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考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教材

钱 芳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高校声乐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考

钱 芳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本文拟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入手,基于教育转型背景下的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更多音乐学习者和艺术教育者进一步深入此领域研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声乐;民歌;教学

声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声乐课程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教育部门课程新标准的颁布,新形势下的音乐课程必须密切关注创新和改革,进而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当然,新局面下的声乐教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面临着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声乐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要培养民族特色的音乐师资,如何制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具体的实践教学,是当前相当紧迫的任务,更需要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现阶段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努力的尝试加入一些新理念,并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具体表现为长期的一对一小课教学,缺少多样化的教学设置;另外声乐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重视歌唱的方法,而忽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最后使得学生只会简单的把歌曲唱会,而缺乏的作品的音乐性,艺术性,并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最后还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为了应付每学年的考试,部分老师布置的考试曲目盲目的贪大,而不顾忌学生学习基础的建立。

一、将地方民歌加入声乐教学中

在把地方民歌加入到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创造一些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如组织民歌演唱比赛,组织学生深入大山深处,探访地方民歌老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体验民族民间音乐,更加贴近民歌的原生态。另外可以加强地方民歌理论课程的设置,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并掌握老旧民歌,运用一些地方特色乐器进行伴奏,达到一个更好的演唱效果。加强民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原有课程进行创新,将民歌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电脑音乐制作,合唱等课程,从而增加学生对多个学科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将地方民歌引入声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歌的诞生地采风,对民歌的历史背景有切身体会,感同身受的体会当地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不同内容的地方民歌,让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进而使得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更丰富。

二、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声乐课堂中

声乐课堂中一对一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声乐课堂中已然成为声乐课堂的新潮流,学生的乐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其直观性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声乐学习能力。

在课前,老师可以将曲谱和演唱视频﹑歌曲背景,演唱要求,统一发送到学生的多媒体设备里,使学生更好的做好预习工作。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中可以运用动画效果演示发声原理,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发声器官的动作,发声时如何变化,如何更好的运用发声器官。通过录音设备将学生的演唱录制下来,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声音上的不足,了解自己的音色,清晰的找到演唱的错误位置,通过老师的指导加以纠正,再反复地录制,听辨,以加深学习印象。在课堂中播放歌唱家的演唱视频,教师加以讲解,更加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演唱的优缺点,哪些地方是可以和优秀歌唱家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幻灯片进行声乐理论知识和文献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理论储备,清晰的感知学习的重点难点,同时也能增加声乐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地位由“教”变“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认清当下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积极的加强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转变,以期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和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

(一)“教学者”转变为“引导者”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学习方式上的改变,特别是被动教学的方式,这种改变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学习的机械性,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由主导变引导的教学方式,由简单的教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可以采用提问﹑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方式,甚至自己布置适合自身学习阶段的作品,请老师检验学习成果,教师找出问题和不足,再加以纠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劲头,有效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传授知识这个功能性还需存在,只是教学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二)“独角戏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因此需要教师摒弃自己单独讲解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对话。改变传统教师的中心位置,改变其知识权威者的角色,把“话语权”多多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教与学平等交流的场所。

(三)教学者也是研究者

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和研究者往往是分开的,理论研究往往只承担教育研究的工作,不参与教学,而这种情况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理论研究成果不能转换为教学成果,淡化教师的反思意识,然而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教学,相互促进,成为声乐课堂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四)教学者也是课程开发者

在以往的高校声乐课程中,国家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课程,教学者只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人员,但是在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课程已经不是只由国家统一安排,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灵活机动,这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教学人员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水平差异而因材施教,使声乐课的内涵得以拓宽和加深。

四、声乐教材的多样化编写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声乐也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高校的声乐专业的学生更重视外国作品的演唱,由于外国作品语言的特点,有些学生用外国作品考试更加可以掩盖自身的演唱方法的不足,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不接触或者很少接触中国作品,然而教材的选择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歌唱习惯,学习的质量,教学的侧重,甚至关乎民族音乐的传承。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多种多样,因此产生出我国色彩丰富的民歌,很多传统民歌改编后的作品很具有教学价值,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藏族民歌《心上人像达玛花》等等,只有加大对中国音乐元素的选择,学生走入课堂学习民族音乐和走出课堂传播民族音乐,才能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好的保留和传承下去。

高校声乐教材的内容普遍单一,只是一些曲目的简单罗列,可以尝试将曲谱,作者简介,创作年代背景,曲式分析,演唱要求,和声像资料同步编写进入教材,这样也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上,教材老旧,内容缺乏新意,与现代声乐教学目标脱节,然而声乐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时尚﹑经典和生活贴近。因此,加强对流行歌曲﹑戏曲音乐﹑新创作歌曲的编撰,收集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思想先进的歌曲加入教材,丰富高校声乐的教材建设,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声乐课堂教育的改革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的过程,本文在探究了当前高校声乐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将地方音乐融入声乐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教师角色由“教”变“导”,高校声乐教材的创新性编撰等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为推动高校声乐改革创新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1]郜锋.对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实践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24).

[2]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24).

[3]张敬忠.原生态唱法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通俗歌曲,2016,(24).

[4]李萌.创新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24).

[5]韩佳.地方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可行性探讨J[].音乐时空,2015,37(12):176.

钱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

本文隶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