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大同踢鼓秧歌在社区推广的几点构想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秧歌歌舞民间舞蹈

黄 静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山西大同踢鼓秧歌在社区推广的几点构想

黄 静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的地方歌舞艺术种类繁多,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踢鼓秧歌”。近几年来,随着大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社区文化的发展也日趋繁盛。为了提升大同市社区的文化娱乐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推进社区惠民工作。笔者通过对大同地区民间舞蹈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歌舞进社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同社区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大同;踢鼓秧歌;社区;推广

大凡旅游胜地,皆以造化神奇的自然风景或以融铸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观,而令人们心驰神往和感叹不已。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恢宏,悠久灿烂,故其人文景观古老而丰富。大同历史悠久,是一座几千年来文化沉积的宝库,这座塞北名城所拥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便是有力的说明,地方歌舞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衬托出这种景观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来,随着大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社区文化的发展也日趋繁盛。为了提升大同市社区的文化娱乐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惠民工作,结合大同市各县区的社区工作实际,以打造文化“品牌社区”和“特色社区”为双重目标,创新社区活动载体,按照“抓基础﹑求发展﹑创特色”的工作方针,明确目标﹑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集中开展社区文化的创建活动, 把社区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的人文社区。笔者通过对大同地区民间舞蹈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歌舞进社区的文化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同社区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大同踢鼓秧歌介绍

大同的地方歌舞艺术种类繁多,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农历的正腊月之间。大同地方民间歌舞主要包括:踢鼓秧歌﹑扇鼓﹑云彩灯舞﹑九曲黄河灯等民间舞蹈。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踢鼓秧歌”,它形式多﹑内容广,主要流布在大同县桑干河沿岸的杜庄﹑吉家庄﹑峰峪﹑麻峪口等乡。

踢鼓秧歌起源有很多种民间传说,其中最普遍的当属对《水浒》人物故事的演绎。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过街场子﹑大场子﹑对耍等。风格特点:角色多,场面大,队形图案丰富;舞技性强,重表演,“亮大面”;具有古朴风韵和浓厚的民间色彩。其动作的形成与演员的装扮有很大关联。

二、大同踢鼓秧歌在社区的推广

(一)方案综述

大同秧歌来自于民间,应再回归于民间。我们运用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实践开端,大同秧歌的动态形象,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与舞者表演等多项内容。秧歌开始前,群众围观,空出场地——我们选择了社区这个最具有生活性,亲民性的地点。音乐开始后,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进场,和着曲调的节奏起舞,尽情发挥。由专业教师指导并练习的过程,后面文章中会有具体介绍。实践结束,我们进入了意境描绘即酝酿结构,这个过程是在我们捕捉秧歌的动态形象后,对研究者形象思维与文学功底的量化,要编创出体现大同地方民间特色,老百姓易于学习和接受的踢鼓秧歌,是民间化——专业化——民间化的过程;最后阶段进入个性化即发挥专长,研究者在田野考察﹑民间舞教学﹑舞台艺术创作及大同地方历史研究中,都可以发挥个人的专长,以动态形象为基础,结合音乐﹑文学﹑旅游﹑历史等方面深化大同地方民间舞蹈的研究,这是总结和寻找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最有效途径。

(二)方案的具体操作

1.方案一

走进社区,先进行大众舞蹈文化的普及工作,目的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从了解到参与舞蹈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排演好的剧目带到社区,进行宣传,剧目的类型不应过难,一定要具有亲民性。老百姓喜欢的舞蹈要热闹﹑喜庆,我们选取富含大同地方特色的舞蹈—“踢鼓秧歌”,因为它来源于民间的社火,易学﹑欢快﹑生活气息浓郁。音乐有锣鼓伴奏,曲调符合晋北地区人民的欣赏习惯。当然,我们舞蹈专业的学生,从采风中获取的元素动作要经过加工,改造,在教学中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适合向百姓推广的组合。将元素动作,改编为幅度较小,尽量保留这种原生态,步伐以行进步为主,减少武技性动作。如:“鼓子”的动作:二踢脚,飞脚,“连三挎二五”,“蛮子”,“扑虎”,“旋子”等。加入一些上肢变换的动作,如:加入手巾花﹑小鼓﹑锣。手巾花除了可以借助东北秧歌中的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片花等,还可以将手巾做为女演员,逗趣﹑遮羞﹑与男演员共舞时的道具,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情节的生动性。小锣是花子所使用的典型道具,如:“水上穿针”﹑“绣女打更”。我们在传统小锣使用的基础上,可以将锣的打法和鼓点变化加大,发动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小锣的打法儿。

第二部分是针对专业学生将大同地方民间舞蹈提上更高层次的学习。在对元素动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大改编力度,增加技巧,可将武功课上的技巧用在这里。在跳﹑转﹑翻的部分,我们可以自由选取,本着使地方舞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方针而努力。

2.方案二

面对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A﹑中老年人,借助于广场舞形式来实施。以对第一部分地方民间舞蹈改编的成果为主进行教学。音乐选取轻松﹑活泼﹑流行﹑节奏感强的;动作教授简单﹑直接﹑变化不易复杂,注意道具的使用,在队形变化上要多下功夫,如:除了利用踢鼓秧歌中大十字,呈外罗城﹑雀护群﹑五葫芦等队形外,还应大胆设想,创新各种图形来丰富舞蹈。

B﹑青少年,基于这个群体接受能力快,身体灵活等特点,可适当增加舞蹈难度,加入一些简单技巧,因为他们中,部分舞蹈爱好者有一定基础,所以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可将社区舞蹈队分组,每组选出组长,作用是进行管理和协助教学。由于大同地方民间歌舞传统老套的特点与现代人的理解和接受力有一定距离,所以要进行大胆改编。除了上面提到在道具和队形上下功夫外,还要从体态动律,元素动作上着手,在保持原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动作进行改编。

大同地方民间舞蹈角色装扮丰富。如踢鼓秧歌中有:秧歌头﹑风公﹑鼓子﹑大脚婆﹑花子等。我们在改编创作时,可以在鼓子﹑花子﹑大脚婆的动作上多下工夫。因为鼓子表演时技巧较多,动作幅度大,方便我们对动作进行夸张和变形。用花子动作改编时,主要偏重于对道具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前面提到的小锣的使用外,我们可以开发他们右手上的锣板,它的变化空间更大。花子的扮相是表现女子柔美特质的,动作改编后会更加具有欣赏性,舞台效果好,鼓子与花子的配合可以创造出具有感人情节的双人舞。

3.方案三

从群众层面来说,大同地方民间舞蹈的推广是要与大众娱乐活动相结合,如:举办各类比赛或选秀活动;组织剧团和学生进行巡回演出等,激发百姓参与的热情,扩大地方民间歌舞的影响力,赢得更多的参与者与相关部门的支持。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群众层面的推广外,我们还应打造文化产业模式,如:歌舞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模式﹑舞蹈产品开发模式等。无论选择任何模式,未来都可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三、大同地方民间歌舞走入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老百姓聚居的重要地方,也是我们推广大同地方民间歌舞的重要实践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因此,服务对象立足社区自身,为辖区内所有爱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者以及想要接受文艺﹑才艺兴趣培养的居民服务。地方民间歌舞来源于生活,更要反哺于生活。深入民间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富于地方特色,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舞蹈;回归于民众,才能更好的使地方歌舞艺术得以保护和传承,这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艺术长河。

[1]宋晓奇.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姚宾.名城大同.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

黄静(1979—),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2015年度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民间歌舞在大学民族民间舞课堂上的实践与应用——以大同地方民间歌舞为例》(项目编号:XJG2015212),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猜你喜欢

秧歌歌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