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农大花10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6-02-06马兴立和小燕张幸果董明超殷冬梅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播期分枝农艺

马兴立,和小燕,王 允,张幸果,董明超,殷冬梅(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农大花10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马兴立,和小燕,王 允,张幸果,董明超,殷冬梅*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为了探明花生新品种农大花103在河南地区的最适播期和最佳种植密度,分别研究了播期和密度条件对该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5月10—30日播种的农大花103的叶绿素含量、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产量等主要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5月10日播种的产量分别较6月10日和6月20日播种的产量显著提高了56.52%和88.48%;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果数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密度为18万~21万穴/hm2时,其产量分别比12万、24万穴/hm2时提高了13.58%~35.80%、50.33%~79.73%,表明18万~21万穴/hm2为河南地区农大花103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农大花103; 播期; 播种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总产居世界第一位,籽粒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其总产的50%以上用于榨油,也可直接食用[1-3]。优异花生品种的培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我国花生的总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品种间的特性差异,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对于品种的产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有利于花生品种达到最佳的产量水平。于旸等[4]研究发现,适宜的播期能够提高花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有利于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性能及花生产量的提高;高飞等[5]研究发现,合理密植有助于花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增加,提高花生产量;冯烨等[6]研究表明,适宜的精播密度有利于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同化较多干物质,实现花生高产。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单株生产力、出仁率、饱果率以及总分枝数等性状是影响花生产量的主导因素[7-9]。廖福琴等[10]指出,通过适宜的栽培手段增加有效分枝数和饱果数,提高出仁率和双仁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花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李必钦等[11]研究发现,4月5日8.2万穴/hm2播种时红衣米花生的产量最高。周彦忠[12]研究表明,5月5日18万穴/hm2播种有利于远杂9102高产;殷冬梅等[13]研究发现,豫花14最适播种期和密度分别为6月10日和16.5万穴/hm2。

农大花103是河南农业大学以花育17为母本、诱花20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代选育育成的高蛋白、抗病、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双仁双果率高、抗逆性强、株型紧凑、适合机械化收获,属于典型的白沙类型荚果[14]。为了进一步探讨与该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农大花103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最适播种期及播种密度,为该品种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通过国家审(鉴)定的花生新品种农大花103。

1.2 试验设计

播期试验:试验于201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设5个播期处理,即A1:4月20日;A2:5月10日;A3:5月30日;A4:6月10日;A5:6月20日。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密度为15万穴/hm2。

密度试验:试验分为5个密度处理,即B1:12万穴/hm2;B2:15万穴/hm2;B3:18万穴/hm2;B4:21万穴/hm2;B5:24万穴/hm2,于5月10日播种,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在播期和密度试验中,所有小区均行长6 m,行距0.4 m,5行区,小区面积12 m2,每穴播2粒种子,播种前施花生专用肥750 kg/hm2,生育期间共浇水3次,人工除草5次,未喷施除草剂和任何农药。

1.3 测定项目

分别于苗期、开花下针期以及成熟期使用日本产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不同处理间农大花103功能叶(主茎倒三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花生于2015年9月7日收获,从各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测定株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荚果数等性状,晾晒干后测定单株产量、百果质量、百仁质量、荚果产量等指标。

1.4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3录入和整理数据,使用DPS 7.05进行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农大花103功能叶SPAD值的影响

由图1A可以看出,农大花103功能叶SPAD值随着播期推迟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经方差分析可知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各处理中以A3处理SPAD值最高,A2处理次之,其中,A3处理在苗期、开花下针期、成熟期功能叶SPAD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85、47.32、41.05,较A1处理分别增加3.42%、5.23%、13.09%,较A5处理分别增加16.29%、11.33%、10.70%。

由图1B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对农大花103苗期的功能叶SPAD值具有极显著(P<0.01)影响,多重比较显示,B2处理苗期功能叶SPAD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但不同播种密度对开花下针期及成熟期农大花103功能叶SPAD值影响不显著(P>0.05)。

图1 播期与密度对农大花103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对农大花103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2.1 主要性状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农大花103的株高、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A2、A3处理表现较好。其中,A2、A3处理的有效分枝数分别比A5处理增加1.54、2.85个/株,单株产量则分别比A5处理增加175.14%、161.99%。此外,农大花103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米率、饱果率随着播期的推迟则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其中,A1、A2处理的百果质量分别比A5处理高58.57%、57.24%。表明适时早播更有利于改善农大花103的产量性状,从而更有利于产量提高。

表1 不同播种期对农大花103主要性状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2 产量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处理对农大花103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各个处理间的产量表现为:A2>A1>A3>A4>A5。其中,A1、A2、A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A4、A5处理。A2处理的产量分别比A4、A5处理提高56.52%、88.48%。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农大花103产量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而4月20—5月30日播种有利于该品种高产。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图2 不同播种期对农大花103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播种密度对农大花103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3.1 主要性状 由表2可知,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对农大花103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农大花103的株高整体表现为低密度种植处理低于高密度种植处理,即12万~18万穴/hm2处理花生株高显著低于21万~24万穴/hm2处理;总分枝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高密度种植处理小于低密度种植处理;农大花103的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果数则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B3处理最高,其单株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果数分别比B5处理增加了1.60、6.95个;单株产量和饱果率则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B5处理单株产量比B1处理下降26.11%,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大花103的个体生产力。

表2 不同播种密度对农大花103主要性状的影响

2.3.2 产量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播种密度处理显著影响了农大花103的产量,以B4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B3处理。其中,B4、B3处理的产量分别较B1处理提高35.80%、13.58%;分别较B5处理提高79.73%、50.33%。表明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该品种的高产,但是密度过大对产量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农大花10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8万~21万穴/hm2。

图3 不同播种密度对农大花103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提高产量、改进花生品质是花生育种和栽培的终极目标,而最适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资源,进而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最终实现高产、稳产[15]。

花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为其光合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证[4]。本研究表明,农大花103 在5月10日和5月30日播种处理的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表明5月10—30日播种更有利于农大花103功能叶片叶绿素的积累。播期对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也有重要影响。李秀芬等[16]研究发现,播期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周彦忠等[17]研究表明,播期对花生株高、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仁率、饱果率、单株产量和产量均有影响,且晚播影响较大。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农大花103的株高、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产量及总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5月10—30日播种时,上述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相对较好,且播种期在5月10日时,产量最高。表明适时地早播更有利于增加农大花103的经济性状,增加其单株产量,从而更有利于总产量的提高,而晚播则对其产量影响较大,这与周彦忠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

种植密度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最适的栽培密度能够显著提高花生的产量[18-19]。高密度种植利于花生生育前期光能利用率,但存在植株间相互遮光,植株下部叶片处于光补偿点之下;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单株的光能利用率,但是群体较小,漏光较多,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较低,因此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花生总产量的提高[20-21]。范小玉等[22]的研究表明,商花4号单粒播种、22.50万穴/hm2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最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本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农大花103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12万~15万穴/hm2处理下单株产量和饱果率具有较高水平,但花生的总产量则受密度影响较大;而播种密度在18万~21万穴/hm2时,则更有利于农大花103单株有效分枝数的形成和总产量的提高。

综上分析,河南地区农大花103适宜在5月中下旬播种,最适播种密度为18万~21万穴/hm2(每穴2粒)。该研究结果对农大花103发挥最佳的产量水平及大面积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后尚需跟踪多年多点试验,提出该品种适宜区域及配套的栽培措施。

[1] Naab J B,Tsigbey F K,Prasad P V,etal.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fungicide application on yield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ng peanut cultivars grown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in Ghana[J].Crop Protection,2005,24(4):325-332.

[2] 王允,张幸果,李贺敏,等.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与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8(6):680-683,705.

[3] 赵长星,徐亮,王月福,等.施磷量对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28(增刊):308-313.

[4] 于旸,王铭伦,张俊,等.播期对花生光合性能与产量影响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16-19.

[5] 高飞,翟志席,王铭伦.密度对夏直播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20-323.

[6] 冯烨,郭峰,李宝龙,等.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12):2228-2237.

[7] 黄金堂,陈海玲,郑国栋,等.福建花生品种系谱及其性状演变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31-36.

[8] 王晓林,甄志高,段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花生农艺性状重要性的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316-318.

[9] 金建猛,谷建中,刘向阳,等.花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种子科技,2009,27(5):31-33.

[10] 廖福琴,卢春生,黄萍萍,等.加工型春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938-939.

[11] 李必钦,胡承伟.栽培条件对红衣米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7):4125-4127.

[12] 周彦忠.花生新品种引种、选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3] 殷冬梅,张新友,汤丰收,等.不同播期、密度对豫花14号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2(3):22-23.

[14] 殷冬梅.高产、早熟、高蛋白花生新品种农大花103的选育[J].种业导刊,2014(7):14-15.

[15] 王才斌,郑亚萍,成波,等.高产花生冠层光截获和光合、呼吸特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4,30(3):274-278.

[16] 李秀芬,贾燕,黄元才,等.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23(5):98-100.

[17] 周彦忠,李才华,刘平.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对播期、密度的适应性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7(4):48-49.

[18]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等.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最佳行穴距密度配比试验[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增刊):354-357.

[19] 臧秀旺,汤丰收,张俊,等.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12):42-44.

[20] 张俊,王铭伦,于旸,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52-54.

[21] 王伟,郭庆,刘要厅,等.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花生新品种豫花22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7-18.

[22] 范小玉,陈雷,李可,等.花生新品种商花4号单粒播种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8):38-41.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Nongdahua 103

MA Xingli,HE Xiaoyan,WANG Yun,ZHANG Xingguo,DONG Mingchao,YIN Dongmei*
(College of Agronom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optimum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f a new peanut cultivar Nongdahua 103 in Henan province,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the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e yield were dissected in this study.When the sowing date was from May 10 to May 30,the accumula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the total branches number,effective branch number and yield per plant showed obvious advantages.Compared to those planted on Jun 10 and Jun 20,the yield planted on May 10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52% and 88.48%,respectively.The effective branch number and the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wing density.Compared to the sowing density of 12×104and 24×104holes/ha,the yield increased by 13.58%—35.80% and 50.33%—79.73%,respectively,under the sowing density of 18×104—21×104holes/ha,which was the optimum sowing density for Nongdahua 103 in Henan province.

Nongdahua 103; sowing date; sowing density; yield; agronomic characters

2016-03-20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141100110600);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2-05-G03)

马兴立(1985-),男,河南新乡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E-mail:ml25900@126.com

*通讯作者:殷冬梅(1972-),女,河南方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E-mail:yindm@126.com

S565.2

A

1004-3268(2016)09-0026-04

猜你喜欢

播期分枝农艺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一株吊兰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短截和摘心对矮砧苹果幼树分枝特性的影响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播期和包衣对“藏青2000”产量形成的影响
红花群体自交结实及分枝性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