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烟台地区为例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17期
关键词:崂山胶东古琴

高 昱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胶东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烟台地区为例

高 昱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胶东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从胶东古琴艺术的起源、流传、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胶东古琴;古代音乐;道教音乐;渊源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古琴在汉文化中地位崇高,关于它的创制,历来说法纷纭。其中有虞舜制琴的传说,《礼记·乐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说法。这是关于古琴创制较早的记载。而《尚书·益稷》中记载了舜帝观《韶乐》的情形:“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得让。上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舜为传说时代的人物,其出生地一直争论不休,《孟子》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当今学者基本认定,舜是东夷人。而山东的胶东半岛在上古时期正属于东夷。可见胶东古琴的源远流长。齐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是礼乐之邦。古琴是儒家“乐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亦是琴家,琴艺精湛,弦歌不绝。胶东又是著名的道教故乡,产生了至今流布全国的道教全真派。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清和淡雅的艺术风格易于结合,古琴成了道教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于是胶东古琴在儒道文化的滋养下发展了起来。

一、烟台地区的古代音乐活动

烟台地处胶东半岛东北部,带山负海,既崇儒学,亦尚道教,民风淳朴爽朗。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莱人歌》在这里流唱:

景公死乎不与埋。

三军之士不与谋。

师乎师乎。何党之乎。 《左传·哀公上》

战国时这里是齐国辖地。齐国虽处东夷之地,但统治者重视礼乐,使得上古音乐得以保留。孔子就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齐国的礼乐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到了烟台地区,烟台市博物馆藏有在海阳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编钟,共九件,件件瑰丽精美。更值得一提的是烟台市博物馆还藏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埙,该陶埙依靠口风和音孔的控制,音色交浑厚、深沉,音量较大。它出自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是极为难得的乐器实物。这些无不证明了烟台地区古代音乐文化的发达。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学成返回故里后,由于家境贫困,便到东莱(今山东莱州一带)边种地边讲学。许多人慕名而来,随他学习的弟子多达数千人。郑玄在这里带领门人祭拜孔子,演习周礼,传授儒学。由于周礼仪式多用音乐,所以在传授礼仪时,也传授了一些宫廷音乐。这些音乐素材与牌子在当地流传,后来多被创编成道教经韵曲牌。

二、胶东古琴与道教音乐

胶东半岛的奇山秀水孕育了丰富的仙道文化,而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又影响到了全国汉族地区的方方面面。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早期源于巫术,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将近两千年历史。道教的创教祖师张道陵本就善琴,《琴书大全》记载他 “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他隐居后朝廷数次征召皆不从命,只“弹琴咏经,独乐天真”。而早在道教正式形成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具有仙道思想的方士琴人,如先秦的务光、寇先生、涓子等。可见道教在成立之初就已经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其后的发展中,道教产生了南北两派,北派“全真道”;南派“正一道”。其中北派“全真道”是由陕西咸阳人王嚞于金大定七年(1167)在宁海(今烟台牟平)所创,并在当地收徒七人,即“全真七子”。这些创派的道士都与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七真人”之首的马钰(马丹阳),曾久居烟台境内的紫金峰,建庵传道,创立全真道的遇仙一派。他特别钟爱古琴,在他大量的存世诗词中,“琴”这一意象时常出现:“膝上琴弹碧玉,调格冲和。”“松间庵前小酌,抚玉琴,宝鼎香烧。”“终日抚心琴,便是蓬莱仙乐。”“乐清闲、持杯欢笑。抚琴月下沈香袅。”格调冲和的古琴与虚静淡素的修道生活相结合,于是琴成了求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抒情工具。金大定二十年,在今牟平城北举办了一场由道士演奏的古琴音乐会。马钰受到濡染有感而发,创作了颇有名气的琴歌《归山操》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

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

……

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

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

……

这首琴歌是他为王道士琴声感染所作,以表达归真之意。此操刻成碑刻仍矗立在现牟平城南“雷神庙”内。可见当时牟平的古琴盛况。而现牟平区博物馆内,仍存有康熙时古琴。

而“七真人”中更为重要的一位道士是栖霞人丘处机,他创立了全真道龙门一派,并受到元代统治者重视,被封为“国师”,令其掌管天下道教,这对全真道日后在全国的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同马钰一样,丘处机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琴这一意象:“迢迢永夜,事忘闲性,琴弄无弦。”“沉李浮瓜供枕簟,苍松白石伴琴棋。一醉任风”……这位富有见地的道教领袖,很注重“寓乐于教”。现仍存于崂山上清宫石壁上的一首《青玉案》,是大安己巳年(1209年)丘处机听崂山黄道士演奏《步虚》后所作。

秉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

由此可见当时崂山的音乐活动已经比较活跃了。丘处机三次到崂山,编创《三涂颂》,成为宋金以后崂山道乐曲牌中的精华,是崂山道乐的重大转折。与丘处机同代的东莱人刘处玄(刘长生),曾创立全真道随山派,在崂山居住最久,对太清宫道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而另一位女道士宁海人孙不二,曾是马钰的妻子,同属全真七真人,是全真道清净派创始人。她精工书,善琴棋、医药。曾隐居于明道观和白云庵,精心研究经曲琴道。她为自己的诗谱上琴曲并弹唱,在当时已广为流行。由她创作的韵曲、道歌和琴曲被称为“孙谱”,一直保留了下来。此后胶东道乐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体系。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产生了叶泰恩、薛一了、韩谦让等著名的琴人。胶东古琴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山东琴坛的中心,并影响到了另一个大的古琴流派——诸城派的诞生。

从清末到抗战时期,战火不断。加上民国政府对道教的束缚,胶东古琴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解放后,随着一些道士的还俗,道家古琴逐渐流向了社会。

三、近代以来的古琴传承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封建农业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随着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中国近代文化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逐渐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核心的儒家文化,首当其冲的受到了批判。而作为儒家思想在音乐上的体现,文人四艺之首的古琴,一方面由于社会变革,“士”阶层的消解,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只在少数“文化遗民”中继续流传。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省式的艺术形式与新文化思潮之间存在的根本冲突,古琴也在理论层面受到了新知识分子的质疑和批判。往日的光环逐渐暗淡,琴人群体也随之减少,无论弹琴者还是听琴者都寥若晨星。古琴艺术陷入了空前的沉寂中,几乎面临着断绝的危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日趋强盛,传统文化也逐渐复兴,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古琴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全国相继成立了各种琴社、琴会。烟台琴家们顺应这一趋势,于2009年成立了烟台市古琴协会,在烟台开展古琴教育和推广工作,并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培养了众多古琴爱好者,举办多场古琴演出。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邀请中国古琴演奏家,中国古琴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青先生在烟台大学举办古琴讲座,并成立了烟台大学古琴社,在高校中推广古琴,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古琴。烟台古琴艺术逐渐兴盛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承久远,古代地位崇高的艺术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琴精神的弘扬将能冲淡社会浊气,净化人们心灵,提升公民的道德自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非遗的“活态继承”,古琴艺术作为非遗代表,其“活态继承”不仅要注重在艺术层面的继承,还要注重其精神层面的继承,更要赋予其时代特色 。

[1]许建.琴史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7).

[2]查阜西.历代琴人传[M].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1965.

[3]朱江书.历代道教琴人述略[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2).

[4]彭昭倩,詹仁忠.崂山道教宫观古琴发展回眸[J].中国音乐学,1995,(1).

[5]刘振涛,冷高波.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4).

高昱(1994—),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

该论文为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立项结项成果,(项目编号:151154)。

猜你喜欢

崂山胶东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胶东面塑——花饽饽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崂山茶事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