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届民运会”考略

2016-02-04杨祥全

武术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贺龙天津

杨祥全

摘要:1953年,“第一届民运会”在天津举办。这次运动会是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次大检阅,参--与其中的运动员、裁判员、特邀人员等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会期间,时任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元帅所总结的“八字方针”到现在依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第一届民运会” 天津 贺龙 “八字方针”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2-0001-05

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賽大会在天津举办,该次大会不但在中国体育史、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亦给天津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1984年,本次大会被正式追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第一届民运会”,下同)。截止到2015年,民运会共举办了十届。随着民运会的不断发展壮大,“第一届民运会”因开创之功,其地位日益凸显。

可惜的是,由于材料的缺乏,关于“第一届民运会”的一些具体情况鲜为人知。也正因为此,一些教科书、研究论著等关于本届运动会的论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为此,本人依据当事人的口述材料以及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1953年华北区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秩序手册》和《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秩序册》等重要材料,写就此文,希望能对“第一届民运会”的研究有所帮助。

1.“第一届民运会”举办的时代背景与相关准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委托团中央召开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商讨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11月,政务院又决定成立了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在这一年的8月9日,吴传玉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友好运动会上,为新中国获得国际体育比赛的第一枚金牌,举国欢庆。毛泽东号召向吴传玉学习后,在全国掀起了训练热潮。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决定于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

1.1天津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

天津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移民城市,京杭大运河在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化、吴越文化等连接在一起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得以逐渐汇聚于天津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里的民俗体育独居津味,传统武术别具风格。

1945年,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专在天津复校,更给这里带来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1951年10月,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教师张文广任主任,张鸿玉为副主任,委员为郝家俊、张璧如、樊瑞丰、黄歧山、周树林、张吉吉、宁士俊、高铠庭、李恩贵、韩义祥、张国祥、邓洪藻、刘万福。武术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天津市武术界学习班”,集体创编了“团结保卫拳”(一路、二路)。同年,为声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天津举办了“天津市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1952年春,又举行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设武术套路、散手、摔跤、短兵、长兵、石担、石锁、爬竿、皮条、举大刀、蹬墩子、弹弓等表演竞赛项目。这次表演比赛大会还选拔出了参加在绥远举行的华北区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的运动员。这些均对天津承办“第一届民运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上海武术观摩大会

1953年4月19日,上海市在假重庆南路第二医学院举行了武术观摩大会,183名运动员参加了观摩活动。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体育的过程中,运动员已不再仅仅为了夺锦标、争高分而参加比赛了。如已是三个孩子妈妈的古柏小学教师高君珠说:“我年轻的时候,每次参加演出,都是为了想夺锦标出风头,今天我的动机就不同了,我是为了通过这次大会,在广大的妇女群众中起一个师范作用,使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今后在我们妇女群众中也能普遍地开展起来。”四十三岁的上海卷烟三厂工人邹兴祖说:“今天我们参加演出,不再是为了单纯的分数,而是以生动的方式向群众们进行一次重视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年轻的店员周克明和学生运动员陈业兴说:“体育运动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运动,尤其是武术运动,在今天更是一个革新的运动。我们青年人必须担起这个任务,把劳动人民创造的优良的民族遗产发扬光大。”

这次武术观摩大会上,采用了评分的方法。但这次武术观摩大会的评分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专以技术观点来对运动员进行评判,而是更加注重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加入了武术运动员态度和作风的分值(占总分的10%)。

上海武术观摩大会对展现、宣传武术,发现武术人才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不按时间报到,拖拖拉拉的情形。武术表演上也出现了一些丑化武术的现象。如表演猴拳的运动员、搔耳朵、挖屁股,有的运动员甚至将棍夹在两腿中间像甩尾巴似的在场上乱跑;双刀进枪的运动员,总爱用刀片在对方背上乱拍,以博取观众的喝彩。这些情况说明新中国初期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在演出的时候,还仍用旧社会的不合实际的噱头在群众面前卖弄。这些是需要以后的工作中逐渐进行纠正的。

1.3华北区人民体育运动大会

1953年8月22-30日,华北区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在绥远省归绥市举办。来自河北、天津、北京、绥远、山西等五个省市的运动员参加了田径、自行车、摔角、拳击、体操、举重、赛马、球赛和民族形式等九个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其中,民族形式为表演项目,共包括单械、单拳、双拳、杂技等。该表演项目的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张云骥,副主任委员为田雨、张文广、哈萨巴特尔、吴桐、刘世明,委员为陈盛甫、张登五、李剑秋、姜宝润、边寿祺、周树林、张璧如、樊瑞峰,秘书为陈绪英。在该次竞赛与表演会上,下发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3年7月30日制订的“关于召开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通知。通知对竞赛项目、表演项目、参赛范围、表演与竞赛办法、规定与要求等均进行了明确地说明。endprint

2.“第一届民运会”的项目设置及主要机构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为了研究和整理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以便于逐步地提倡和推广,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所爱好的体育项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天津市第二人民体育场举办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2.1大会的项目设置及参赛规模

大会设竞赛项目、表演项目和特约表演三大类,其具体要求为:

2.1.1竞赛项目

竞赛项目共包括国内流行的摔角(跤)、国际流行的拳击、举重(杠铃和石锁两种)、步射(弓箭射准)和击剑(短兵)五个项目。

2.1.2表演项目

大会规定“凡各民族在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武术、民间体育、骑术等项目,且具有民族风格和体育价值的,都可报名参加表演”。为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大会对表演项目的时间进行了规定。其中武术表演不得超过5分钟,民间体育表演不得超过10分钟。

2.1.3特约表演

特约表演的项目主要有天津市的狮子舞、李文贞的剑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马舞、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击剑、河北师院的沙袋球、中国杂技团的杂技、解放军与内蒙古的马球以及华北区与内蒙古的蒙古式摔跤等项目。

这次大会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据统计,共有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六个行政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等九个单位,汉、满、蒙、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苗、傣、朝鲜等十个民族的410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表演和竞赛大会。

2.2大会主要工作机构

2.2.1大会筹备委员会

主任委员由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吴德担任,副主任委员是马约翰、黄中、吴砚农、李耕涛、张轸、何启君,秘书长为黄中,副秘书长为李士会、朱德宝、吴江平、苏振起。

2.2.2大会指挥部

总指挥为李士会(曾),副总指挥为朱德宝、梅彬、纪裴方、吴江平、苏振起,指挥王涛、张文广、徐致一、林间、晓州、刘青杉、王明哲、李清安、李鹤鼎、李铭。

2.2.3大会竞赛部

部长朱德宝,副部长为吴江平、张文广、徐致一、李清安。

2.2.4大会裁判员

(1)表演评判长:徐致一。

武术评判组组长温敬铭,副组长郭挹珊,评判员陈盛甫、范铁生、李雨三、郑怀贤、刘宝君、孙文宾、郭运昌、高瑞周、樊瑞峰、李剑秋、李天骥、周树林、姜容樵。

民间体育评判组组长田雨,副组长刘家会,评判员洪资槐、杨文元、朱剑云、刘桂馥。

骑术评判组组长郭廷智,评判员高昌龄、周志颂。

(2)竞赛裁判长:张文广。

步射裁判组组长赫寿岩,裁判员李凤山。

摔角裁判组组长张登魁,裁判员马文奎、张鸿玉。

拳击裁判组组长朱国福,裁判员韩深、卜恩富、谭家口、曹禾年、刘志明。

举重裁判组组长会维祺,副组长赵竹光,裁判员周哲刚、姜宝润、王俊祥、翁柏林。

短兵裁判组组长唐豪,裁判员贾玉瑞、郝家俊。

3.“第一届民运会”武术表演盛况

武术是该次大会的主要表演内容和“压轴大戏”,共有来自西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南区、中南区、火车头体协7个单位的143名武术运动员表演了70余种单练徒手套路和140余种器械套路。

3.1武术表演者的姓名及号码

西北区(男15人,女1人,共计16人):1苗玉龙、2马子珍、3马子才、4朱文芳、5张景福、6马平安、7张永泉、8喇应章、9陈鹿义、10冯俊骥、11张生芳、12冯建勋、13张桐、14穆子杰、15段俊明、16马丽云(女)。

东北区(男25人,女1人,共计26人):17原庆春、18高志平、19周明德、20、薛仪衡、21成传锐、22林子源、23徐永喜、24申金儒、25段德贵、26张万成、27王树章、28史延秀、29刘鸿仁、30刘国富、31张植彬(滨)、32施鸿义、33张凤翔、34孙鸣九、35吴凤鸣、36张继修、37傅洪德、38周信有、39李国珍、40吴正清、41李景新、42潘恒蕙(女)。

华东区(男11人,女5人,共计16人):43李赞成(臣)、44周永福、45周永祥、46朱宪章、47赵瑞章、48解恩礼、49邱桂香、50蔡龙云、51蔡鸿祥、52胡汉平、53邵善康、54章海深、55王菊蓉(女)、56金莲芳(女)、57佟佩云(女)、58高君珠(女);华北区(男23人,女4人,共计27人):60吴桐、61宋标、62郑成权、63邓鸣(鸿)藻、64刘万福、65王侠林(女)、66马熙春、67高紫云、68王树裳、69傅仲武、70傅来燕、71田永福、72松秉堃、73陈福生、74王金声、75赵淑琴(女)、76武淑清(女)、77张旭初、78徐德信、79郝学儒、80张紫绶、81刘学会、82胡玉书、83刘宝树、84孙世广、85李恩贵、86任俊祥。

西南区(男27人,女5人,共计32人):87王树田、88蓝素贞(女)、89李雅轩、90喻俊卿、91张怀清、92杨英侠(女)、93关福全、94刁良友、95王之和、96彭章全、97熊延中、98冯宝昇、99周国荣、100周克钦、101刘健龙、102李茂堂、103廖仲烈、104周子能、105黄炳南、106李岚杰、107刘天模、108文昌雄、109李毅立、110张腾蛟、111黄秀珍(女)、112李春燕(女)、113魏效候(女)、114周北涛、115萧应鹏、116闵观宏、117赵锦才、118杨国忠。

中南区(男8人,女4人,共计12人):119董太凤、120李元超、121刘杞荣、123曹振华、124李培信、125卜文德、126聂增永、127刘玉华(女)、128马玉霞(女)、129马春喜(女)、130崔华、131刘凤鳞(女)。endprint

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男14人):132孙奎元、133许臣福、134刘振家、135毛铁山、136杨连贵、137杨立德、138戚毛大、139戚炳富、140鲁兰柱、141郭兰地、142房洪纪、143杨洪元、144杨桂成、145马述珍。

3.2武术徒手套路表演

从当时的秩序册来看,共有醉八仙、八仙拳、醉拳、醉步拳、黑虎拳、燕行拳、八极拳、八卦掌、八卦拳、梅花拳、五禽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少林红拳、少林五角步、花拳、雪花拳、鸳鸯拳、龙锤、线锤、形意拳、炮锤、翻拳、二趟翻拳、翻子拳、劈挂拳、通臂拳、三路飞脚、奇势拳、奇拳、六合拳、炮拳、炮锤、华拳、华拳式、练步拳、大练步拳、二掌母子、连环腿、绵拳、开路拳、四平拳、臂腿连拳、太极拳、二趟太极拳、五行太极拳、查拳、太祖拳、霸王锤、罗汉拳、燕青拳、武松脱拷、三皇炮拳、韦陀拳、弭祖拳、二郎拳、少林拳、太山拳、螳螂拳、鸭行拳、猴形拳、白猿拳、白虎拳、豹拳、青龙出海拳、行者单拳、指武拳、铁九拳、钢拳、小护掩、大字拳、单拳、岔拳、八门心子等70余种不同名目的单练徒手套路以及醉汉擒猴、八仙斗白猿、猴拳对打、擒拿对打、太极推手、对拳、团体拳等对练和集体拳项目。上述都是参与大会者拿手的表演套路,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武术的基本情形。

3.3武术器械套路表演

与武术表演的徒手套路明成相比,武术器械套路名目繁多,主要包括剑术、刀术、枪术、棍术、鞭术及器械对练等。

3.3.1剑术

计有龙凤双剑、青龙双剑、双剑、飞凤双剑、梅花双剑、武当剑、龙形剑、蟠龙剑、龙凤剑、龙凤单剑、行龙剑、七星剑、紫云剑、蟠子剑、八仙剑、提袍剑、棹林剑、太极剑、玄武剑、玄门剑、峨嵋剑、子云剑、昆吾剑、七门十三剑、六合剑、纯阳剑、奇形剑、天罡剑、单剑、判剑、子午剑、自然剑。

3.3.2刀术

计有春秋刀、春秋大刀、春秋十八手大刀、大刀、四门大刀、红毛挑刀、八卦撒手刀、荷叶刀、步下刀、梅花刀、新形刀、八卦刀、八卦单刀、太极刀、拔步单刀、步伐刀、二龙刀、六合刀、如燕刀、单刀、六合单刀、八根才刀、八面金刀、通臂刀、八方刀、滚趟单刀、滚趟双刀、八卦双刀、八仙双刀、少林双刀、连环双刀、六合双刀、梅花双刀、反手双刀、万胜双刀、九龙刀、峨嵋刀、花刀、四门单刀、廿四式单刀。

3.3.3棍术

计有子午棍、黄金棍、天七棍、八仙棍、单棍、五手棍、醉打三门棍、行者棒、猿猴棍、燕青棍、醉棍、八虎棍、少林棍、六合棍、三节棍、罗汉棍。

3.3.4枪术

计有六合枪、梅花枪、锁口枪、葵花枪、哪咤枪、五虎断门枪、双枪、锁喉枪、子龙枪、花枪、十八式枪、少林枪、高家枪、断门枪。

3.3.5鞭术

计有大圣鞭、陆战鞭、单鞭、虎头鞭、太师鞭、七节鞭、九节鞭、连环鞭、定堂鞭、刀里夹鞭。

3.3.6对练与集体器械项目

计有对打鞭杆、三节棍进枪、三合剑对刺、刺剑、对刺、对刺剑、单刀进枪、双刀进枪、双手带进枪、空手夺枪、空手夺刀、空手夺三节棍、大刀群枪、拐子进枪、团体单刀。

3.3.7其他

计有护手双钩、护手钩、殿章双钩、行钩、双钩、双拐、判官笔、峨嵋刺、流星锤、六合戟、小子棍、鸿雁铲、日月方便铲、方便铲、燕翅锐、大铁锹。

上述器械套路共计有140多种,当时中国武术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这次表演及竞赛大会的武术套路表演采用“有场无线”、集体评议(五人)的方式进行评判。正是在这次大会上,西南区选手蓝素贞表演的“绵拳”和“自然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武林女杰”、“大力神霸州李”李茂春的长女李文贞演练的太极十三剑和飞虎拳,则荣获了特别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届民运会”还对“散手”、短兵和太极推手等对抗性比赛进行了尝试。

“散手”采用“有台无局无时限”的规则。擂台用木版搭成,高约半米,台面大约20米见方。胜方得分必须超过2分才能结束。这条规定使李群燕与李云川的比赛进行了约两个小时。运动员的护具包括长简皮手套(至肘下部)、皮围裙、护腿三件。短兵用橡胶制品制成,带有护盘,长约1米。太极推手则发明了在胸前各插10面小旗的方法,在活步推手的过程中,以拔走对方小旗多者为胜。这些均为1979年开始试点的散打、短兵、太极推手等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3.4“第一届民运会”武术受奖者及表演晚会节目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受奖者共98人,其名单如下:

西南区(19人):蓝素贞(女)、周克钦、关福全、李雅轩、王树田、刘天模、李春燕(女)、张腾蛟、李毅立、魏效候(女)、赵锦才、杨国忠、黄秀珍(女)、王之和、喻俊卿、萧(肖)应鹏、黄炳南、周北涛、闵观宏。

中南区(9人):马春喜(女)、刘玉华(女)、崔华、卜文德、李元超、曹振华、李培信、聂增永、刘凤鳞(女)。

西北区(9人):冯建勋、苗玉龙、冯俊骥、张永泉、张景福、穆子杰、马平安、马丽云(女)、张桐。

华北区(19人):王树裳、松秉堃、吴桐、刘宝树、李恩贵、郝学儒、高紫云、孙世广、邓鸿藻、赵淑琴(女)、马熙春、张紫绶、陈福生、刘学会、任俊祥、郑成权、武淑清(女)、田永福、王金声。

华东区(16人):赵瑞章、周永福、周永祥、朱宪章、解恩礼、李赞臣、章海深、蔡龙云、蔡鸿祥、胡汉平、邵善康、佟佩云(女)、王菊蓉(女)、丘(邱)桂香、金莲芳(女)、高君珠(女)。

东北区(]7人):周信有、申金儒、史延秀、吴凤鸣、成传锐、张继修、张凤翔、孙鸣九、林子源、刘国富、施鸿义、刘鸿仁、原庆春、李景新、薛仪衡、张万成、张植彬(滨)。

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铁路9人):杨立德、马述珍、戚毛大、戚炳富、杨连贵、孙奎元、杨桂成、房弘基(洪吉)、刘振家。endprint

1953年12月2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青年宫主办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优秀运动员表演晚会”,该晚会共包括52个节目,其顺序为:

1.李春燕的地躺刀

2.周克钦的定唐鞭

3.蔡云和蔡信和的矛盾对打

4.蓝素贞的自然剑

5.田永福和王金生的空手夺刀

6.张万成的荷叶单刀

7.赵锦才的三节棍

8.李文贞的飞虎拳

9.杨国忠和李毅立的对劈刀

10.刀正中和刀良友的象脚鼓舞

11.高君珠的蟠龙剑

12.邵善康的醉拳

13.田永福的哪吒枪

14.马春喜(十三岁)的峨眉剑

15.黄秀珍的虎头双钩

16.刘宝树和任俊峰的醉汉擒猴

17.高全荣的花式弹丸

18.刘振家的方便铲

19.蔡鸿祥和蔡龙云的对拳

20.李毅立和魏效侯的武当对剑

21.松秉堃(十一岁)的六合拳

22.邱桂香(十三岁)的提袍剑

23.李恩贵的鸭形拳

24.高瑞周的太极拳

25.沈少三的花样石锁

26.原庆春的秋春大刀

27.房洪吉的刀加鞭

28.宋保生和沈少三的摔角(跤)

29.增格、额尔很巴图、色登等八人的内蒙古摔角表演

30.朴景子、李乙顺、郑辰星的朝鲜跳板

31.张宝忠、张英杰的硬弓

32.蓝素贞的绵拳

33.金莲芳和佟佩云的拐进剑

34.宗祥生(六十八岁)的童子功

35.刘宝君的形意拳十二形合练

36.胡汉屏(平)的武松脱铐拳

37.邵善康的九节鞭

38.张桐的六合刀

39.成传锐的奇形剑

40.彭章全和熊廷中的三节棍进棍

41.郑怀贤和王树田的空手夺枪

42.张植滨(八岁)的八方刀

43.孙文宾的螳螂拳

44.王菊蓉的青龙双剑

45.胡汉屏(平)、章海深的单刀进枪

46.郑怀贤的飞叉

47.蔡鸿祥和蔡龙云的对拳

48.张文广和温敬铭的对擒拿

49.李天骥和张继修的太极对剑

50.苗玉龙(七十八岁)的醉棍

51.萧(肖)应鹏的猴形拳

52.李文贞的太极十三剑二路。

在上述受奖者中,大会还组织了武术优秀项目赴京表演团到北京给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表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国家武术集训队)正是在上述受奖者及赴京表演团的基础上成立的。天津的刘万福、李文贞、孙世广、李国华、杨春山、李文兰、周文敏等有幸人选,少林武术名家周树林还出任了教练员。

4.贺龙的指示——精辟独到的“八字方针”

为宣传好这次盛会,徐源曾拜访过贺龙同志,请他指导宣传报道的思想。访谈期间,贺龙首先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期在湘西生活的情景:那时在桑植,挂招牌收徒弟的拳师,就不下十几个。他们当中,有的确实有本事,但多数只不过虚有其名。他认为“民间流传的武术套路是很多的,不仅汉族有,各少数民族都有,这是要花费力气去发掘的。譬如一座宝山,大家都说它有宝,但到底有什么宝?有多少?不探明白是无从了解底细的。因此,要探明情况,发掘出来。这是头一件要作的事”。发掘不是目的,“被挖掘出来的东西,是真宝还是假宝,又得花费大力气去淘洗、整理。要剔除其违犯科学的东西,打开人们的眼界,还复它固有的健康的形体”。“同叫一个名的套路,由于传人的体会、侧重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手、眼、身、步、法。如何使它符合科学原理,使人们更易于掌握,收到增强体质的效验。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件事。”在此基础上,还得花费更大的力气来总结、提高。贺龙主张发扬各流派之长,反对“到此为止”的因循守旧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就得注意随时提高自己。做学问是这样,学拳习艺也是这样。至于提高,不外两个方法:一是从现有的基础上开拓新境界;一是博采他人的擅长。只有经过刻苦认真的揣摩,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习前人之所习,也才能在自己的手里发扬广大,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效。这是第三件事。”

贺龙自幼喜爱武术,对武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武术运动的发展,他概括的“发掘、整理、提高、推广”八个字,精辟独到,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张轸在《关于整理和开展武术运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指出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的“十六字方针”:“调查研究,发掘整理,广泛宣传,逐步发展”,显然就是受到了贺龙八字方针的影响。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是对新中国民族体育、尤其是武术运动的大检阅。整个大会观者如潮,每场都有两万多观众,从8号上午9时开幕至12号下午3时闭幕短短5天的时间,总计观众达12万余人次。在这次大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迅速开展起来。由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endprint

猜你喜欢

贺龙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战“疫”必胜!
天津卷
《天津造纸》征稿启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天津之眼》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