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的梦想与力量

2016-02-07卢山

中国汽车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捷达大众汽车

□本刊记者 卢山

中国汽车的梦想与力量

□本刊记者 卢山

在技术日新月异、市场更迭不断的时代变迁中,一汽-大众、一汽-大众人、一汽-大众车,始终怀揣着那颗不变的初心,始终保持着对技术与市场的敬畏,也始终秉承着一汽-大众自成立之初就许下的誓言——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

2016年,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25年的光阴,不仅是一汽-大众的奋斗史,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史。一汽-大众用无数个“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品牌的成就与辉煌!这25年来,不论是环视国内,抑或放眼全球,一汽-大众皆堪称一份奇迹。这份奇迹般的成就取得,融合了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

这其中,有天时——25年前中国私家车市场刚刚开放,一切尚处蒙昧之期。捷达的横空出世,刷新了国人对家用汽车的概念,一代“国民家轿”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更创造了一个来自德国,却属于中国人的一汽-大众。

这其中,有地利——发端于长春的一汽-大众,从一颗青嫩幼苗成长成参天大树,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从一个长春基地,发展到今天东北、西南、华北、华南和华东的五大基地,一汽-大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撑。如今,一汽-大众缴纳利税、创造就业反哺地方,成为一方经济的最大支柱。作为共和国长子的第一个合资项目, 25年来的相互扶持,演绎了中国政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其中,有人和——东北人的豪迈、倔强,与德国人的严谨、较真,共同构成了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如今,一汽-大众不只是一个巨无霸汽车企业,更是连续多年的全国最佳雇主,以体现个人价值与荣誉的向心力,吸引着全球精英的目光。

一个一汽-大众,实现了千万中国人的汽车梦。从一个一汽-大众,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25年的发展史。从发端到兴盛,这是一段艰苦发展,始终向前的成长之路。在几经历练的25载光阴之中,一汽-大众人从没被困难打倒,从没放弃前行的目标,从没丢失要做“最好”的目标。

“一汽-大众”的背后

对于今天的许多消费者来说,“一汽-大众”4个字蕴含着许多不可取代的含义:高品质、高科技、高可靠性、高品位,直至,高认可度。

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能过获得其中一项认可,已经是种巨大的肯定。但是一汽-大众,却囊括了几乎所有对汽车可以使用的赞美。这不得不令人惊讶,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神话?

1991年正式成立的一汽-大众,是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其诞生的大背景,是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私家车从无到有的起始阶段。国门的打开,让中国人看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也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更加具象的想像。拥有一辆汽车,正是这种想像之一。

捷达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私家车之间的梦想距离。捷达对于中国人,已经超出一个冰冷交通工具的含义,它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对品质永恒不变的追求,一种对生活不断进取的信仰。从刚开始四四方方的“方头捷达”,到后来风靡街头的“捷达王”,再到现在时尚动感的全新捷达,不断印证着这款家喻户晓车型的辉煌与成就。

可以说,捷达的出现完成了中国人对德国车,乃至对私家车认知的第一次洗礼。可靠、耐用、经典,在消费者眼中,捷达的特质与中国文化朴素的价值观极为契合。开捷达,与财富无关,而是一种理解汽车、对待生活的态度。

捷达不仅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见证了一代人拼搏进取的岁月,并以皮实耐用的好品质与无数国人缔结了并肩奋斗的情谊。它实现了一代人的梦想,又续写着一代人的希望,并鼓舞着新一代人继续奋进。

1991年12月,第一辆捷达A2轿车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但这和日后的国产捷达在概念上不尽相同,因为这是一辆CDK(CompletelyKnockDown)的进口组装车。为了实现从进口组装到国产化生产,一汽-大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

1992年1月,一汽-大众开始进行捷达国产化试验。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测试,国产捷达由此真正诞生。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多年前,一汽-大众为了测试捷达的可靠性,就进行了长达数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并在海南对捷达的气候环境适应性进行测试,这在当年是极为罕见和先进的。

就这样,国产捷达成为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的最大明星,参观展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捷达轿车给予了很高评价。1993年年初,一汽-大众接到了一笔订单: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为村民一次性购买250辆捷达轿车。这个有着“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华西村“掌门人”吴仁宝,在得知捷达轿车是最佳家用轿车时,决定为全村每家购买一辆。

这一事件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轿车进入家庭的先河,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轰动,捷达也随之成为带动中国私有车普及的历史符号。由此,一代“国民家轿”捷达,正式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

在诸多媒体文章中,捷达都被赋予了众多的意义。而畅销20多年的捷达,也在2013年正式接力上市。正如同当年A2捷达一样,这款全新的捷达标志着一汽-大众不在留恋过去的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未来的远方。

在一汽-大众熠熠生辉的标志背后,是1250万名用户的选择,是1250万人个中国人的汽车梦。而在全新捷达身上,我们惊喜的看到这款车型虽然拥有了崭新的外观和技术,但是在骨子里却依然传承着老捷达的精神,一脉相承地展现着老捷达的价值观,那就是:品质、可靠。

这或许正是25年来,一汽-大众一路走来的缩影。在技术日新月异,市场更迭不断的时代变迁中,一汽-大众、一汽-大众人、一汽-大众车,始终怀揣着那颗不变的初心,始终保持着对技术与市场的敬畏,也始终秉承着一汽-大众自成立之初就许下的誓言——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

品质驱动未来

从1991年的一款捷达,到如今的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2大系列产品,25年的时间里,一汽-大众不仅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全国各地茁壮成长,更成为乘用车、豪华车两大市场的双料霸主。

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在一代“国民家轿”捷达之后,消费者又迎来了速腾、迎来了宝来、迎来了迈腾、迎来了高尔夫;在豪华车市场上,从刷新国人豪华车认知的奥迪A6L,到最受市场欢迎的A4L,从Q5再到Q3的豪华SUV阵列,一汽-大众一路与中国汽车产业共同成长,一同打造了属于中国人的汽车时代和汽车生活。

回首25年历程,一汽-大众最令业界称道的,不是某一个产品的成功,不是某一款“神车”的风靡,而是在长达25年的时间中,一汽-大众所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获得了市场的好评,每一个车型都成为其所在细分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这也让一汽-大众成为惟一一个没有SUV车型,产品覆盖率仅为60%,却能够获得市场销量第一的品牌。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汽-大众可以取得这种在外界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成绩?是什么样的法则,让消费者对一汽-大众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如此认可,在选择众多的情况下宁愿持币等待,也非一汽-大众不买?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汽-大众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始终发展向前?

“在一汽-大众的文化内涵里面,追求高品质就是一汽-大众不断前行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反映在很细微之处,比如对产品内外饰的间隙匹配、色差评价等等。一汽-大众一直是这样,坚守‘一本好经念到底’。”

在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的眼中,一汽-大众能够不断前行的原因,是始终对高品质的追求。在流程设计中,一汽-大众引进了德国大众全球质量标准,把国际化的高品质标准纳入到企业运营中。在人才培养上,一汽-大众通过在学习系统上的科学化和先进性,打造高素质、高品质的员工队伍。在客户层面,一汽-大众对客户满意度的追求,让一汽-大众品牌始终在品牌和产品美誉度处于前列。

在一汽-众成立之初,时任一汽集团董事长的耿昭杰老厂长就提出了“一汽-大众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目标。这一指示,完美体现在捷达身上,更融入了一汽-大众的血脉,成为未来一汽-大众发展壮大的核心驱动力。

时至今日,皮实、耐用、可靠,依然是消费者对捷达的第一评价。“捷达车60万公里无大修”的消费者发声,让一汽-大众、让捷达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树立了无可动摇的品质形象。而这份来之不易更牢不可破的信赖,在每一代、每一款一汽-大众车身上得到了传承,成为一汽-大众25年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应对挑战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严峻甚至是惨烈。相比25年前仅有两三家汽车合资公司,如今几乎全球所有的跨国车企都在中国排兵布阵。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与市场天花板的日益临近,对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25年历史的一汽-大众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发展阶段,走过了从15万辆到30万辆,从50万辆再到百万辆的体系突破阶段,如今已经进入了全面创新阶段。而这种全面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正是一汽-大众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面对未来,张丕杰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在股东双方的支持下强化一汽-大众的创新能力。

“例如车上都有旋钮,但是一汽-大众生产的旋钮就会不一样,我们的手感更好、声音更好听。我们从质保和研发体系是有对效果进行测量的能力,会用技术手段来保证微小的体验给客户带来新的感受。”

“不是一提到创新就马上想到互联网和新能源,在传统技术方面给客户带来的体验仍然有可挖掘的潜力。”张丕杰特别强调,“为了愉悦客户,所有的厂家都增加了很多背光。背光怎么能叫客户愉悦?怎么不眼花缭乱,能体现出其中的质感。我们有测量手段和办法进行评价,但是这些东西我相信其他厂家不具备,但我们已经开始。”

另一方面的创新则来自新领域。张丕杰认为在互联网方面,一汽-大众在中国拥有超过1250万辆的保有客户,由此积累的数据是一笔巨大且珍贵的资源。同时,加上德国大众积累的车辆数据,两个数据整合加以利用。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体验。满足客户更多的在数字服务方面的要求。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一汽-大众则有自己的思考。“现在大家都在提新能源车,但所有车企的计划都是基于政府政策制定,缺乏市场依据支撑。一汽-大众要怎么突破?这是我们研讨的方向。”

在巴黎车展的大众之夜上,大众汽车CEO穆伦宣布,作为大众2025战略的重要部分,到2025年前大众将有超过30款电动车、17款新型插电式混动车型,共计47款新能源车将陆续推出。这一前所未有的庞大新能源计划,预示着未来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将有大动作不断出现。

一汽-大众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汽-大众未来规划的产品总数将达到30款车以上,其中11款车是新能源车。而即将在今年四季度上市的奥迪A6L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正式拉开大众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序幕。按照一汽-大众的计划,初期主要是做混合动力的车,随后会逐步引进纯电动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其他技术的突破,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快速变化的需求。正是由于技术的突破,使得用户对自己的需求提出了更多的期望。一汽-大众25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而一汽-大众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做出的思考,同样对整个行业有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无论是传统领域还是全新新领域,如何前瞻性的看到消费者未来的潜在需求,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都是任何创新的不变根本。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再大的企业也会落伍,恐龙也会灭绝。一汽-大众如果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我们的忧患之处。”张丕杰说道。

技术打造竞争力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汽-大众是很有特殊性的一个品牌。没有热销的SUV和MPV,仅以60%的产品覆盖率,参与整个市场竞争,并连续取得市场销量冠军。这对于动辄SUV销量占据半壁江山的众多竞品来说,一汽-大众的竞争力是无法模仿的。

在常青树捷达之后,一汽-大众的车型出一款火一款,能够取得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成绩背后,是一汽-大众对每一款产品吃透、对每一个所在细分市场深耕的结果。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强大纯正的技术支撑。

“我们的产品都带着纯粹的‘德系基因’,我们使用大众集团最现代化强大的技术模块和具有高度职业技能的员工团队。比如从2013年投产的高尔夫A7车型是中国区生产的第一款MQB车型,拥有TSI发动机和DSG变速器技术,这使得在效率和驾驶舒适性、动感方面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个车型是A级两厢车里面绝对的领先车。”

不仅仅是高7,包括最新上市的全新迈腾B8L和全新奥迪A4L,这两款全新车型分别采用了大众最新的MQB-B平台和MLB evo平台,其采用的新技术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让一汽-大众再次占据了技术优势。

对于整车制造这样一个流程复杂、环节众多的体系,除了Audit之外,质量管理和过程质量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产品质量的稳定,取决于生产过程的稳定。过程审核的作用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质量波动,防患于未然。

在一汽-大众,追求质量不仅仅意味着产品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也意味着在生产环节中,使各环节充分满足下一道工序的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业内常说的“下一道工序是用户”。秉持这一理念,从最初的材料、零部件采购,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再到整车Audit,乃至售后质量保证,一汽-大众已经建立了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制造高精度的冲压模具,我们与大众康采恩的模具制造商以及中方合作伙伴共同合作。由此完成用户在一汽-大众车辆上所看到的高标准的车身型面和造型线条,这些要求是我们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我们在基地中投入了最新一代的高速伺服压机线,以及焊装车间,都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这高质量、高安全的生产标准。”

在谈到一汽-大众的技术和制造优势时,温泽岳这个主管技术的德国人表现得信心十足。他兴奋地告诉《汽车人》,正是因为有了高标准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加上拥有工作激情的高技能生产团队,以及严苛的质量控制体系,才保证了一汽-大众输出的产品100%符合高品质的标准。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技术和新车型的研发上,一汽-大众已经不再仅仅依靠欧洲的技术团队支撑,自身的研发能力也在过去25年来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一汽-大众自己也拥有了大约1700名研发人员,积极参与在所有这些新车型的研发过程中,这支团队是我们在过去这些年逐步坚持建立起来的。通过这样的团队,加上每年大约5000万欧元的投资逐步建立、强化我们的研发能力。”温泽岳说。

25年的历史中,一汽-大众创造了许多第一。外界视其为“亮肌肉”,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一汽-大众的25年实实在在的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5年来,一汽-大众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水平与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意识的提升。”

目前一汽集团形成了三个配套体系——富维、富奥还有富晟,这些企业都是追随一汽-大众南征北战,各地建厂。这些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成长,侧面也见证了一汽-大众25年的成长。

对于一个规模像一汽-大众如此之巨的企业,它的成长对于上下游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当一个过去只是生产密封条的企业,可以发展成生产副车架的企业,由此不难看出,25年来一汽-大众给予当地和中国汽车产业所做出的贡献。

营销推动文化

在中国市场上,T+D黄金动力组合是最被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动力总成技术,这也是一汽-大众技术与营销的一次完美结合。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一汽-大众T+D概念的成功,中国市场才全面进入了涡轮增压时代。这股风潮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使是像丰田这样的顶级巨头,也不得不在多年之后,投入自己的T动力产品以跟随这股潮流。

而在这一技术的背后,是一汽-大众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心态的精准把握。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不仅打造出受到国人喜爱和信赖的产品,更将全球化的汽车营销模式、汽车文化带到中国消费者的面前。

“一汽-大众这么多年在营销中确立的角色,一直在引领先进的模式。第一,一汽-大众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打拼,已经成为最能把握用户心理和汽车发展动向的企业。第二,经过20多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汽-大众构建了非常完整、成熟的营销体系。第三,一汽-大众拥有一套紧跟市场节奏变化,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极强的营销体系和团队。”

在谈及市场创新时,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董修惠表示,一汽-大众能够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热爱,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持续高速增长,与过去几十年来一汽-大众紧贴中国市场,洞察市场走向的敏锐观察力息息相关。

从T+D动力组合,到奥迪的加长战略,从高尔夫的两厢车潮流,到即将上市的C-TREK所代表的休旅车,一汽-大众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打造了众多经典的案例,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汽车消费的多个风潮。

一汽-大众的营销体系不只是一个能够南征北战,攻城略地的市场狠角色,同样也是中国汽车文化的引领者、传播者。一汽-大众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以及全球化的眼光,在普及交通意识、用车文明、赛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一个超级车企的巨大作用。

“这么多年一汽-大众和客户沟通中始终秉承着‘什么是最好的汽车’的核心理念。什么汽车是最安全、什么汽车在中国路面最合适。这些工作让中国消费者逐渐的了解汽车文化,了解什么样的车是好车,什么样的车是技术含量最高的车。同时也把德国的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让中国的消费者一点一滴的感受。”董修惠说。

纵观25年的时间长河,从捷达到速腾,从高尔夫到迈腾,从A6L到Q5/ Q3,一汽-大众的每一款车型身上,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从一辆车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时期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变化的表情。

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术,超越了营销术的魅力。如果说1250万辆的具体数字,是一汽-大众在市场上实实在在的收获,那么一汽-大众所创造的中国式的汽车生活与汽车文化,则是无法用数字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珍贵价值。

多元布局振兴经济

站在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既要总结经验和收获,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一下过去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教训、走了哪些弯路,下一步应该去避免什么。

“如果说到过去的不足,在SUV车型总市场比例快速提升,对此准备是不足的。对新能源、互联网+等方面,我们的起步也比较晚,当然我们想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起步是要晚一些。”

张丕杰表示,这些短板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不仅经管会关注,董事会也在关注这些短板如何去克服。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全球的市场销量为512万辆,中国市场的累积销量就超过了186万辆,占比三分之一以上。可见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汽车市场和大众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大众将更加高度重视中国市场,SUV车型和新能源车型的导入很快就将进入到一汽-大众的版图之中。与此同时,一汽-大众也在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生产布局。”一汽-大众第一副总经理赛德利表示。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拥有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和华南佛山三大基地,包括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和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在内的七大专业生产厂,佛山的华南基地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满足“MQB平台”(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生产需求的基地。

今年5月,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一汽-大众优化全国性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德合作的又一大成果。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对此表示:“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的开工,标志着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在深化合作的道路上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此前一汽-大众“2020战略”释放的信息,到2020年一汽-大众整体产能将达到300万辆。目前长春、成都、佛山三大基地也在进行项目扩建,建设完成后一汽-大众的总产能将有望达到210万辆/年。

随着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和华北基地分别将于2017年和2018年实现建成投产,使一汽-大众形成覆盖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向“2020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迈进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产能扩张仅仅是一汽-大众“2020战略”的一个部分。而这本身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一汽-大众将从市场份额的领导者、领先的盈利能力、最佳的客户满意度和质量以及社会责任的典范4个维度,提高企业的全方位体系能力,以此来面对未来更加严峻和不确定性的挑战。

在“排放门”事件中,大众汽车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遭受巨大创伤,但是反观中国却并未受此事件影响。在整体市场走向缓慢增长的背景下,大众这一销量的取得,令其对中国的前景以及大众未来在华的发展更有信心。

2014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在中德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见证下续签了重新25年的合作协议,后25年承载了政府和中德双方的信任和期望。

对于一汽-大众的未来,张丕杰充满信心:“2013年,一汽-大众开始启动‘2020战略’,得到了中德双方高度的认同和支撑。现在,一汽-大众正在启动‘一汽-大众2025战略’。面向未来,一汽-大众将持续保持现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姿态,保持创新、驱动发展,并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动力!”

2016年是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1/4世纪的成长对于一汽-大众来说,绝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产销过千万辆汽车产品,也不是25年来累计纳税超过3700亿,以一己之力支撑起吉林1/4 GDP。

更多的,是在销量与利润屡创新高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自身的能量践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自身已经做强做大的同时,如何通过体系力成长的成熟经验,反哺还在磨砺中的一汽自主和相关企业。

回首25年的历史,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对《汽车人》一连说出了四个感谢。这四个不同的感谢,凝聚了25年来一汽-大众成长的人和之力。而这4份不同的力量亦互成因果:正是因为有了员工、股东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打造了一个优秀的企业,两个优秀的品牌,众多优秀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

想要用一篇文章总结一汽-大众25年来的成就很难,但一汽-大众背后的成长路径,不仅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最成功的汽车企业,更成为观察中国汽车发展,了解中国车业的一枚独特而珍贵的样本。

猜你喜欢

捷达大众汽车
捷达VS7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新捷达/新桑塔纳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