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茶”话溯源*

2016-02-06周子伦

关键词:发音英国语言

周子伦

(1.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菲律宾国立师范大学,马尼拉 0900)

英语“茶”话溯源*

周子伦1,2

(1.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菲律宾国立师范大学,马尼拉 0900)

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发现,英语tea是来自汉语的借词,亚欧主流语言中的“茶”的读音滥觞于广东话cha和厦门话te两种发音,是语言接触后的语言借用现象,其含义具有扩大化和隐喻化的嬗变。茶和茶文化通过荷兰和葡萄牙进入英国后,品茗成为时尚,同时也融入了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学,英国茶承载了丰富的隐喻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从而有别于汉语和汉文化中茶的含义。

茶;读音;内涵

一、读音溯源

唐朝陆羽的《茶经》把茶归纳为五种:一曰“荼”, 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最先是荼,如《尔雅·释草》解释荼为“苦菜”,至唐代才写成茶。茶在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发音,北方方言发cháy音,吴方言发zo音和dzo音 ,闽南语发ta音和te音。语音学家认为cha、te和dzo的变体都来自dra,经过长期的语言接触和衍变,才发生了语音上的嬗变,并延伸到欧亚其他语言。所谓“语言接触”是指:“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交往频繁的不同民族语言的相互融合及相互影响。社会交往中两种或多种语言共存就会产生语言接触现象,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形式的多样性,今天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多语性的。”[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来的殖民统治和国际贸易,使得英语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相关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借用英语原来没有的概念和物品名称。福建是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和出口区之一,其港口城市厦门、泉州以及相邻的广州、香港、澳门与欧洲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国通商,茶叶贸易发达,而交换的商品茶叶在英语中并不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借词“茶”以及相关词汇。1879年,清朝末年的外交使臣张德彝论及“英人呼茶曰‘替’, 法人呼茶曰‘代’,俄人呼茶曰‘柴’。‘茶’‘柴’两音相近,以其贩走北路故也”[2]。因为茶在中国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发音也沿着不同的贸易线路,传入欧亚等国的语言之后也呈现出三种读音。

第一种读音是[tei]和[ti:]。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的解释,1601年在英语中首次记载有tea一词,而且字形也发生了几次的变化才演变成现代英语中的tea,最初读作[tei] ,后来变成[ti:] 。厦门方言发成[tei],所以荷兰人经过爪哇岛把茶叶带回欧洲,同时也把厦门方言茶的读音一起传到欧洲,所以欧洲语言中英语的tea、西班牙文的té、法文的thé、德文的thee、荷兰语的thee等欧洲语言皆源于厦门话[tei]的读音[3]。

第二种读音形式是[tʃɑ]。在中国,茶还有多种古称,“茗”是茶的最常用古称。茶(cha )发音来自中国西南的南亚语系中的[lɑ] ,意思是“叶子”。茶大部分汉语方言读音是cha,也是广州、香港和澳门流行的广东话的读音。澳门曾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559年葡萄牙语中第一次记载茶( chaa),1598年林斯孝登的《航海游记》英译版中茶写成“chaa”,1615年,第一位记载茶的英国人威克汉姆在信中使用chaw这种拼写。占领澳门的葡萄牙人采纳了广东话的[tʃɑ],葡萄牙殖民者又把这个发音传到印度,但是日本和韩国茶的发音cha来自中原北方方言而并非来自广东话,但是广东话源于古代中原雅言,与北方中原方言本是同一语系。

表1 欧亚语言茶的读音

美国汉学家Derk Bodde在其作品China’sGiftstotheWest也认为,在欧亚诸多语言中茶的发音各异,证明茶是经两条不同商路传入西方的。Forrest Denys也认为cha是广东话,Te是厦门方言,人们可以判断茶最先从中国进入欧洲[5]33。

表2显示1598年至1659年间的英文文献是cha,日本学者角山荣认为英语里茶的最初发音不是福建发音的tea,而是比较接近chy或是cha的cho,后来就发广东话的cha的读音,如1671年出版的《英语用语辞典》里,茶还用cha这个发音[7]。18世纪中期左右,英语中的茶开始基本采用较为统一的拼写tea,在此之前,“茶”字有很多不同的拼写,如tey 、thea 、tay 、tee,葡萄牙水手把茶读成cha,因此char后来就存留在英格兰和爱尔兰俚语中[8]。再如英国诗人Alexander Pope18世纪初叶的诗歌《劫发记》(TheRapeoftheLock)中的两句诗:

表2 西欧诸语早期称茶(cha)译音表[6]212-213

Here thou, great Anna! whom three realms obey.

Dost sometimes counsel take—and sometimes Tea.

诗句的尾韵Tea与Obey是押韵的[ei],这点就印证了Tea的发音是[tei]。

二、东茶西渐

据传意大利人Ramusio最早接触到茶。1559年,他在《航海与旅行》(NavigationietViaggi)中写道:“在中国各地,人们饮用一种植物,其叶子被彼邦人民称为中国茶(Chiai Catai),被视为贵重食品。茶生长于中国四川嘉州府。以其鲜叶或干叶与水煎沸,煎汁空腹饮服,可以去身热、头痛、胃痛、腰痛或关节痛。”[6]212-213葡萄牙神父Gaspar da Cruz撰写的《中国志》(TractadoemqueSecotammuitoperestesoasCousasdaChina)纪录了其在中国的见闻,如到别人家做客时,“主人会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热水,装在瓷杯里,放在一个精致的盘上,热水略带红色,药味很重,他们常饮用,是用一种略带苦味的草调制而成。他们通常用茶来招待尊敬的客人,既包括熟人,也包括陌生人,主人数次请我喝过这种饮料。”[9]

1615年英国商人首次记载到茶,在日本经营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商人Richard Wickham写信给在澳门的商业伙伴,拜托他带回“一壶上饮”(a pot of the best sort of chaw)[6]18。1637年,另一位商人Peter Mundy在福建见到这种用药草熬制并称之为chaa的饮品[10]。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开设于1652年,为男人们谈生意和讨论政治的场所,最初只出售咖啡饮品, 1657年,伦敦皇家交换巷(Exchange Alley)的咖啡馆首次引进中国的茶叶并供应茶饮[11]。交换巷的咖啡馆经营者Thomas Garraway用一小册子介绍茶这一新饮品。1658年9月30日在伦敦《政治快报》(MercuriusPoliticus)上刊登一则广告:“茶是所有医师最推崇的中国饮品,其他国家的人则称之Tay或者Tee。”位于伦敦皇家交易巷附近的斯维汀斯—润茨街(Sweetings-Rents)的“伊斯兰国王”咖啡馆有茶出售[12]。英国托利党政治家塞缪尔·皮普斯(1633-1703)的《皮普斯日记》记载了他在1660年9月25日第一次尝试饮茶的经历:“茶是上流社会和商界钟爱的饮品,我确实购买了中国茶,一种我从没品尝过的饮品。同年,我从葡萄牙购买的两磅茶叶经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被进贡给查尔斯二世。”若干年后的1667年,皮普斯描述其妻子遵医饮茶的经历:“Pelling医生告诉她,茶对其感冒有疗效。”英国皇家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认为任何外来热茶都有益于我们的身体[13]。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查尔斯二世,并带来了饮茶的风尚。据史记载,葡萄牙公主的丰厚嫁妆中有221磅红茶和标致典雅的中国传统茶具,贵可敌国。新皇后品茶的高雅风尚、古老东方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品茗的场所点缀有花鸟屏风、中国茶具、银器及典雅实用的中式茶几,令拘谨的英国皇宫生活平添几分儒雅的东方神韵,新皇后也被称颂为“饮茶皇后”,而后,品茶得到欧洲贵族的青睐并风靡欧洲。中国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的《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也记载了荷兰运输中国茶叶的史实:“中国茶之到欧洲,始于明万历四十年,荷兰之东印度公司,携归少许以供玩好。国朝顺治八年,荷兰始载茶至欧洲发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税茶之肆。当时甚为珍贵,馈送王公,不过一二磅而止,康熙五年(1666)始贩中国茶叶至英。”直到18世纪,茶的消费才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饮茶依然是奢侈的消费行为:“只能用作高贵礼遇或娱乐的点缀和馈赠王公贵族的礼品,因为它非常稀缺,并且价格昂贵。”[14]常人只在特殊场合如宗教节日、守灵和家庭聚会时才能饮茶。英国普通人家特别是妇女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茶,作为男性经常出入的社交场所的咖啡馆因为引进了茶,从而促使了茶在民间特别是文人商家间的普及,并促使英国在1773年颁布了《茶税法案》(TeaAct)以规范茶叶贸易。可见中外文献皆有记载东茶西渐的历程,不一而足。

随着茶叶贸易量的猛增,促使了汉语和英语的接触,茶以及茶文化在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语言和生活的广泛传播,对当地语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语言接触的结果体现在借词(loan words)的增多、音系和语法模式的演变、语言形式的混合以及各种双语现象的普遍出现。东茶西渐导致了有关茶和茶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还导致了英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英文中茶的种类也按照加工方法而分成White tea(白茶、轻微发酵茶)、Yellow tea(黄茶)、Green tea(绿茶)、Oolong tea(乌龙茶)、Black tea、Bohea(红茶、武夷茶)和Post-fermented tea、dark tea(后发酵茶)。

茶道这一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媒、以茶修身的生活礼仪和生活方式。茶的输入使英国成为世界上人均最大茶叶消费国,每年人均消费两公斤,并酝酿出英国特有的茶文化。茶道传入英国宫廷后,被认为是高雅的社交方式并蔓延至平民百姓家。主人通常在客人到来之际献上一杯热茶,品茶还可以在咖啡馆和茶馆进行。英国的泡茶、煮茶和饮茶风格和中国迥别,通常是茶和牛奶混合,佐以柠檬和糖,后来这种加入糖和牛奶等调料的红茶取代了绿茶的地位,成为畅销品。而作为一种休息形式的茶歇(Tea break)有十点半左右的morning tea(上午茶)和下午四五点钟的afternoon tea(下午茶)之分。这一习俗源于18世纪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的生活习惯,她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邀请三五知心好友,飨以茶点,至此茶歇就变得流行起来,并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之一。传统的英国下午茶有热茶一壶,配以cream tea(奶油点心)、scones(烤饼)、 clotted cream(凝结的奶油)和 jam(果酱)等,主客围坐一起谈天说地的闲情雅趣,是英国最具特色的品茗生活场景和文化传统。

三、“茶”词义的扩大化和隐喻化

德国学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说过,一个民族借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与他们进行交往,各民族的语言进行不断的融合,进而产生文化的融合。Walter W.Skeat1882年出版的《英语辞源词典》(Etymologic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以及英语语言史专家Mary S. Serjeantson在其论著《英语中的外来词历史》(AHistoryofForeignWordsinEnglish)都记载英语的汉语借词有27个,其中有关茶的词汇就有7个,分别是bohea(武夷茶)、chaa(茶叶)、e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Oolong(乌龙茶)、pekoe(白毫红茶)、souchong(小种红茶)和tea(茶叶)等,其发音除了chaa外,其余都是闽南话的发音,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以茶叶相关词汇为主,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福建的茶文化居于主动和优势地位并对输入国英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通过语言接触,来自于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借词“茶”及其文化内涵在英语中产生了词义范围扩大和褒化的嬗变,tea既指茶叶,又指茶树,还指喝的茶,连没有茶叶的饮料也成了“tea”,“茶点”和“茶会”都叫做“tea”, tea甚至是指晚餐,茶的含义扩大化了。由tea组合的词语也呈现词义扩大化或转化为一种隐喻手段,是本体向喻体的映射,如表示某种品味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情趣时用“It is not my cup of tea”,把本体(口味或情趣)映射到喻体(茶)身上;A tea hound中的“hound”是指在茶话会、舞会等社交场合乘机引诱追逐漂亮女子的人,也表明茶话会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际场所,茶也成为了情场的媒介和催化剂;成语somebody’s cup of tea中作为本体的“符合某人品味的东西、引人入胜的东西”,被隐喻为喻体tea;美国作曲家John Walter Bratton 1902年的作品MyLittleHongKongBaby又称为MyLittleCupofTea,把“香港宝贝”这一本体映射为喻体Cup of Tea。

英国茶主要是指加有糖和牛奶的红茶,浓茶加上牛奶和糖并混在一个杯子里,通常叫做“工人之茶”(builder’s tea),工作场合一律有茶歇(tea break),而不管有没有茶喝,所以”茶歇“有时候简写成”茶“(tea),意思是休息、歇息,这个词也演变成了比如棒球比赛等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的休息或间歇,甚至进入了英联邦其他国家的社会活动中。借词tea在形态学(morphology)上还产生了内部结构的变化,如它借助语素(morpheme)结构,产生了屈折形态的变化,由名词变为动词,表示to take tea,to eat cream tea,to make tea,to treat guest with tea, tea的屈折形态改变后还可以做形容词,如《美国俚语大典》就收有“teaed up”一词,意思是“中大麻毒的、昏迷的”[15],tea具有刺激功能,过量喝浓茶会导致血液循环加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乃至昏迷症状,称作“醉茶”(teaup)。

Tea的词义范围扩大之外,与tea组合的词组在英语和欧洲其他语言中也有扩大的现象。“a storm in a tea cup”源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当时欧洲最小、人口稀少的国家圣马力诺发生骚乱,但孟德斯鸠认为骚乱毕竟是“茶杯里的风暴”(a storm in a tea cup),是小事一桩,对整个欧洲局势影响甚微,而美式英语是“tempest in a teapot”。此外,相似的说法还有“a storm in a cream-bowl,a tempest in a glass of water,a storm in a hand-wash basin,tempest in a teacup, storm in a wash-hand basin, storm in a glass of water”。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个成语源于罗马共和国律师、作家、雄辩家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在他的《国家篇·法律篇》(DeRePublica;DeLegibus)中,有一个与此相似的拉丁谚语Excitabat enim fluctus in simpulo ut dicitur Gratidiu ,谚语的意思是“水瓢中掀起的大浪”。法语的une tempête dans un verre d’eau(炖锅里的暴风雨),指的是17世纪末日内瓦共和国人民起义,这个谚语在1815年被英国国务大臣Thurlow在职期间所引用,用以指马恩岛(Isle of Man)的骚乱。据传英国首相诺思勋爵(Lord North)因为把北美殖民地的抗茶税(tax on tea)运动称作“tempest in a teapot”而使这个成语广为人知。成语“storm in teacup”的英语版本在1838年苏格兰小说ModernAccomplishments中出现,除了拉丁语、英语和法语,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谚语。

明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道出了品茗的高雅意境:“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由于饮茶具有“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等陶冶身心的功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每饮新茗,必至数碗”。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英国艺术家在文学作品和绘画中也描绘英国上层社会品茗的生活场景,致使茶在英国文学当中隐喻为优雅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和英国的精神,嫁接了陆羽《茶经》中所推崇的茶饮的高雅品位。维多利亚时代号称“文雅社会”(Polite Society),再者,葡萄牙公主曾声称其婀娜身姿归功于品茶,颇有“流花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神奇功效,所以王室成员和官宦之家纷纷仿效,辟茶室品茗茶以示高雅和时髦,这也是平民相继模仿的最高生活标准。之后,茶被隐喻为英国精神,如美国茶学专家Tomislav Podreka 在其著作中写道:“我认为英国人喜欢茶,是因为茶是英国精神的精华。无论贫穷与富贵,年老或年少,都钟爱这种饮料,它虽然刺激,却不会令人丧失理智……”[16]茶隐喻为提神之剂,如英国诗人Alexander Pope对茶情有独钟,认为饮茶可以让人深思冥想,作家Samuel Johnson也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 美国学者乌克斯如此评述茶和文学的关系:“文学因茶而引发新颖充实之题材,始自中国、日本之传记,迄今一千二百余年矣。”[17]英国的文学家、诗人以及画家无不在创作中倾注茶的元素,并把茶作为创作中经常运用的隐喻手段。1663年沃勒的第一首茶诗《咏茶》诞生,诗云:“众所周知,在英国莎士比亚命名了火鸡,而沃勒则是第一个提到茶叶的古典作家。”[18]这些都证明了品茗雅事已经彻底改变了欧美上流社会的生活模式,茶已经被赋予了一种优雅的内涵,茶亦成为了一种喻体,一种精神的载体,内涵馥郁。

表3 各国语言中的成语“茶杯里的风暴”

表4 英国诗歌中茶的隐喻

表4所列举的是部分早期英国诗人的诗作,诗人饱蘸激情,讴歌了茶和饮茶的贵族气质,例如,18世纪《训子家书》作者柴斯特顿勋爵(1694—1773)曾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美国文豪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在他的作品《仕女画像》中,钟情浓郁的香茶甚于美酒加咖啡:“人生最舒畅惬意者莫如饮下午茶的时刻。”爱尔兰作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也叙述道:“红茶是产生我创作灵感的催化剂……红茶代表了英国的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四、结论

茶在欧亚主要语言的发音分为两个发音系统,即广东话的茶cha和厦门方言的te。茶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流入东亚日本、朝鲜以及中亚诸国,所以亚洲语言的茶和北方汉语发音和粤语发音一致,而从厦门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直达欧洲,所以欧洲语言(葡萄牙语除外)的茶都是发厦门方言的读音。茶的贸易使品茶生活从宫廷、贵族走向平民,欧洲语言特别是英语语言和文学艺术当中,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英国借用的不仅仅是茶一个单词,甚至是茶所蕴含的所有灵魂,一是因为茶具备有益心智的功能,二是东方古老民族的文明以及茶道艺术在当时是一种引领世界的健康生活艺术。由于英语与其他欧洲语言的亲缘性,所以在词汇上英语极具开放性,借用了很多欧洲语言甚至与之毫无亲缘关系的汉藏语系的汉语。在明朝闭关锁国的“禁海令”的背景之下,茶一词被借入英语,与在语言生态下“适者生存”语境中被淘汰的大量古英语词语相反,经过数百年的衍变,英语tea尽管发音和拼写也有所改变,到18世纪末期才形成今天的形式,tea和它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在亚欧多种语言和文化中业已生机勃勃,深深地扎根于异域的语言文化土壤中,历久弥香。英国人寄情于茶,达到“不可饮无茶”的地步,所以英国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茶的元素和品茶的场景,茶已经成为一种隐喻,同时茶的含义扩大化了,英国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即是真实写照。

[1] TUCKER G R.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J].Eric Educational Reports, 2001, 2(8):41-45.

[2]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739 .

[3] PINKER S,et al.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Z].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4: 829.

[4] HASPELMATH, MARTIN, DRYER, et al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45.

[5] FORREST,DENYS.Tea for the British: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a famous trade[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73:33.

[6] 黄时鉴.东西交流史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3.

[7] 角山荣.茶的世界史[M].王淑华,译.台北:台原出版社.2004:44.

[8] GRAWFURD,JOHN.On the history and migration of cultivated plants producing coffee,tea, cocoa,etc[J].Transactions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69:197.

[9] 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M].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89.

[10] CHRISTAL P.Tea: A very British Beverage[M].Amberley :Amberley Publishing Limited,2014:10.

[11] MAIR,VICTOR H,HOH,et al. The true history of tea[M]. London:Thames & Hudson, 2009 :169.

[12] FERGUSON N.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M].London:Penguin Audiobooks, Unabridged ,2003:23.

[13] SHAPIN,STEVENS . Pretence for Plattle [J].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15,37(15):17-18.

[14] REPPLIER, AGNES.To think of tea[M]. 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32:17.

[15] 张定兴,刘永吉.美国俚语大典[Z]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8.

[16] PODREKA,TOMISLAV.Serendipi tea,a guide to the varieties,origins and rituals of tea[M].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1998:68.

[17] 吴觉农,乌克斯.茶叶全书[M].中国茶叶研究社,译.上海:开明书店,1949:45-46.

[18] CAWFURD,JOHN.On the history and migration of cultivated plants producing coffee,tea,cocoa,etc[R].Transactions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1869:197-206.

On Origin of English Word “Tea”

ZHOU Zilun1,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2. Philippine Normal University, Manila 0900, Philippine)

Literature search and text analysis reveal that English word “tea” is actually borrowed from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pronunciation in mainstream languages of Asia and Europ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cha” in Cantoness dialect and that of “te” in Xiamen dialect in China. This is a phenomenon of borrowing taking place in the course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meaning of “tea” is extended and metaphorized in the process. When tea and tea culture went into Great Britain via Holland and Portugal, drinking tea soon became a fashion and the practice found its way into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oo. Gradually, tea carrie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etaphor and the tea culture with British characteristics formed in Great Britai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ea”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Han culture.

tea; pronunciation; connotation

2016-06-2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YB003:《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官方话语对比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KYZP15809:《语言学和法理视阈下英美日大学章程的软法研究及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对应策略》)

周子伦(1964-),男,广西南宁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C954

A

1009-2463(2016)05-0110-08

猜你喜欢

发音英国语言
英国的环保
语言是刀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英国圣诞节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Playing with h
我有我语言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