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拍痧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2016-02-07付源鑫刘立富沈志方沈清河朱高峰吴银君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肌筋膜炎穴位

付源鑫,刘立富,沈志方,沈清河,朱高峰,吴银君

1.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

穴位拍痧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付源鑫1,刘立富2,沈志方1,沈清河1,朱高峰1,吴银君1

1.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

目的:观察穴位拍痧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拍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均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对照组7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改善方面,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推拿比较,穴位拍痧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更好。

项背肌筋膜炎;穴位拍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临床疗效

项背肌筋膜炎,亦称项背纤维组织炎、项背肌肉风湿等,是发生于项背部肌肉、肌腱、筋膜等软组织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临床以项背部沉重、僵硬、酸痛,甚至出现功能障碍等症状为主[1]。本病是临床常见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穴位拍痧疗法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并与常规推拿方法相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的项背肌筋膜炎拟定的诊断标准:可有外伤、劳损、外感风寒等病史;好发于两肩胛之间,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阴雨天及劳累后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可触及条索或结节状改变;颈胸部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诉诊断标准者;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近1月内未接受与本病相关的治疗。

1.3 排除标准 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或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患者;血液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局部有皮肤病的患者;孕妇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妇女;不能耐受本治疗方法的患者。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5年7月—2016年4月嘉兴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共60例,年龄20~60岁;病程3~85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5.90±11.60)岁;病程3~85天,平均(38.70±22.68)天。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22~59岁,平均(38.27±11.38)岁;病程3~80天,平均(36.10±21.69)天。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取穴:双侧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秉风、阿是穴。

2.1 观察组 给予穴位拍痧治疗:患者取俯伏坐位,每次每侧从上述穴位中选取4~5穴,充分暴露穴位,医者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相邻侧面微并拢,关节自然屈曲,以肘关节为支点,用并拢的四指背侧前2/3垂直拍打所选穴位,频率60~70次/min,力度以患者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宜,直至穴位皮肤出现暗红或紫色包块状痧象。一穴拍打出痧后再拍打下一个穴位,直至将所选穴位均拍打出痧。隔3天治疗1次,治疗3次为1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项背部保暖,忌食辛凉刺激之品。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画一条10cm的直线,“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自我感觉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的程度在直线上做出标记,医者根据标记的位置进行测量,对患者项背部疼痛的程度给予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的项背肌筋膜炎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3月无复发。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项背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间项背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项背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项背部疼痛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项背部疼痛VAS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项背部疼痛VAS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5.30±1.61 5.48±1.47治疗后0.86±1.25①②2.08±2.38①

5 讨论

项背肌筋膜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侵袭、外伤闪挫、过度劳累等导致项背筋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气血之邪为闭,不通而痛也。”中医治疗本病多以祛邪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具体有推拿、拔罐、针刺、小针刀、中药、穴位注射、理疗等方法,目前多采用综合措施以提高疗效[3]。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寒冷刺激或急、慢性劳损等引起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等,日久出现粘连、纤维化、钙化等病理过程,并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发生。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口服止痛药、物理疗法、康复运动等,其它也无特殊治疗方法。

穴位拍痧是一种古老的治病保健方法,是指用手或者借助工具拍打所选穴位,直至穴位表面的皮肤出现暗红或紫色包块状“痧象”,具有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等作用。《医宗金鉴》云:“气血瘀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现代医学认为拍打之后所出的“痧”是一种皮下毛细血管的充血、出血,可提高局部血液灌注量和体表温度[4],同时这种“痧”可作为一种刺激源,能激活相关生物学通路[5],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有学者[6]提出微循环再造假说,认为整个拍痧过程是一个微循环破坏和修复的过程。

笔者治疗本病时以近部选穴为原则,如“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秉风、阿是穴”等,以疏通气血,活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拍痧力度以患者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宜,多垂直作用皮肤,力量可渗透到深层组织,对深部的病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用并拢四指的背侧前2/3作用于皮肤,这比常见的用手掌侧拍打的力度大,一般首次接受拍痧疗法的患者多在2~3 min内出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其中阿是穴是本病的重点施术穴位,主要表现为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等。有学说认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点就是阿是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阿是穴拍痧具有重要治疗作用[7]。临证发现阿是穴的皮肤具有出痧速度快、数量多、体积大、皮温升高明显的特点,具体机制好,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

[3]尤欲镇,梁彦勤,黄有荣.中医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概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3):51-53.

[4]田宇瑛,王莹莹,罗明富,等.刮痧对家兔皮肤血流灌注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6):8-9.

[5]王莹莹,黄龙祥,杨金生.历代痧之病名及其内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484-487.

[6]张基石,张玉英,张维忠.拍痧疗法治病作用机理初探——微循环再造理论假说[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125-126.

[7]许云祥,郭菡,陈贵珍.阿是穴形成及其镇痛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80-82.

(责任编辑:刘淑婷)

R441.1

A

0256-7415(2016)12-0101-02

10.13457/j.cnki.jncm.2016.12.043

2016-07-02

付源鑫(1987-),男,中医师,研究方向:拍痧、火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肌筋膜炎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痛难忍 家庭自灸急缓解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脚跟疼”小心足底筋膜炎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