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美声唱中国作品的误区

2016-02-03李庆文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读谱歌者咬字

李庆文

(海口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简析美声唱中国作品的误区

李庆文

(海口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过美声的中国歌者,唱中文歌曲应该很容易?事实证明,这种是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声乐专业人士的认识误区。本文试图将从咬字技巧、准确读谱和表演与技巧三方面来分析以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实践中的种种不良习惯,从探究源泉出发寻找解决之道。

咬字;读谱;表演及技巧

美声唱法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从20世纪初外籍侨民中的声乐教师到中国教授学生,到国人进入欧美专业音乐院校求学,意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过百年,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让其逐渐居于专业声乐教学的主导与核心。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声乐专业人士认为,只要学好了美声的发声技巧,能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将外国作品唱到能在国际大赛中能够获奖,演唱中国作品也就不在话下了。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事美声唱法声乐表演和进行学习的中国歌者大体普通话都说得非常好,他们唱中文歌曲应该很容易?事实证明,这种是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声乐专业人士的认识误区。中文作品演唱的咬字是被很多歌者轻视却不停出现,还难以解决的问题。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唱好中文歌曲显然也是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而非感觉上理所当然般地水到渠成。我国老一辈歌唱家胡松华、姜家锵、程志等都曾反复提到:其实中国歌是最难唱的!

接下来,本文试图将从咬字技巧、准确读谱和表演与技巧三方面来分析以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实践中的种种不良习惯,从探究源泉出发寻找解决之道。本文涉及的“中国声乐作品”,主要是指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语音的中国声乐作品。

一、咬字技巧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演唱何种类型的作品,除了要保证声音的艺术品质,咬字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音乐文本内容的传递,是声乐表演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声乐学习和训练的重点与难点。在演唱实践中,尤其是借鉴和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很多演唱者都存在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如方言的负面影响和不重视咬字。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民族众多,因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方言才是歌者最熟悉、运用最自如的语言,而在艺术化的演唱中中国声乐作品大部分都是以普通话发音为语音标准进行。因此,很多歌者在演唱时带有明显的方言口音,在一定程度上地阻碍了歌词语义传达的准确性。例如,部分有些歌者前、后鼻音和平、翘舌分不清楚,字词的音调有时也不准确,让歌词出现歧义。如近年来特别受欢迎的歌曲《天边》中有一句歌词是“我要登上,登上山顶……”,有些很有影响力的演唱者把“登”唱成了“den”,后鼻音完全变成了前鼻音。再如歌唱家雷佳演唱的歌曲《水姑娘》中,“人叫你水姑娘”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很多歌手因为口音的关系唱成“人叫你水姑‘凉’”,而且整首唱下来会唱错四次,演变为观众欣赏音乐会的笑料。

此类现象无论是在演唱中还是教学实践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咬字技巧上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即使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时意思可能大相径庭。发音不规范,往往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让观众理解和接收歌词内容形成误导,因此作为立志于从事专业演唱的歌者一定要学好普通话,减少方言给演唱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本文开篇所言,美声唱法属于纯粹的外来艺术形式,虽然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大众对这种演唱形式有了更高的接受度,尤其在一些大城市,欣赏美声音乐会、观看歌剧演出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接触美声唱法较少或是刚接触歌剧的观众来讲听不清歌词,是很多听众走出剧场最为常见的反应。

所以,较之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作品一呼百应的效果,美声唱法的作品在实际演出中往往有点曲高和寡之感,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包括演员咬字不准确、不清晰。无论何种演唱形式,要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一步就是要有效传递演唱的内容,所以咬字不准确的情况需要认真对待、积极解决。

二、准确读谱

对于年轻的声乐学习者而言,通常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声音”方面,追求音量大、明亮、优美的音色,但却忽略了对音乐的诠释,忽略了对音乐的诠释。要想准确诠释音乐,笔者认为第一步是准确地进行读谱。我们往往把作曲家的创作叫做一度创作,声乐演员的表演叫做二度创作。在一度创作过程中,作为一位对艺术品质有追求的作曲这,作品中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力度、速度、表情记号的使用都会有仔细地斟酌考量,演唱者在实际演唱中随意增音、减音或添加装饰音,都会破坏作品原有的整体性和作曲家的乐思,与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产生出入。尤其对于程度尚浅、技巧掌握并不牢靠的声乐学习者来讲,在各项演唱技术、技巧还不是十分娴熟的情况下,准确读谱,唱准谱面的每个音符,每个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表情术语,准确地通过声音还原乐思,表现出作品本身的韵味,这应当是第一要务。如果只想展示声音本身,破坏音乐本身的完整性,这种主观上希望“锦上添花”的演唱,往往会弄巧成拙。

与此同时,声乐作品的表现不仅仅是演唱旋律部分,作为专业声乐学习者而言,还包括钢琴伴奏部分。钢琴伴奏是歌者的合作者,是歌者的老师,演唱者应学会与钢琴演奏家的合作,赋予声乐作品完整性、流畅性,这也是声乐作品韵味的主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歌唱者都会重视人声、钢琴,音乐与文本的一体化表达,他们是统一的整体,顾此失彼、厚此薄彼都难以让声乐演唱达到相当的艺术规格。

三、表演及技巧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作品、传达情感的过程中歌唱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眼神也属于技巧环节。声情并茂的演唱一定是高度技巧化的呈现,演员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带来的“身临其境”感,都是经过缜密构思后经过长期的舞台锻炼实践已内化为“下意识”技巧,这也是歌者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声乐演唱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这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演唱技术技巧的习得、掌握大部分的时候只能通过专业教师的主观听觉判定,而缺少具体、明确的标尺来评价与考核,同时由于每个人生理条件、学习能力和声音审美观不尽相同,所以在接近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下,学习者对演唱技巧的实际掌握情况往往差别巨大。由此造成呈现的实际演唱效果甚至大相径庭,追根溯源,还是由于演唱者对发声技巧的掌握不够或不足引起的。

对于专业声乐演员或声乐专业的学习者来讲,不断地完善演唱发声技术技巧应该是其毕生的追求,伴随着学习的每个阶段。但是,很多年轻的歌者们往往在歌唱技术、技巧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不断“攻克”高难度作品、“大”作品,严重影响了演唱效果,也更加暴露了其技巧上的不足。例如,某些年轻歌者不正常的“抖”,使得声音听起来十分“暗淡、苍老”且缺乏“光泽”,其罪魁祸首依然是技巧掌握不好,过度消耗声带机能,长此以往声带的闭合出现问题,形成不正常的“抖动”。还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有了高音,就有了一切”,因此,拼命练高音,对声带造成严重损伤,更有甚者出现了声带小结现象,殊不知高音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练好中声区,高音跑不了”。其实,高品质的声乐演唱是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良好的声带振动、灵活自如的气息控制、稳定的喉头状态等,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经过科学有效地训练后掌握的演唱技巧。可见,技巧的磨练和掌握对于声乐演唱的决定性作用。

声乐演唱的意义在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很多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易给人留下演唱中国作品缺乏味道、缺乏韵味的印象。从演唱技巧层面分析,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演唱技巧运用能力的不完善,也是人们常说的艺术修养的不足。例如,某些歌唱演员的演唱,发声技术非常娴熟,但是总觉得他的演唱不吸引人、不感人?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相对于器乐要有更加丰富的情感表现。

另外,感动观众的前提是先感动自己,好的歌者会在歌声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润物细无声”地娓娓道来。因此,一首经典的作品,让十位优秀的歌唱家演唱,可以形成若干个优秀的版本,因为每个版本带给大家的感动之处都不一样。因此,每位歌者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不能总是停留在把谱子唱下来或背下来,“空洞”“苍白”“缺乏感染力”的歌唱不属于艺术创作,而是漫无目的的“情感发泄”。

猜你喜欢

读谱歌者咬字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浅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读谱的能力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歌者和履痕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技能训练
合唱指挥读谱技能解读——2015美国合唱指挥联盟(“ACDA”)大会感悟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