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白芨种植新产业

2016-02-07刘文彬曲靖市马龙县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曲靖655102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9期

刘文彬(曲靖市马龙县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曲靖 655102)



浅谈白芨种植新产业

刘文彬
(曲靖市马龙县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曲靖 655102)

摘 要:近年来,野生白芨被大量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价格连年上涨。文章介绍了白芨的基本生物特性,对其潜在的药物及食用胶开发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白芨资源应用的一些方法,为生物资源在马龙县种植扩大发展提供了合理、有价值的开发途径。

关键词:白芨种植 白芨生物特性 种植方法

1 白芨产业的市场调查

白芨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温带地生兰科植物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类群之一,其块茎为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花色艳丽,也是一种很好的景观植物。白芨广布于云南、贵州及长江流域各省,其野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耐阴性强,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从白芨的产业布局来看,在国内的中药材市场中,白芨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安徽、广西、四川等地。白芨多是随购随销,各药材商存货较少。从江南地区最大药材的安徽亳州市场了解到,多数经营户仅存货500 kg左右,有时只能几家散户联手集中货源以供客户。而在白芨主要集散地之一的四川荷花池药材市场,也很少见有存货3~5 t的大户,存货几百kg的散户也仅有几十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薄弱的库存和较少的采集量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仿野生白芨种植方法

2.1 引种

王家庄街道扯度村和小龙井村的农民,采取直接从云南天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买组培苗,进行仿野生环境下,大棚种植技术。2013年,扯度村民唐正云首先购买了110万株驯化苗在大麦地进行试种后,成活率达85%;2014年,小龙井村民也采用同样的办法引种1.5 t。目前,两个基地面积均达13.33 hm2。

2.2 栽培种植

2.2.1 选地整地

均使用旱地种植,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把土翻耕20 cm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施农家肥1.5 万kg/hm2,没有农家肥可撒施复合肥750 kg,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1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 cm的高畦。

2.2.2 种植

选择驯化好的白芨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距20~25 cm,深5~6 cm,按株距10~12 cm放块茎1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新芽出土。

2.2.3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后喷洒乙草胺封闭,覆盖上一层松毛,以墒为单位,采用拱架支撑,并加盖遮阴网。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是白芨生长的旺季,杂草也长得很快,需进行除草。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1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病虫害防治。(1)烂根病。云南多在夏季雨季发生。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2)地老虎。按常规防治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诱杀或拌毒土。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床上。

采收加工。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做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 h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 min,取出晒干。

3 白芨的市场效益

白芨稀缺的根本原因是神奇的疗效,其性微寒、味苦、甘涩,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机功能。用于结核吐血、支气管扩张咳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还可以用于外伤出血等症状。白芨神奇的疗效和广泛的用途,也加速了白芨资源的灭绝。目前,我国白芨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白芨资源短缺的问题,制约了白芨产业的发展,再加上自然界无限度的滥挖,使白芨种质逐年退化。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芨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甘露聚糖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近代药理学研究,白芨栓塞剂在治疗肝癌肿瘤方面,不仅无毒副作用,还能促凝血,是很好的栓塞剂,而且能抗炎、抗肿瘤,具有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除了在中药复方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白芨已经被制成各种中成药,如白芨颗粒、快胃片、云南白药、复方白芨膏等。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功能缓释性、局部滞留性、自身降解性、无刺激性、无不良反应、资源丰富、廉价易得等辅料的特性,使白芨胶成为目前用途最为广泛的天然药用辅料。在工业方面,白芨还用作染布的黏合剂,是高级卷烟的黏合剂、野山参断须修复剂、裱中国字画黏合剂、胃镜检查的保护剂、美容面膜等。

马龙县王家庄街道的农民,通过仿野生环境种植,已获得一些成功经验。若2年后采收,产量能保证,将为白芨人工种植推广,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达锋,史劲松,张卫明,等.白芨多糖胶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09,(03)

[2] 张亦诚.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