇静评分在无痛腔镜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9(2):157-159.

[3]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等.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4]黄增平,肖思,解有利,等.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0):3057-3059,3060.

[5]杨琼卉,马武华,黎玉辉,等.针刺不同穴位辅助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针灸,2012,32 (1):59-64.

[6]刘旭江.浅谈中医针刺麻醉方法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48.

[7]闫琦,冯艺.针刺辅助麻醉与器官保护作用[J].中国针灸,2013,33(8):765-768.

[8]宫丽荣,余剑波,曹新顺,等.全麻联合针刺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6):650-652.

(责任编辑:刘淑婷)

R730

A

0256-7415(2016)12-0107-03

10.13457/j.cnki.jncm.2016.12.046

2016-06-20

王晋(1988-),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麻醉医学。

猜你喜欢

全麻苏醒针刺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植物人也能苏醒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