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春秋时期的齐鲁音乐

2016-02-03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潜江433100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李 琳(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潜江 433100)



浅谈春秋时期的齐鲁音乐

李 琳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潜江 433100)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已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在音乐艺术方面也熠熠生辉。山东,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如今其民歌在艺术领域已占据重要舞台,山东民歌的兴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演变的一个趋势。回顾历史,山东现在的地理位置是古国齐、鲁两国的地域,西周初年齐、鲁始建到秦朝统一,齐鲁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了久远的后世,但无论是齐国还是鲁国,在西周时期留下来的资料甚少,如此,只能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儒文化发展鼎盛的春秋战国时期。

【关键词】春秋时期;儒文化;齐鲁音乐;古琴艺术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儒文化的摇篮。提起山东,不难让人想到“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称号,众所周知,儒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故乡系于此地。就是在这片人杰地灵又极具特色文化背景的沃土上,山东民歌蕴育萌芽着……

一、春秋前期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出生于雷泽之成纪(雷泽又名雷夏泽,位置在今济宁菏泽交界,宋代黄河决口淤积)就已经开始创造乐器。随着历史的更替演变,文化不断地发生变化,音乐这种文化载体也顺应时代的需要向前发展。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开端,出现了歌颂开过之君大禹治水的乐舞《大夏》,这类为帝王歌功颂德的音乐,是夏以前没有过的,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后,音乐内容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商王朝初始,由于商人非常迷信,将音乐与“巫术”联系在一起,商朝末期,统治者荒淫无道,大肆扩充宫廷“女乐”,将歌舞表演作为娱乐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在商代的迅速发展。周王朝建立后,遵从“周人遵礼,敬鬼神而远之”,从政治到文化制订了整套典章制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较明确的雅乐体系。但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春秋时期音乐总特征

春秋时期的音乐,一方面继承了自夏以来的音乐题材和乐舞表演,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公子季扎观看鲁国上演的始创于夏代歌颂开国之君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大夏》后,并由衷地发出赞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动荡,许多王室诸侯各诸侯国,音乐文化外传,“新乐”兴起,音乐形式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春秋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和礼乐思想。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便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

(一)儒文化

儒文化的兴盛,给春秋时期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新的篇章,尤其对山东民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一种艺术载体的兴衰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儒文化发展鼎盛,其创始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滋生繁衍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但就与音乐有关而言,《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思想认为诗、礼、乐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周王朝极力推行礼乐治国的政策,礼乐也成了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时期,儒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它与当时的音乐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主张把音乐理论内容中的“善”“和”放在首位,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王侯将相崇尚音乐也蔚然成风,习音弄乐者不乏其人。宫廷贵族的习乐之风,直接推动了齐鲁音乐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雅乐与民间艺术活动

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黄金时期。雅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雅乐,中国古代宫廷、贵族用于祭祀及举行各种仪式典礼活动中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出,雅乐是相对民间俗乐而言的官方音乐,是上层社会的宫廷、贵族享用的一种音乐,并且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场合雅乐所用的乐律、乐器、乐舞还有着严格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作为五霸之首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间艺术活动同样多样化。《战国策·齐策》对齐国都城临淄的一段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由此不难看出当时齐国民间艺术活动的盛况。据载,位于齐国西部的高唐,有位歌手叫绵驹,由于歌曲唱的好,所以当地人也特别善于歌唱。还有一个典故,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才使不会吹竽的南国先生混在众多吹竽的人中间,以致闹出“滥竽充数”的笑话。可见,民间歌手对音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歌曲题材——琴歌

(一)琴歌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古琴艺术兴盛发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若以此算起,琴歌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齐鲁古国,在古琴艺术研究上发展兴盛。据文献记载,两千年前的齐鲁古国已经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是个琴的爱好者,当时有个叫驺忌子的琴师进谒齐威王,齐威王让他在自己右边的房子住下。有一次齐威王在弹琴,驺忌子竟不客气地推门而入,弄得齐威主很不高兴,但当驺忌子说出一番弹琴的理论后,齐威王收起怒色,说:“你真是个善谈音乐的人啊!”后来驺忌子被“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由于琴弹得好而获得君王如此的器重和优待,说明了琴在当时是被人看作高贵的艺术。

有了古琴艺术,为其创作的歌曲题材——琴歌便应运而生。据记载孔子还会作曲,《红楼梦》里贾宝玉听林黛玉弹古琴时唱到的《猗兰操》,相传就是孔子作的琴曲。乐曲写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国肯重用他,他在归途中看到香花之王的兰花与山谷杂草丛生在一起,触景生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处境,于是作了这首琴曲。正是古代文人的热衷与爱好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二)风格

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对琴歌风格的影响颇为重大。在音乐艺术形式上儒家认为“善”“和”为美。道家主张“音声相和”,崇尚自然,摒弃世俗生活,故琴歌应古朴自然,清新淡雅。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提倡“大音希声”。正是儒道两家文化的影响,琴歌风格才出落得如此清新脱俗、亮丽文雅。儒家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乐”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琴歌的歌词大多来源于古诗词,古诗词所拥有的四呼开合,在琴歌的演唱中也要遵循其规律。“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古人以琴为怡情养性之具,非以悦耳取媚于人”故琴歌之简,曲谱之简,也印证孔子“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简”,只是形式上简单,那“雅”又作何解释?它源于谱外透韵,含蓄淡雅。古琴音乐强调声韵兼备,要求按照弹奏的音要位置演唱,又要折射出滑音及变化音所表达的内涵,所以说琴歌融合了歌唱与古琴的韵味。再者,琴歌艺术为演唱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即可根据自己的感触、体会,符合唱字的四呼开合,演唱时谱外透韵,吻合琴歌清朴淡雅的风格即可。尚有古代文人懂得操琴吟赋者,借吟唱琴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仅从琴歌艺术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齐鲁地域艺术形态的璀璨光芒。儒文化与道文化影响下的这一音乐形式,在其内容上也极具其思想特色。无论是儒文化的“美与善的统一”,还是道理论的“美与自然的合一”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琴歌的发展,使其成为古代音乐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齐鲁两国的音乐为后来齐鲁新音乐形式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推动了音乐艺术继续向前发展,加快了新音乐题材行进的脚步,为后来山东民歌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齐鲁音乐是齐鲁大地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宝贵的遗产,是齐鲁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中华书局,2015.

[2]王映雪,于平.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音乐[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喻意志.中国音乐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琳(1983—),女,湖北潜江人,艺术硕士,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