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谒五台山

2016-02-04张保民

黄河之声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文殊五台山菩萨

张保民

初谒五台山

张保民

五台山名驰中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并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且有尊五台山为四大名山之首的说法。小时候,很爱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出家五台山的连环画,从那时候起,对五台山的好奇就渐成了牵挂,深深地根植在心底。长大以后,常常想着把牵挂变成实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家的东西又渐渐敬畏有加,虽然有过好几次接近五台山的机会,终是觉得仓促成行对佛不敬,未敢造次前往。2011年夏天,逮住几天闲暇心静的日子,便与几位同事结伴,专往拜谒,了却了一段心愿。

到了五台山才知道它并非一座山峰,而是一座山脉。太行山向北伸展的千山万壑在有着华北屋脊之称的晋东北地区造就出方圆三百多公里风景秀丽、气候清凉的奇异世界,其中更有五座奇特的山峰逶迤环抱,其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于是,五台山之名应此而生。

世界上的事有时候就是那么奇巧,常常让人匪夷所思。这里的五台山秉天地灵气经亿万年而生成,而远在万里之遥、与中华大地音讯难通的古印度灵鹫山修行的佛祖释迦牟尼却以他超凡的智慧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是巧合还是神谕?谁能说得清楚!在佛祖此言数百年后,佛教传入了中国,佛家弟子果然在五台山看到了佛祖所说的“五顶山”,于是,五台山便自然而然地被专辟为文殊菩萨之道场了。而这文殊菩萨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代表聪明智慧,以智能、辩才第一,尊为菩萨之首。到了中国,又与普贤、地藏和观音菩萨并尊为四大菩萨,是除观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他的道场当然也就格外地受到了众生的尊崇。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最终让佛教在这里占了上风的是历代皇家的推崇,而东汉的明帝刘庄可算是始作俑者。这位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曾专门派出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并请来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在五台山见到与佛祖在天竺修行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风景,欣喜之下便提议在此修建一座灵鹫寺,得到了明帝刘庄的赞赏,并亲赐大孚灵鹫寺之名,从此奠定了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正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五台山这方风水宝地虽然深藏于晋北高原群峰之中,也挡不住历朝历代皇帝、贵胄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里。东汉以后,北魏的孝文帝将五台山佛教发展推向了第一波高潮,他对灵鹫寺进行的大规模扩建和在周围兴建十二个寺院的举动引领了在五台山大建庙宇的热潮,开始形成在一个地方寺庙集聚的规模效应。到北齐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五台山寺庙便猛增到了二百余座。此后,又有隋文帝突发奇想,下诏在五台山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的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分别供奉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吼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让每一个诚心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逐一登临五个台顶顶礼膜拜,从此形成了五台山特有的“朝台”礼仪。

满清建国,为着文殊菩萨梵名“曼殊师利”与“满族”谐音的吉祥之意,对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尊崇推到了极致。康熙皇帝五次巡游五台山,乾隆则以六次巡幸的记录成为历史上到五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雍正、嘉庆两位皇帝也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几位皇帝兴之所至还大量题诗送匾,赐金建庙,带给五台山前所未有的兴旺和荣耀。此外,康熙皇帝还在这里做了一件极具智慧的事情,那就是为了体现满汉蒙藏一家亲的要求,敕令在五台山选出十座青庙寺院改为黄庙,使之成为全国唯一在同一区域兼有汉传佛教青庙和藏传佛教黄庙的道场,让中华儒家文化“和”的理念极其巨大的包容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在五台山群峰怀抱,有一座小镇,取名“台怀”,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贴切。台怀镇海拔1700多米,是一处平缓开阔的山谷,这里山环水绕、清静幽雅,在不过数十平方公里的地方,鳞次栉比地坐落着几十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是世界上佛教寺庙集中度最高的地方,自然,也成了五台山当核心。所以,常人所说到五台山就是到台怀镇。

我们到达台怀的时间是当天下午。夏日,正是五台山旅游的旺季,这里清凉怡人的气候让许多天南海北的善男信女选择在这个时候前来朝拜。因为有太原战友的陪伴,我们很快就在战友熟悉的酒店住了下来,稍事安顿便往远处的龙泉寺而去。据传龙泉寺原是杨家将家庙,在台怀镇南五公里外的九龙岗山腰,当年杨令公战死沙场,杨五郎将其尸骨安葬于此,并立塔为念。九龙岗有一清泉,自然是龙泉,寺以泉名,历经千年而不衰。龙泉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高耸于108级石阶之上的牌坊,这是一座全部以汉白玉精雕细镂分件组装的巨大工艺品,有三门四柱,上层为“品”字型的重檐庑殿顶,极其端庄大气。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石雕艺术,整个牌楼共有300多个构件,灵活采用线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变化多端的工艺手法,刻满了造型生动、出神入化的雄狮蛟龙、奇花异草和飞鸟、人物等。一花一草、一鳞一爪无不精雕细琢,其构图精巧、雕工精湛世所罕见,实在是精美绝伦之作。同行的战友告诉我们这是民国初年由当地50多位技艺精湛的石雕艺人用了6年多时间共同雕刻建成的。真是不敢相信,民国时期在这样偏远的地方,民间还有如此多的高人。现在能打造如此精品的能工巧匠可能己近绝迹,这才不过一百年的时间,我们老祖宗历经数千年探索提炼的各种绝技就差不多丧失殆尽了,想想就让人痛心疾首!

傍晚时分,从入住的宾馆出来散步,行不多远就是一座寺院,门匾上写的是“普寿寺”,战友说那是所佛学院,专门培养尼姑的。我们进得院门,只见院落宽阔,非常气派,正中的大雄宝殿高高耸立,十分宏伟。大殿内整齐摆放着上百个蒲团,此时人去殿空,只有一戴着眼镜的尼姑在一旁敲着木鱼,声音清脆响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静的气氛。战友让我拜佛,我说,虽然我对佛有敬畏之心,但还真没拜过。犹豫之中,一旁敲木鱼的尼姑插话:见佛怎能不拜呢?仿佛一道亮光从心头划过,让我顿时感到是不是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机会而对远处难以企及的事物却总是念念不忘啊!于是我决定到佛像当面去正宗地叩个头,一旁的尼姑又叫往说:拜佛不一定要到正中去拜,那是主持的专座,在旁边的蒲团上拜功德是一样的。又是一道警句,出口便有禅机!是,我们凡夫俗子总是比较在乎自己所在的位置,而在佛看来,只要有心,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我和战友就在就近的位置,先由他一板一眼的教我叩拜之正法,我再一招一式的比划着去做,虽然觉得不是那么自然,不过心是已经到了。

从普寿寺出来,我们来到台怀镇上。这里从南到北只有有三条街,依次是曾为清代驻军营区的营坊街、原以各类手工作坊、店铺为主的太平街和餐饮商家集聚的杨林街,现在到处都是经营旅游产品和与佛事有关物品的小商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夏天,正是五台山的旅游旺季,天南海北的善男信女都喜欢选择这个时节来享受这里的清凉世界。到了掌灯时分,分散在各处的游客都三三两两地来到镇上闲逛,街面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杨林街有一小书店,取名“佛国书屋”,很是有点意思,让人忍不住度进去瞅瞅。这里,我们意外发现有《仓央嘉措诗传》,马辉、苗欣宇著的,大家都很喜欢,便一人买了一本,可算当晚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清晨五点多种就被战友叫醒,说是要赶早去“小朝台”,到那里的人特多,晚了就难得上去了。路上,战友给我们讲解,所谓“朝台”就是逐一登临五台山五座峰顶分别拜谒五方文殊,由于五座山峰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一般香客很少有人做到。相传,乾隆皇帝几次临幸五台山想完成“朝台”的心愿都被风雨所阻,于是专门召见在五台山大螺顶修行的高僧青云和尚,让他想出一个既不用攀登每个台顶,又要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这大螺顶是五台山东台望海峰延伸下来一个状如大螺的小山峰,在台怀镇东面,登临此峰可以俯瞰台怀全貌,仰观五台胜景。明代成化年间这里就开始建寺,是台怀镇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皇帝亲诏,当是十分器重了,可是青云和尚回去想了三年也没想出办法来,直愁得茶饭不香,后来还是一个叫栓柱的小和尚帮忙解了这个难题。栓柱的主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就是在大螺顶佛寺正殿,将供奉于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全部复制过来,集中供奉,信徒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不仅乾隆皇帝知道后龙颜大喜,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专程来此朝拜,将此地赐名“黛螺顶”,并亲笔题诗:“峦炯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文殊像,阇黎凝未识真宗。”而且,再到五台山的四方香客和僧众大都选择到到此寺正殿参拜,以代替朝五个台顶。从那以后,凡上黛螺顶拜佛,就被称为“小朝台”,而分别登上五个台顶朝拜的,则为“大朝台”。

不到六点,我们就到了黛螺顶脚下,登山的人已经有很多了。上山的路是一条用五台山青石铺就的石阶,全长508米1080级台阶。拾级而上,沿途随处可以看到有善男信女三步一叩首,以五体投地的大礼,极其虔诚地一路朝拜着向上攀登。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才几岁大的儿子也是如此艰难地往上叩行,孩子太小,每次都要妈妈拉着才能以双膝跪下去,两人旁若无人、十分专注地叩拜着,不知他们心中有着怎样的痛憷和愿望,让他们那样执着那样坚毅地向着山顶叩行。可怜的孩子真是让人不忍相看,佛祖慈悲,让他们的愿望早日实现吧。还有一些僧人,随身带着一把鬃刷,每叩拜一次都要把几级台阶清扫一遍,让人想到五祖弘忍法师高徒神秀大师那两句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后来成为六祖的惠能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参透禅机而继承了五祖的衣钵,但是,能进入一切皆无境界的毕竟是极少数得道高僧,我们这些凡人,确实需要借助一把拂尘,于灵魂深处时时掠过,以保持内心的纯净。

按照五台山流行的说法:“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拜罢黛螺顶,我们也算是朝台人了,此后的步履似乎都从容了许多。大概在上午八点多钟我们就进入台怀镇中心的寺院密集区了,一下见到那么多参差排列、气势恢宏的庙宇,确实让我们目不暇接。幸亏有战友轻车熟路的引领,不然,我们有心拜佛也不知从哪里开始。我们的线路是——菩萨顶——显通寺——五爷庙——殊像寺,像流水一样从山顶往山脚穿行,用最短的时间把五台山最有代表性的寺院都走到了,而且轻松闲适,可算是一种最佳安排。

菩萨顶是五台山级别最高的祠庙,在灵鹫峰的最高处,相传文殊菩萨就住在这里,所以叫做菩萨顶。从北魏到清代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青庙,清顺治皇帝御赐改做黄庙,成为藏传佛教之圣地。一色的红墙金顶,气宇非凡,确如皇家气派。菩萨顶的山门高耸于108级石阶之上,战友介绍这里就是鲁智深出家出家醉打山门的地方,真是英雄豪杰啊,选这样的地方下手,最后还能修成正果,佛祖神明,任你罪孽深重,亦能回头是岸。

显通寺在菩萨顶的下方,就是东汉明帝时两位天竺高僧最早建的大孚灵鹫寺,以最古老、规模最大寺院的资格居五台山青庙之首。“大显通寺”之名为明太祖所赐,并予大规模重修,现占地120多亩,有各种建筑400余座。寺内青砖黛瓦、宽敞大气的殿堂参差栉比,庭院阔作,苍松古柏装点其间,与黄庙的皇家气派比,显出更多的清净沉着的稳重与庄严。这里,除了如织的游人外,还不时可见手持苹果机拍照的僧人,看来,时尚也登佛门那。

五台山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五爷庙了,殿内所供奉的是东海龙王五子,传说文殊菩萨曾向东海龙王借来清凉石把酷热难当的五台山变成风调雨顺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因此,在佛门供起了龙王,并将之演绎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国人在佛教中国化中的创造力,而且,这种中西结合的佛庙,更能得到国人的认可。大家求得就是一个风调雨顺,信得就是一个有求必应,因此,点灯敬香求佛许愿的人齐聚于此,诺大的香炉前是人来人往,直围的水泄不通。真可谓不到五爷庙不知佛家香火之盛。

与五爷庙相对的还有个大戏台子,据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世人就专门建了这么个舞台投其所好。我们去的时候山西省晋剧团正在这里演出古装戏《打金枝》,吸引了好多香客在此驻足,连那些老外也兴致勃勃的穿前串后看“东洋景”。观众席上还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之声,把个人潮如流五爷庙搞得更是热闹非凡。

我们把五台山之行的最后一站放在了殊像寺,它文殊菩萨之祖庭,里面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高达9米,让每个走近他的人都自觉渺小。战友介绍,民间传说这尊菩萨的头像是当年工匠按文殊在云端显圣的形象用荞麦面塑造的,远近闻名,流传甚广。我们去的时间很巧,那里正在做法事,殿内笙乐共鸣,经声齐诵,殿外一年轻和尚在奋力敲钟,钟声清脆洪亮,不禁让人屏心静气,神色肃然。

可能是受到佛的启示,在五台山我们边走边看,目之所及,心有所思,返程的时候一首古风已成熟于胸,诗曰:五台名重誉中外,千峰汇祺在台怀。黛螺佛聚信徒众,五爷神灵香客来。菩萨位高彰王气,显通地阔摒尘埃。清凉世界清净地,僧俗两宜笑颜开。■

张保民(1958-),男,湖北省荆门市人,荆门市政协,大学学历,湖北省作协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词数十篇。

猜你喜欢

文殊五台山菩萨
五台山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五台山掠影
文殊菩萨启智图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酒泉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图像初探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