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融入全民健身战略的文化建设

2016-02-04崔久剑

武术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体育项目本质

崔久剑

摘要: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通过运动健身的方式增强国民体质,实现全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武术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健身术,在全民健身中我们要充分注重中国武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特殊功效。将中国武术外在运动形式的开发与武术功能有效链接,加强武术文化建设,突出武术休闲的时代价值,以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关键词:中国武术

全民健身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2-0006-0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民身体健康为最终目标的全民健身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政治保障、经济支持,全民健身的组织形态和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可以说,从目前社会舆论、群众参与及市场预期等方面来看,全民健身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但我们仔细审视全民健身开展中的体育人口、场地设施、项目分布时,又会感叹其中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尤其是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对中国武术而言,它一直给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感,是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拳种、流派多彩纷呈,练习者甚众,“拳打卧牛之地”的习练方式也非常适合全民健身。

然而,中国武术并没有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风靡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传统流失、后继乏力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原因何在?我们的回答是:中国武术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全民健身的核心层面,文化推动力滞后。

2.中国武术融入全民健身的推动力机制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多样,门派众多,风格各异。从武术的发生学来看,“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这是武术文化形态和其他文化形态的不移的质的差异。”可以说,这个以攻防为核心的本质一旦确定,无论是器械的还是徒手的,武术功能的增减并不意味着其本质的改变。本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稳定存在,不以现象的变化而发生转移。武术的这种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特征的身体运动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儒家、道家、兵家思想在其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正是这种坚硬的文化内核,赋予中国武术独特的运动魅力。武术不会因其有娱乐功能便化身为娱乐文化,也不会因其有表演功能而化身为戏曲文化,也不会因其具有养生功能而成为养生文化。这也是中国武术历经千年发展而不失其本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中国武术坚硬的文化内核之外,一个重要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武术功能与武术本质之间的张力。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导引养生到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训练,及至近代社会中的尚武救国,当代社会成为全民健身战略的一个重要运动手段。武术之于时代的价值总是受制于时代的要求。从最初的身体需求上升到国家层面,而后又回归到身体健康的需要,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始终依赖外在的社会力量。可以说,无论武术本质如何稳定,时代对于武术功能的规定却是与时俱进的。“武术的功能,并不直接依武术本质展开、存在,而是依武术的形式展开、存在,是武术的种种形式,具有了种种的功能。武术的种种功能,其实都是直接由武术形式而展开,依武术形式而存在,都是对武术形式的利用与依附。”当然,有些武术功能如自卫格斗与武术本质联系较为紧密外,其他诸如娱乐、教育、健身、竞技、表演等功能与武术本质则间接得多。在武术本质与武术功能之间,武术形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联结桥梁。武术形式体现武术本质,武术形式承载武术功能,而武术本质与武术功能之间的关系却未必严丝合缝。如在全民健身中,木兰剑、木兰拳、太极拳等诸多健身手段的出现,很显然都属于武术的外在呈现形式,完全可以略去攻防技击,与武术本质不发生任何联系。

在我们弄清楚武术本质与武术形式及武术功能之间的关系后,我们便会对一下这对矛盾进行有效梳理:中国武术在20年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参与者甚众,而在社会层面的普及并不理想,喜欢武术却不愿意练武术。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其中的深层原因便在于,我们往往用外在的武术形式置换了内在的武术核心价值,用武术的时代价值遮蔽了武术真实的文化存在。以至于社会大众分不清气功与法轮功的区别,辨不明养生与伪养生的真伪;以至于现代武术民间那种建基于师徒制基础上的自组织形式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与诟病。所以,我们在全民健身中不但要用丰富多彩的武术形式去吸引大众的健身参与,更要将真实的武术文化有效地传递给大众,这样才能为中国武术注入文化动力,也为全民健身增加活力。

3.加强以休闲为核心的中国武术文化建设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社会物质资源总量长期匮乏,频繁的劳作使普通百姓缺乏必要的闲暇时间,没有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与成熟的休闲理论,更遑论科学、合理的休闲行为。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武术也必然会被这种轻慢休闲的风气所笼罩,除却庙会、节庆等特殊时空之外,武术休闲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发展生产及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武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政治力量的打压,武术的民间组织建设也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在“体育为劳动生产和巩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体育在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劳动生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工具理性,体育运动中的休闲性、娱乐性等遭到时代遮蔽。

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国家建制,对休闲的提倡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侧重于闲暇时间的认识。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五天工作制,同时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两者共同促进了体育休闲的产生。休闲的心境,对健康的需求,全民健身运动很快走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活方式。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既有西方的体育项目,也有东方的体育项目;既有现代的体育项目,也有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有竞技娱乐的,也由休闲养生的。在全民健身的现场,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大妈已经成功占领广场,城市马拉松场场爆满,太极拳已成为老年人最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从侧面证明全民健身的性质已经不再停留在人体的唯生物生物性的健身水平上,而注入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术,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说:武术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一个单一的体育项目,武术是更高层次上的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防身、健身极有好处,它几乎是城乡经常从事体育活动人数的一半。“武术长拳套路练习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各种动作,特别适合青少年儿童练习。在练习时,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与活动。系统地进行武术锻炼,对人的速度、柔韧、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也可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

在这个以休闲为特征的时代里,中国武术自身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性及外在健身性,契合了休闲时代对休闲形式的需要。武术自身的那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迎合了从劳动生产型经济向休闲生活型经济的转化势头。武术自身那种“点到为止”、“自修自持”的习练方式契合了人们追求消遣娱乐的心理预期,化解了职场激烈竞争所带来的“负熵”。武术表演中那种飘若游龙的身体之美满足了人们对身体审美的渴求;刚与柔、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高与低、起与落、轻与重等交替有节奏的出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4.结语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武术是一种集修身养性于一体的,注重内外兼修的古老的健身养生术。因其稳定的文化内核及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大众所喜爱。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今社会,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价值历久弥新,在全民健身中我们不光要注重武术外在技术的传承与推广,更要注意其内在文化品质的展现与引领,突出发展武术休闲的社会价值,将武术自身的文化通过外在的动作技术加以展现,以丰富全民健身的文化内涵,为全民健身注入文化推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体育项目本质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