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宋琴乐事象

2016-02-05刘力源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弦琴弹琴古琴

刘力源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浅谈北宋琴乐事象

刘力源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其具有深刻影响力和顽强生命力并一直延续至今。由古琴音乐而来的琴乐文化不是简单的音乐现象,而是融合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发展而来的综合文化现象。北宋是我国琴乐发展历史中一个鼎盛时期,和唐代琴乐被削弱相比较,北宋重文抑武的统治方式使大批文人阶层入仕,琴乐作为文人士大夫身份的象征得到了更多关注,也使得北宋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古琴音乐由此恢复了其“正统之声”的地位。从另一方面说,北宋比较内敛的文化发展模式与古琴深远的风格意趣不谋而合,因此,在大批文人团体的共同推动下,北宋琴乐文化走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北宋;古琴;帝王;文人;琴乐思想

一、北宋琴乐文化发展背景

同唐代开放﹑外倾的文化特征不同,宋代的文化,特别是以士大夫为首的文化呈现出内敛﹑淡雅的特色。北宋以文化治国为方略,在其重文轻武思想的统治下,文人得到了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与推崇,文人气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领域,人文精神的开创与萌芽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突出,文化思想也深刻体现在艺术教育等领域,在古琴文化中形成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特色。

在经历了以往种种社会动荡之后,北宋社会正处于从动乱到稳定的发展中,因此,从统治者到官员,由上到下都充满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同时在文化的发展中也体现了这种忧患意识以及经世致用的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方面的发展体现出了崇儒重教﹑重经重史﹑科举兴盛以及宋词等艺术发展等现象,特别是宋词的昌盛为其后的琴乐发展做了一系列的铺垫。琴乐不是纯粹的乐音组成,北宋琴乐就与宋词同源,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琴乐的发展离不开宋词的发展。换言之,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于宋代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引领有重要作用,文人及统治阶层善于用诗词歌赋来表达思想感情,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在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一脉相承,这也促进了琴乐的发展与繁荣。

另外,北宋孕育了理学的产生,理学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学派。该派学者以“理”或“道”为哲学基本范畴,曾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理学的思想贯穿于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并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将人生﹑社会﹑自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形成潜在关联,成为北宋时期文化思想的主要观念,对于人们在思想意识的形成﹑道德观念的建立以及文化交流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以封建统治为主导的北宋,理学提倡把人类与自然完美地融入到一起,追求身心合一的人文精神,这就打破了儒学长期以来萎靡不振的风气,为儒学的兴盛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在理学观念的影响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音乐教育方面提倡的“中和之音”﹑周敦颐提出的“礼先而乐后”的音乐观念促进了北宋在琴乐观上的推成出新,并为琴乐中提倡“身心合一”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哲学基础。

宋代之所以出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创新精神与兼容精神是其两大原因。宋代一度在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允许有不同的学说学派,产生不同观点,这对文化教育的繁荣﹑多样性发展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理学的产生继承与更新了儒家思想,也为北宋的文化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学术氛围,使得一大批有识之士得以施展抱负,相对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素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着重发展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素养.学生在学习中,扎实有效地提升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范仲淹“琴不以技观”的思想也很有代表性,他所认为的琴学观念与陶渊明﹑苏轼的“无弦琴”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处,认为弹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评价琴艺的高低也不以技巧难易﹑琴曲数量为标准,而关乎弹琴中的修身养性,是自得其乐的过程。文人琴家朱长文对范仲淹评价到:“君子之于琴也,发于中以形于声,听其声以复其性…”范仲淹还曾说:“…妙指美声,巧以相尚,…人以艺观焉。”这些“琴不以技观”的思想也代表了大部分文人对于琴乐所追求的主要思想。

二、北宋帝王与古琴

苏轼:《减字木兰花·琴》

北宋从宋太宗开始,就在宫廷中掀起古琴之风,使得宋代由上而下拥有良好的古琴音乐氛围,对于宋代古琴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宋太宗始终把“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贯穿于治国之中。因此,他喜欢读书﹑弹琴,作为一个君王,他还希望借助古琴来教化民心。宋太宗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推行了“右文”政策,而他本人对古琴的热爱与推崇,也直接影响古琴艺术在两宋时期的繁荣发展。

由于中国哲学观念注重生命主体的实践性,知行合一的﹑主客合一的哲学方法论使得人们形成了整体直觉把握的哲学认识论,在音乐中产生了追求“气韵生动”﹑“得意忘形”的美学思想。在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思想认识与追求,使得人们认为“音乐”是活的生命体以及在音乐上体现出演创合一的形式。他们在琴乐思想中的追求在很多琴诗﹑琴词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设法将如何“教”的预设,转化成学生的“学”的引导,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描绘宋徽宗弹琴的画作《听琴图》较好地记录了宋徽宗对古琴艺术的热爱。画面中宋徽宗抚琴坐于中央,一左一右分别坐着两位大臣,弹琴者与听琴者对于琴乐的分享达到了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听琴图》题名为“听琴”而非“弹琴”,就是强调所演奏的琴乐有感化听者的作用,即通过琴声的传达而达到教化民心的目的。宋徽宗所弹的和谐的琴音中,并不仅是悦耳而已,它更是道德教化之音,是帝王与群臣之间通过音乐媒介的互动与交流,达成一种听音知事的目的。

宋代古琴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皇室的支持与喜爱,此外,北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文人士大夫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投注到古琴当中,借以寄托与抒发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且,北宋一批文人士大夫对古琴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那种“不以外物移其好”的人生追求,使得古琴真正成为了北宋文人士大夫如影相随的良伴。

三、北宋文人与古琴

北宋以文治国的政策,使得其文化特别是士大夫文化体现出的那种清新淡雅的精神追求正好与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谋而合。因此,北宋出现了以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大批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琴乐文化的发展高潮,这个强大的文人团体为北宋琴乐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在中国古代琴乐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决定考大学了。”我把头伏在课桌上嗡嗡地说着。对于我的突发奇想,沐子显然有些惊讶,狠狠敲了我一记直尺,笑着说:“好啊,你要是敢半途而废,我就打断你的腿。”

苏轼是北宋时期集各种文化修养于一身的文人中的卓越代表,他不但学识渊博﹑诗文超群,在音乐上也有极高造诣,留给世人很多与琴有关的琴诗﹑琴歌﹑琴文。苏轼对于琴的理解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并把人生信仰寄托于琴中,琴在苏轼整个人生修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尽管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被贬谪数次,但是无论遇到怎样的遭际,古琴始终伴随苏轼一生,成为其知己。

苏轼深深受到陶渊明“无弦琴”处世态度的影响,在诗词中常常提及陶渊明的“无弦琴”,而且对“无弦琴”的理解更为透彻与深刻,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苏轼用“无弦琴”推崇陶渊明﹑怀念陶渊明,更重要的是他以“无弦琴”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苏轼在诗中对琴的表达与陶渊明隐世的人生追求不谋而合。例如:

以苏轼﹑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琴,认为抚琴的关键是通过琴这一媒介把自己内心的感知与体验表达出来,并不认为音乐的外在形态是最重要的方面,自然也不会首先强调弹琴外在的技术层面。艺人类型的琴家则把古琴当做纯粹的乐器,音乐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他们不断追求的领域,从中反映出在琴乐观念上明显的层次差别。

《破琴诗》:“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

“双塔老师古突兀,索我瑶琴一挥拂。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以前,儒道释三教难以合流,都是各自发展各自门派的教义。宋代的创新发展就在于使其三者相互融合﹑借鉴,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这在宋代成为一大创举。在古琴音乐教育中,受此文化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样注重融合众家之所长,使人文精神与兼容精神在琴乐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天人合一”这一文化内涵的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固定资产购置前的考虑不充分,比如出于单一的科研目的购买的资产,在科研项目之余使用率不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购置前充分考虑其使用目的以及论证预期使用效率很有必要。比如购置单一使用的资产时,可以考虑其是否可以在临床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范仲淹反对一味地追求琴艺的高低,也就是艺人琴。他反对把古琴当做一门纯粹的“技术”来教授和对待。同时,文人琴与艺人琴在琴乐观念上所持观点不同,衡量琴乐高低的标准也不同。范仲淹在一封信中记载了他与琴师崔遵度谈话的内容:“‘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

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常用的麻醉药物。芬太尼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长期的药物作用。但在插管过程中仅部分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并且对血压和心率控制不佳。舒芬太尼作用于μ阿片受体,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与芬太尼相比,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强,镇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是芬太尼的两倍。且舒芬太尼组在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更稳定。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使用舒芬太尼麻醉具有更高的苏醒质量,因其可抑制下丘脑兴奋,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且药物清除率高,积累效应小,因此也可减轻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3-4]。

当范仲淹向崔遵度请教琴为何物,怎样才能练就高水平。崔遵度回答说:琴声追求“清”﹑“静”﹑“和”﹑“远”。要想达到这四个字,必须从内心先做到这四个字,透彻领悟之后才能知行合一地反映到琴声中。只有琴人合一,才能达到弹琴的自由超脱境界。

此外,欧阳修“在人不在器”的琴乐观念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弹琴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平静,而不在于乐器本身。“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官位的高低﹑琴的好坏都不足以影响琴的音色,起关键因素的还是弹琴者本身对于弹琴时心境的调整,欧阳修一生中结交了多位琴友,在平时的琴会雅集中,以琴会友。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

一句“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更突显了欧阳修的琴乐观:弹琴不是以量取胜,也不是盲目纯粹地练技术,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琴曲与自己内心相互共鸣﹑寄托自己情感的曲子。又如:“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寄意伯牙子,何须钟子期。”这再次强调了琴乐中“以心感悟”的重要性,特别借以陶渊明所弹无弦琴更表明了琴艺的高低无法脱离用心悟道的观点。欧阳修重视自己对琴乐的体验,他认为要是能够得到乐中的乐趣,抚琴者与乐器本身都不重要了,只要自得其乐就好。

1.论文中的病理照片、电泳图及化学结构式图等要求以“插入”→“图片”方式插入word文档,不要使用复制粘贴。病理照片必须加标尺或放大倍数,并以箭头指示典型病变位置。除照片外,其他图尽量不用彩色。

《和陶贫士七首》:“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

四、北宋琴乐思想

北宋时期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宋徽宗,在其统治的25年里,一直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并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在政治上宋徽宗可以算是治国无方,但是,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家皇帝,他对古琴﹑书法﹑绘画﹑棋艺等都有精深研究。宋徽宗自幼喜爱音乐,做了帝王之后仍然痴迷于艺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是形容宋徽宗对琴乐的着迷带来的社会效应。宋徽宗还专门设有“万琴堂”,热衷搜罗并收藏天下名琴。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历朝历代的帝王除了处理国家政事以外,弹琴吟诗作赋﹑舞文弄墨也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擅长“琴棋书画”的帝王不在少数,北宋时期共经历了九位帝王的统治,他们当中大多数对琴乐甚是酷爱,促进了宫廷中琴乐的盛行。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估﹑宋高宗赵构等宋朝帝王都十分热衷于古琴艺术。古琴音乐受到众多帝王的青睐,也许是因为“乐正”一直与国运兴衰有重要的关系,并且“乐”所具有的“载道”功能颇受帝王的推崇,当然也不能排除“乐”本身就有一种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的作用。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这首词寥寥数句,“神闲意定”描写了弹琴者在弹琴之前对于情绪的酝酿,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态,在抚弦之前对于内心的把控似乎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特别是“万籁收声天地静”渲染了当时的外部氛围,“玉指冰弦”描写了弹琴者抚弄琴弦,“未动宫商意已传”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未成曲调先有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古人看来,在拨动曲调之前情感的投入与酝酿十分重要。还没有下指,琴曲的气韵已经开始流动,其中的意境已经胸有成竹。

小布什还表示,他不会在当天的峰会上说太多的话,不像某些国际领导人。“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说该死的冗长的话。一些人说得太多了。”

苏舜钦:《听演化琴》

武成龙道:“希望大伙都是这样想,也想大伙能集思广益。”魔刀点头道:“三少问过我们下一步怎样做?我们毫不怀疑三少诚心问计,只是本庄一举全歼黑旗会分坛,虽然没有绝后也绝对空前,故而萧飞羽强过我们这些老江湖甚多。”刀手和剑士纷纷点头。武成龙凝重地道:“我们昔日天涯亡命是没有三少,所以请大伙不要再像昔日一样思维,也认为自己就是三少。”大幻剑若有所思地道:“有道理,我们是该重整思绪好好想想。”

从这些诗词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古琴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弦琴”,即使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董庭兰拥有高超娴熟的演奏技术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苏轼认为“无弦琴”是比有弦琴更值得推崇的一种高超境界,若能理解“无弦琴”的境界,即使不演奏也可以用心冥想﹑体会其中的意味,无声反而比有声更加耐人寻味,这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大音希声”﹑“无为而为”不谋而合。

按抑不知声在指,指自不知心所起。

基准特征序列和行为序列的选取以长度相同的连续若干年份数据。然后基准特征序列保持固定不动,行为序列在时间轴上每次以1年为单位向右平移,移动时间步长记为T,分别计算相应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定义X0和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节奏可尽韵可尽,疏淡之中寄深意。

第一,细化发展规划。各科室对标国内本专科前沿技术,拟订发展项目,医院组织专家结合该专科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

意深味薄我独知,陶然直到羲皇世。”

这首诗说明了:琴声发响在于手指,而手指触动琴弦则在于内心,音乐的起伏完全由内心来控制,通过手指的触弦可以听出内心的思想状况。节奏﹑韵律方面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在这之中也许寄托了更深的意味,这意味只有弹琴者自己知道,这就是琴与“我”的对话交流,也就是琴﹑“我”二者主客观的内在统一。

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

“妙手不易得,两望琴意与己意。乃似不著十指弹,万濑俱空七弦定。”

“妙手不易得”一句看出习琴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繁琐的,想要具备高超的弹琴技术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和积累,并最终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但技艺的高低不是古人最看重的方面,他们认为意韵在于琴声之上,意为上,得意甚至可以忘形,或者把自己的情意与琴声的韵味相互融合,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统一,这才是他们追求的层面。

北宋反映出琴乐思想的诗词数不甚数,但都共同表达了文人们对琴乐中“以心感悟”的观念以及对“弦外之音”这些重要的艺术追求。“无弦琴”可谓是琴乐中比较高的境界,除了纯粹的琴技之外,内心的感悟﹑悟道远远超过于琴技本身,所以在有弦琴上需要感悟无弦琴的真趣,这被认为是一种超脱﹑升华的境界。中国的琴乐思想深受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其根本在于老庄哲学,之后又与禅宗合流形成“庄禅文化”。这种精神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也是琴学思想的文化思想根基。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长文[宋].琴史[M].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59.

[3]朱长文[宋],林晨.琴史[M].中华书局,2010.

[4]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许结.中国文化史[M].花城出版社,2006.

[7]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8]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刘力源(1989—),女,土族,云南昆明人,助教,艺术学硕士,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高师音乐理论教学。

猜你喜欢

弦琴弹琴古琴
尼夫赫族人传统文化中的乐器研究
——以口弦琴为例
喜欢弹琴的春风女孩儿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听雨
口弦声声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会弹琴的沙丘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