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朝贡体制与晚清外交
——晚清政府与西方早期交往时期

2016-02-05王秋阳

山西青年 2016年8期

王秋阳**2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浅析朝贡体制与晚清外交
——晚清政府与西方早期交往时期

王秋阳**2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朝贡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西方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这种外交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国对外关系的需要。然而,晚清的封建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在与西方国家早期接触时仍妄图延续朝贡体制的外交模式,结果使清政府在与西方国家早期交往中日益孤立和被动,开启了晚清政府由“天朝至尊”的大国主义走向割地赔款、面对列强瓜分屈辱投降的外交历史。

关键词:朝贡体制;晚清外交;早期交往

在地理大发现前,世界上存在许多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文明,“东亚世界”便是其中之一,在“东亚世界”中存在一种迥异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组合——东亚封贡体系,这一体系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体制为对外交往模式。到了清朝,朝贡体制愈发僵化,长期外交模式形成的“天朝上国”思想让中国依旧停留在华夷之辨的框架中,从而造成在国门被迫打开、与西方国家进行早期交往时对西方孤陋寡闻、一无所知的状况。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制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模式。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同周边国家和民族建立起密切往来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在地理上的半隔绝、文化交流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素以世界地理、文化、政治中心自居,将所有非中原文化的其他民族和外国人都统称为“夷”,从而产生了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思想,这种思想贯彻到对外政策中就逐渐形成了朝贡体系。这种体制产生于先秦时代,在先秦的典籍中,“朝”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则是下人供纳物品给主人,从而“朝贡”制度就成为天子和诸侯之间隶属的一种模式。①秦汉统一后,这种体制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模式。以朝贡为媒介形成的宗藩关系,即小国在名义上依附于中国的统治王朝,定期纳供,尽管看似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但实际中国对周边各国的朝贡交往大多限于商业和文化两方面,在原则上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这种国家相处模式,既不同于表面平等但实际上却是弱肉强食的近代国际关系模式,更和西方的殖民主义截然不同。

到了清朝,朝贡制度比以往的朝代更加完备和严格,其模式也更加僵化。清政府初期时凡是涉及外国的事务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来处理。礼部是沿袭明朝原有的机构,在清朝主要负责有关南部和海外各国的事务;理藩院为清朝所建,最初只负责蒙古事务,后也负责北方诸国的关系。清政府对外国朝贡的时间、人员、路线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严格规定,朝贡国必须遵守一系列繁琐的朝贡礼仪。对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来说,这既可以显示中国唯我独尊的无上地位,又能通过怀柔的方式来消除外部势力的冲击。然而,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在受到西方殖民者东进的冲击下,传统的外交体制面临挑战,并逐渐崩溃瓦解。

二、晚清政府早期外交

传统的外交模式让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前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华夷之辨的框架之内,造成晚清政府在早期对外交往中对西方国家一无所知、孤陋寡闻的状况。这种状况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所造成的。清政府采取这项政策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专制统治,同时也是对西方殖民者威胁的一种被动防范。虽然这仅是一项对外贸易政策,但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中,妨碍了中外必要的经济、文化和科学的交流,中国人无法吸收外来先进的产物,只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用闭关锁国以维护古老的朝贡体制,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还加深了中外矛盾,使中国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早期对外交往行为主要采取禁止或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外国人不论来自何处,都是夷狄,对西方传教士所介绍的世界知识也始终漠视,依旧以“天朝”的自大态度自居。朝贡体制这一传统外交模式对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外交往产生重要影响,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体现的尤为明显。英国作为清朝闭关锁国影响最大的贸易往来国家,为了设法打开中国市场,1792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名义上打着增进交流的旗号,实质上是设法要求中国皇帝保护英国商人在华利益,并且开辟中国作为其市场。对于首次来华的英国使团清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盛情款待。据记载,清王朝接待马戛尔尼使团全部耗银85万两左右。尽管清政府对英国使团的接待是破格的,但仍把英国是做是朝贡的藩属国。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自称为“朕”,把对方的来信说成是“表文”,并极力称赞英王“恭顺之诚”。②在英国使团提出一系列关于通商的要求后,清政府全部拒绝,认为这些要求有碍统治,是“非分之求”。就这样,马戛尔尼使团想要运用外交手段与中国商议通商的访华行动一无所获。此后,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使团访华依旧无功而返。这两次中英政府的外交往来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小农经济国家和新兴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朝贡制度和近代推崇自由平等的外交模式之间的碰撞。

在面对西方国家最初想要运用外交手段打开国门的行为,清政府选择了坚守传统的朝贡制度,用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古老的宗藩体系,直到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才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开启了晚清屈辱黑暗的外交历史。

[注释]

①于建胜,刘春蕊.落日的挽歌——19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

②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20.

[参考文献]

[1]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93-100.

[2]陈尚胜.试论清朝前期朝贡体制的基本特征[J].清史研究,2010(2):86-94.

*作者简介:王秋阳(1995-),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