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规律的初探

2016-02-05彭苍森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母音音域吐字

彭苍森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江西 吉安 343000)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规律的初探

彭苍森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江西 吉安 343000)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对于学习声乐都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本文对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的共性与个性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对比分析,使声乐爱好者对于学习声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共性与个性;发展形式;歌唱技巧;训练方法

一、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的共性

(一)发展形式相同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都是在民歌﹑说唱和神曲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欧在十一世纪,就出现了游唱歌手,从咏唱到集市演唱,逐步走向职业化,另外古代教堂对歌唱的影响 也很大,他们甚至开办学校,传授歌唱知识。

中国的对歌唱也有不少记载,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可见我们的歌唱也是从民歌,说唱发展起来的。另外中国还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如《九歌》就是祭神的歌曲。

(二)基本的歌唱技巧相同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都非常重视歌唱的呼吸和吐字行腔。

1.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就在于对呼吸和共鸣等有正确的要求,有一套正规的训练方法,在吐字,运腔和感情的表达方面要求都很严格。

(1)不同的母音在共鸣位置﹑嘴唇﹑齿﹑舌头﹑软口盖﹑硬口盖﹑喉头的位置等方面都有极细致的变化,要求发出纯正的母音,对母音之外的混合母音也要作不同的分析和处理,再就是如何从第一个母音进入第二个母音,要求自然圆润,这是演唱连音的基本要求。

(2)在运腔方面,很强调语言和感情的表达,外国声乐系的学生都要上语言这一门课。

2.我国戏曲的唱法

(1)很强调“丹田”之气。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求,既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这说明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声乐家就已将歌唱者正确运气所起的作用总结出来了。近代陈彦衡《说鲜》中,有“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之说。

(2)吐字运腔方面就更讲究了,在进行训练时,首先就是从“字”入手,认为“字”正了“腔”才能圆。我们中国字虽是单音节,但一个字却包括了字头﹑字腹﹑字尾,由于字头(声母)发音时用的着力点不同,又分“喉﹑舌﹑唇﹑牙﹑齿”五个部位,称为“五音”,而引发长音的字腹,必须有一定的口型来控制﹑保持,就归为“开﹑齐﹑合﹑撮”四种口型,称为“四呼”,字尾是一字结尾收音时,根据韵母的不同,分为穿鼻﹑抵颚﹑闭口﹑直喉﹑从声﹑展辅﹑敛唇等收声之法。在处理语音的四声方面,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到:“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已。虽具绕梁,终不足取。”所以学唱首先应从念白入手,吐字清楚﹑念准了字音才能开始练唱。我国许多有名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其唱腔之所以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正是由于他们准确地掌握了语言特点和真挚的感情。

(三)对人声都有分类的方法相同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 对人声都有分类的方法。

1.美声唱法

(1)根据人声的音色﹑音域﹑换声区的位置来鉴别声音,将人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六大类。(2)根据男女声,音色的差别和嗓子的大小,将六大类声音分为抒情性和戏剧性两种,女高音有花腔女高音,抒情性女高音,戏剧性女高音。

2.戏曲唱法

根据“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区分声音,小生和小旦都是高音嗓子,特别是小生,有时还要用高八度的尖﹑假音,老生用自然的真声,老旦要用宽厚的真声,大花﹑二花要用宏亮的真声(又叫膛音),小丑用自然说话的声音。

(四)训练方法相同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的训练,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训练的第一二年,强调打基础,方法正,强调中声区的巩固,所选的练声曲和歌曲音域不宽,旋律进行平稳,以便打好呼吸﹑共鸣﹑咬字﹑运腔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以后,才能逐渐扩大音域,由浅入深地增加音域比较宽﹑表情幅度比较大﹑技巧比较高的练声曲和歌曲来练习,他们认为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教学,才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底,才能正确发展声音和演唱技巧,才能达到高水平。

2.我国戏曲唱法也很强调打基础,强调从易到难的规律

在科班里,学员在初学时是先学念白,然后再学上场诗,最后才学唱腔。因为不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勉强啃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由此可见戏曲演员的声乐训练,由浅至深,从易到难的方法是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的个性

(一)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的训练方法,对入门时的重点要求不同

1.美声唱法训练

第一课就要求学生懂得正确的呼吸和共鸣对发声的重要,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就反复引导学生注意掌握正确呼吸和共鸣位置。在正确呼吸,共鸣位置﹑声音支点统一连贯的基础上,要求把字音唱清楚。在基础阶段,教师只给音域不宽,旋律和感情比较平稳的歌曲作为训练用,练歌曲时要求声音为主,声音位置和呼吸对了,然后再要求感情和吐字。

2.戏曲唱法训练的方法

戏曲唱法训练的方法是以字带声,先练道白,“字”正了,韵味对了,然后再练比较简短的唱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员的注意力,始终摆在字音清晰和行腔的韵味方面,待唱腔的韵味正了,再要求气口和声音的运用。

戏曲唱法训练,没有一套完整的练声教程,也没有系统的练声曲,一般是在凌晨到郊野去喊嗓,小生和小旦用“咿”“啊”喊长音甩腔或往高拔假音,花脸用“哇”喊膛音,然后接着练习念白,故戏曲演员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这说明戏曲声乐训练,特别强调“字正”是唱功的入门。

(二)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对共鸣位置、声音、色彩、声音振动的要求不同。

1.美声唱法要求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有立体感“圆”和“竖”,声音发出的色彩不要鲜亮,要透明的暗感,这是头腔共鸣位置送得高并进行隐蔽所达到的效果。发声时咽腔打得开,喉头,下颚要大胆放下,上颚挂钩处打开后还要往前张推,形成带“罩”的空间感,软口盖也相应地提高,加上胸腔松坦,胸腹部保持气息的能力和体内运送气息的张力及弹性,气息送到三个共鸣区(胸腔﹑鼻咽腔﹑头腔)时畅通无阻,再加上发音﹑咬字﹑吐字器官准确地配合,就产生了共鸣振幅大,音色透明,立体感很强的声音。

2.戏曲唱法要求

戏曲唱法要求声音的色彩鲜艳明亮,用“甜﹑水﹑脆﹑美”来形容这种音色,而不单独提“共鸣音”和“圆”,要达到这四个字必须使声音开放,明显地靠前,强调硬口盖空洞和上牙支持声音靠前的作用,口﹑鼻﹑咽腔的共鸣用得多,头腔共鸣不像西洋发声那样送得高,送得饱满,因而共鸣音的振幅也就不那么大了,气息张力的深度也较浅了。

(三)两种伴奏乐队与声乐发展关系的不同

1.西洋管弦乐队

在乐器的配备上有弦乐﹑木管﹑铜管及打击乐等,每组乐器中又有高﹑中﹑低几个声部,表现力极为丰富,其特点是音域宽﹑音量对比幅度大﹑色彩浓﹑变化多,能够表现气势磅礴﹑轻松愉快,抒情等各种感情。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有较宽的音域,有立体感强的声音,有气息和共鸣控制得好的技术,音域上下跳动必须灵敏,音量的收敛,句子的衔接必须要有气功。这就是西洋伴奏乐队对声乐的色彩﹑立体感﹑音量﹑音色等声音技巧发展方面共有的特点和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

2.戏曲乐队乐器配备

戏曲乐队乐器配备上有丝弦﹑弹拨﹑吹奏和打击乐,人数不太多,最大的特点是以打击乐为主﹑司鼓是指挥,控制着整个舞台的气氛﹑动作和感情,乐器主要是伴奏唱腔,

起着“烘﹑帮﹑托﹑衬”的作用,与西洋管弦乐队有着显然不同的风格与剧场效果。再有戏曲乐队多采用单声部伴奏,音量也不太大,除大花和二花外,其他一些行当的声音,都不需要那么大的振动﹑响度和厚度。演员在演唱时,仅要求有个“甜﹑水﹑脆﹑美”的嗓子,在吐字﹑运腔时能表达感情﹑风格﹑韵味,能适应身段和大幅度动作的表演,能和锣鼓的板眼节律密切配合,这就是戏曲声乐对唱功的要求。

三、结语

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许多方面从本质上看是相同的,但由于地域﹑文化﹑思想﹑历史等因素的不同,使两种唱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形态。本文只从某几个层面阐述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共性与个性以及具体的方法﹑规律等,有不对之处和有缺陷之处请同仁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彭苍森(1978—),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母音音域吐字
绕口令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声乐演唱高音机能变形的必要性
声乐演唱中的吐字技巧浅析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