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器阮演奏艺术的指弹与拨弹技法研究

2016-02-05余锦秀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演奏艺术

余锦秀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民族乐器阮演奏艺术的指弹与拨弹技法研究

余锦秀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民族乐器阮最初采用的演奏方法是指弹,后来与最初采用拨弹的琵琶相互学习和借鉴,逐渐形成指弹与拨弹两法的长期并存。在右手演奏方法方面,目前阮演奏界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提倡以指弹为主;二是提倡以拨弹为主;三是提倡指弹、拨弹并存于一人之身。

【关键词】民族乐器阮;演奏艺术; 指弹;拨弹

民族乐器阮属弹拨弦鸣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抱弹式弹拨乐器之一。在唐代武则天之前,阮一直被冠以“琵琶”“秦琵琶”和“直项琵琶”等名称,直至唐代武则天时,人们为了褒扬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及其在音乐上所作的贡献,而将其善于演奏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关于阮的演奏方法,其最初采用的指弹法,后来与最初采用拨弹的琵琶相互学习和借鉴,逐渐形成指弹与拨弹两法的长期并存状态。

一、古代阮演奏艺术的指弹与拨弹技法

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我国人民已创造发明乐器阮。西晋傅玄(公元217—278年)在《琵琶赋•序》载:“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这是对“阮”这种型制的“琵琶”最早最完整的记载。但在当时,抱弹式弹拨乐器被笼统地称作“琵琶”。“琵”和“琶”原来是描摹两种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 是右手向后弹。东汉训诂学家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卷七)中说:“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乐。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也云:“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可见,早期抱弹式弹拨乐器的演奏中,是以“批”和“把”,即现在所指的“弹”与“拨”这两种基本的弹奏手法而得名的。当时这类乐器均采用这两种基本演奏手法,也就均因此而取名为“批把”。而“阮”这“作马上乐”是参考琴、筝、筑和箜篌等木制的以手指弹奏的乐器制作而成的,因此阮的最初奏法,是采用手指弹奏的,即指弹。

对此,古代文献有大量的记载。晋代孙该在《琵琶赋》中称赞阮演奏者“操畅络绎,游手风飏,……”;同世名家傅玄在《琵琶赋》中对阮演奏者的赞扬更是绘声绘色:“素手纷其若飘兮,逸响薄于高梁。弱腕忽以竞骋兮,象惊电之绝光。”从文献中看出,在魏晋时期阮的指弹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度,而且当时左手的演奏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孙该《琵琶赋》:“抑扬按捻,……”,又如傅玄《琵琶赋》:“飞纤指以促柱兮,创发越以哀伤。”表明当时左手吟、揉、推、拉、换把、滑弦等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唐宋时期,如唐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中写道:“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宋张鎡《鹧鴣天•咏阮》中描述:“指间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唐宋时期是阮乐艺术发展的盛期(从敦煌乐舞壁画上近三十余幅的弹拨乐伎的图象也可证明这一点),且其指弹演奏的技术与魏晋时期相比有更高的追求。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魏晋至唐宋时期是阮指弹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大量描写阮的古代文献资料中,大多都是涉及指弹的,很少有拨弹的记载。但是,其实古代阮咸琵琶的演奏方法,除以指弹为主之外,还有拨弹。正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所说:“奏琵琶有两法,用拨弹,用手奏,是从人之所好而已。” 古代石刻、壁画的形象资料中也真实形象地反映出拨弹方法的存在。其中最确切的考证应是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妙解音律,善弹琵琶”的阮咸,他采用的演奏手法是拨弹。

从元至明、初清以来,民间音乐以晚唐杂剧作为发端,进入以戏曲艺术为中心的新阶段,阮的独奏艺术逐渐衰落,但却又在戏曲伴奏及说唱音乐中以新的面目悄然崛起。作为戏曲、说唱音乐中的伴奏乐器,为适应和辅助人声行腔,阮的音箱变薄变小,琴杆缩短,音区升高。为追求大音量,演奏方法也逐渐从指弹为主改为拨弹为主,拨弹技术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两法并存的新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二、现代阮演奏艺术的指弹与拨弹技法

现代阮的演奏方法在继承古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指弹和拨弹两法并存的状态。其右手技术有弹、挑、滚、扫等30多种,左手有吟、打、滑、带等10多种。指弹的演奏技术主要从琵琶和三弦等指弹乐器中吸取而来,而拨弹的演奏技术则从柳琴、月琴等以拨弹为主的乐器中借鉴而来。这两种演奏方法各有千秋,分别得到演奏家们和习阮者的青睐。

在右手演奏方法选择和使用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的观点:一是提倡以指弹为主;二是提倡以拨弹为主;三是提倡指弹、拨弹共存。

提倡指弹者大多为从琵琶、三弦等指弹类乐器转向阮演奏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仲丙、庞玉章、赵桂林等,且创作出一批适合指弹的阮独奏曲目,如王仲丙的《拉萨舞曲》《瑶族长鼓舞》《山歌动心弦》等,这些作品从实践的角度让阮的指弹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提高阮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进一步发展阮的独奏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倡拨弹的代表人物有林吉良、刘星、魏育茹等。林吉良和刘星创作大量适合阮拨弹的作品。林吉良的作品主要以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基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线条美”的审美特征,蕴涵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气质与特点,具乡土气息、细腻委婉的抒情风格,主要有《满江红》《草原抒怀》《睡莲》等。更为重要的是,他大胆创新地结合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开拓阮拨弹的演奏技术。

贺绿汀曾说:“我们总不能忘记一句至理名言:伟大的艺术家必然是传统的儿子,同时又是传统的叛徒。这里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任何艺术家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没有传统你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同时你也必须从传统的既成规范中突破缺口冲出来,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艺术。”我国当代另一位阮乐名家—刘星,正是“传统的叛逆”,他的作品大多以成语式的四字标题形成定格,如《孤芳自赏》《无所事事》《回心转意》《异想天开》《来日方长》《夜长梦多》等等。惯常的中国成语若有若无地传达出某种信息,但它是音乐的信息,既有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又勾起听者一窥究竟的好奇心。其音乐创作承接、借鉴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智源,暗含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的影子。其作品沧桑中蕴涵着跳跃欲飞的旋律,不经意中流露出迷惘和悲情。其阮演奏技术明显受到西洋弹拨乐器演奏的启发,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其作品独树一帜,不落俗套,他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在西方乐坛奏响,令中国阮乐艺术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提倡指弹、拨弹共存的代表人物有宁勇等。宁勇认为:“指弹和拨弹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演奏方法固然重要,但为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内容,方法是手段,表现音乐是目的。所以演奏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形成‘两法并存、多姿多彩、共促双赢’的兴旺局面,有利于阮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对于从事阮演奏的专业人士来说,两法并存于一身则更佳,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以及不同品种的阮而采用相适合的演奏方法。”宁勇众多的阮乐作品是基于长安古乐,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天然地反映长安古乐的“遗传基因”,比较着重对中国古典文化、音乐传统精神的发扬,旋律时而简单、朴素却又清高、瑰美,时而声势豪迈却又带有古琴音乐苍凉、遒劲的音色特点,迭宕起伏又纵敛刚柔,细腻深刻。不仅如此,他还注重从生活中吸取源泉,创作手法简洁、严谨,艺术构思于抒情中含有深意,既具有逻辑性,又好似行云流水般随意,音乐自然天成。宁勇的阮乐作品具有浓郁的黄土气息,为阮乐艺术长安风格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阮乐艺术创作和教育,共创作或改编近百首阮曲,指弹、拨弹均可演奏,代表作有《丝路驼铃》《终南古韵》《望秦川》《浐水吟》《玉楼月》《绿中游》等等。

三、结语

民族乐器阮演奏艺术中的指弹与拨弹技法,都是充分发挥阮的特征、获取理想的音质和丰满的音色的重要手段,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并努力提升表演技术,若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则对于作品表演和感情传达都有莫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宁勇.出谷新莺咽洞泉——阮艺新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2).

[2]金千秋.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2).

[3]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9).

[4]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一百十六卷•阮咸部[M].中华书局,1934.

[5]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6).

[6]傅正谷.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3).

[7]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余锦秀(1974—),女,汉族,安徽安庆人,音乐学硕士,音乐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演奏艺术
普罗科夫耶夫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
低音提琴演奏艺术探析
《五花山色——大阮与箫二重奏》赏析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板胡演奏艺术中的技术运用
钢琴演奏中如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