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提琴中国作品的民族化诠释和思维拓展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化大提琴音乐创作

田 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大提琴中国作品的民族化诠释和思维拓展

田 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大提琴这样一件外来的“舶来”乐器,传入中国也不过一百年的时间,要想让这件后来的乐器,在我国得到发展,助力我国音乐登上国际化的音乐大舞台,就需要实现大提琴和中国乐器演奏技法的一个深度融合。本文主要着眼于大提琴演奏民族化的未来走向,以不同时代的典型作品演奏实践为依托,在音乐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大提琴演奏中民族化技法的创新与沿用。最后结合大提琴当前所处的文化氛围,对大提琴演奏的民族化进行定位和展望,对演奏思维的拓展提出科学的见解和合理的建议。

大提琴;民族化;演奏

一、大提琴中国作品在我国的发展

大提琴在传入中国之前,是欧洲非常流行的一种拉弦乐器。在西方的演奏方式主要是应用在合奏为主的管弦乐、交响乐和室内乐当中,也偶尔以独奏的形式来诠释。目前,大提琴作为外来的管弦乐器,已经被我国乐队所广泛使用,因为在民族化的进程中,大提琴不仅仅可以运用到重奏、独奏和交响乐之中,还可以广泛运用到中国的戏曲、民乐和中西混合乐队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低音作用。纵观整个欧洲音乐史,大提琴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四百多个年头,但是作为“舶来”乐器传入到中国,也就一百年的时间。继19世纪的中法战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侵略一方面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命运,另一方面也为西方音乐文化流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全国上下引起了一股“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热潮,对于封建旧思想形成了强烈的抨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思潮之下,中国开始逐渐有了新型音乐社团组织机构的雏形。据文献记载,这些初始的音乐社团和机构中都会有管弦乐的影子,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大提琴出现的形式都是以合奏的方式出现。

音乐社团的不断发展,大提琴为主的中国作品也逐渐形成。从20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尝试用西洋乐器来演绎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萧友梅是我国最早开始创作四重奏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是我国最早的弦乐四重奏曲。以萧友梅为首的大提琴音乐创作,是我国首次创新性的一个尝试。20世纪40年代,我国作曲家谭小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弦乐三重奏》在国际乐坛颇享盛誉,获得了约翰·杰克森奖,这也是中国西洋乐器编曲最具有里程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作曲家马思聪创作的《塞外舞曲》和《思乡曲》都是改编自他的小提琴曲,但是却具有我国浓厚的民族音乐风格。这些中国化的管弦乐作品,很到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管弦乐的发展。

二、大提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化元素

(一)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

近些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改编创作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中国传统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音调为基础,加上西洋创作技法和我国民族创作技法相融合的手段,创作出了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器乐曲,为大提琴作品民族化开辟了道路。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大提琴和蒙古族的典型代表乐器马头琴的特点,他们从分类上来讲,都属于管弦乐器,音色相似,演奏技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该部作品的演奏当中,大提琴多次模仿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大提琴演奏时也学习借鉴了民族化的滑音将整个作品风格变得浓厚更富民族色彩,包括像回音、上滑音(恰其拉嘎)、下滑音(哈伊拉嘎)、颤指的发音技巧,学习自马头琴三度四度颤音打指的演奏技巧,将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也彰显着浓厚的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深化了音乐主题。

(二)民族化和声、调式及节奏的运用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相比于欧洲的柱式性和声,它的旋律更加优美,更具线条性。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就是根据我国这首蒙古族民歌创作而成,演奏者将欧洲和声性旋律和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别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大提琴乐曲《节日的天山》中运用了典型的新疆音乐的节奏型,因为维吾尔语的重音常常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因此新疆民歌常出现切分和弱起节奏,乐曲运用了这个节奏特征使其充满了热情奔放的维吾尔音乐特色。

三、大提琴演奏民族化对演奏思维的拓展

大提琴演奏民族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创作技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新时期的音乐创作空间给与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一)重新理解“民族化”创作

“民族化”不仅仅是指外来乐器的本土化融合,而是可以上升到思想上的层面,中国人将外来的大提琴,演变成可以抒发情感、表现审美的工具,这种创作的创新本来就是民族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来讲,支撑着中国音乐创作的根本就是气质与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大提琴融入我国民族音乐的带来的震撼。未来无论外来乐器如何与民族化结合,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是未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所必须立足的根本。

(二)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影响和发展

大提琴演奏民族化,在现代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程式化的模式,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很多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和演奏方法。面对这些束缚,很多作曲家会坚持自由创作的原则,打破程式化的固有思维模式,他们坚信音乐就是忠于自己的灵魂。其实在新时期涌现的多数优秀的大提琴作品,都在向我们证明一件事情:无论任何一种作曲技巧,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他们就只是工具,是需要依托于作曲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不迷信不迷恋任何一种创作的观念的创作思路,才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结语

大提琴中国作品民族化,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带来了思路,中国未来年轻一批的作曲家,应该不忘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本,借助于大提琴这个“舶来”乐器,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1]李楠.刘庄大提琴独奏曲《浪漫曲》的情感线索探析[J].黄河之声,2012,(18).

[2]敖峥.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

[3]马玲.大提琴与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8,(02).

[4]吴静.缪天瑞.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问题——缪天瑞先生采访报告[J].音乐创作,2006,(03).

[5]孙鹏.论大提琴在新兴民族交响乐队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09).

田甜(1982—) ,女,汉族,浙江杭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大提琴讲师,大提琴教学法硕士。

猜你喜欢

民族化大提琴音乐创作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