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中国舞蹈认识的新视角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民间舞芭蕾舞蹈

黄 静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浅谈对中国舞蹈认识的新视角

黄 静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舞蹈是一种形象性的人体文化,是一种四海相同的特殊情感语言。认识它,不应束缚在固定的规范内。中国舞蹈源远流长,在我们面对“舞蹈视角”更新的问题上,应拒绝千篇一律的模式而融情于千变万化的新思维中。无论是对于民间舞、古典舞还是芭蕾舞,都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迎合时代的发展,保留历史文化精神,以开放的胸怀,将历史与现实融合。

中国舞蹈;视角;更新

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观察角度的问题,即视角问题。如几何学里对一物体的正构图、侧视图等,因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客观对象所显现的形象也不大相同。当代解释学认为:“视界属于视力范围,它包括从一个特殊的观点到见到的一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认知事物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时间性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象来决定,由于认识的局限,常会出现类似于盲人摸象的情况,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此类问题的要害在于他们把自己可能看到的当成了事物的全部真相即铁定物证,而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弊端所在。

对中国舞蹈的认识也存在相仿的情况。暂且不说中国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无可争议的改进与发展,就目前一段时期内能代表我们国家风格的典型性优秀舞蹈作品来看,我们对中国舞蹈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艺术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那一点点知之甚微的了解是可怜的,我们急需扩大视野,更新视角,从而更好的认识中国舞蹈的本质,建构起一个新的中国舞蹈体系。

一、“客体”的角度及其更新

舞蹈是一种形象性的人体文化,是一种四海相通的特殊情感语言,它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的羁绊,运用形象生动的动作语言来传递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情感信息。从“客体”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的舞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新意的重要角度,是一个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示的角度。舞蹈无言,蕴涵却深,从浩瀚的历史烟云中,从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中,营造出一部部的优秀舞蹈作品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万语千言融汇在舞蹈的姿态与律动中,使我们领略到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带给中国舞蹈创作新的源泉。

印度舞蹈作为世界传统舞蹈的研究起点,不仅是广为播迁的文化,也是最能与西方比较并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舞种。手势语言、脚步技巧及丰富的表情是印度舞蹈的显著特征;欧洲舞蹈又以芭蕾最具代表。在这样一个有着多元化舞蹈语言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舞蹈或派生或整合或扩张或消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

原俄罗斯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芭蕾经由意大利传入俄罗斯,产生了《睡美人》、《天鹅湖》等舞剧。在这些题材的表现中,异国风情舞蹈的展示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这时的芭蕾艺术,脱离了当地文化艺术发展的总趋势,即舞蹈面向现实,深入剖析当代社会问题。芭蕾似乎也只是一种不足轻重的娱乐,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表演。当然,这使得芭蕾也为今后以现实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对中国舞蹈,芭蕾是一个新物种。如何很好的吸收引进,把她充分的融入中国传统的舞蹈当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试问,我们能把西方这一典型的舞蹈创编法融合进中国舞蹈中吗?它能成为一种怎样的新形势呢?更新原有的舞种该如何进行?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可喜的是,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中国舞蹈家成就出了多部中国的芭蕾舞剧。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优秀作品。但毕竟我们的认识还很浅薄,融入世界的舞蹈大家庭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在融合中根据个性又能得到舞蹈界的普遍认可和接纳,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思维和审视视角要有所改变和创新。

中国的芭蕾在当今时代精神风貌的影响下,在不断调整视角的更新下,另辟蹊径,如:我国辽宁芭蕾舞团继《梁祝》之后,又推出了历史剧《孔雀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当代意识的芭蕾舞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作的历史舞剧,其创造精神显得难能可贵。此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及人物内心活动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芭蕾舞蹈语言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如何利用芭蕾特有的表现手段,把人物个性刻画出来?这就给改编带来了的一定的难度。《孔雀胆》在编排中,删人物,改主题,编结构,使整个舞剧有了一个崭新的生命力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主体”角度及其更新

中国的舞蹈源远流长,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舞蹈却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严峻的考验。曾几何时,这门原本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人体文化形态却渐渐疏离了她的母体,钻进了象牙之塔,造成了舞蹈从早年的辉煌到中年的孤单,我们难道还能坐以待毙吗?中国舞蹈对世界如何面对及挽回,更新举措又当如何呢?我们要防止在舞蹈观念上自我束缚,舞蹈自有人类以后就产生了,数千年来虽几经枯荣但终未衰败,其永葆青春的魅力和风采,源于舞蹈本是一种生命情调的悦动,是一种继语言文字但却有丰富内涵的动态人体文化,是一种可以沟通五湖四海的情感语言。她所创造的飞舞流动,千姿百态的人体律动美,具有强烈直观的传感力量,积极主动的渗入现代社会的各种层面,成为人体艺术和人体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舞蹈的博大和精深,主要表现在民间舞蹈之中。民间舞蹈以其原始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规范,更主要的是以其固有的内在精神力量,而永葆人类的真、善、美,并通过集体传承的复现而生生不息。但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民间舞蹈被束缚在了一个有着固定动作规范内的死框子里,难以施展出什么新的作品。我们对此是如何改观的呢?

在第六届“桃李杯”的舞蹈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参赛的相关民间舞,其表现民族特色特点的动作不是很多,其中渗入了许多模糊不清、辨不明其风格的异类动作,这就是我国对我们悠久民间舞蹈的一个大胆更新举措。如果从民间舞原生态因素拆解和重构的视角来看,创作对于民间舞观念形态有所偏离,“桃李杯”获奖作品《一片绿叶》从形态上看,它源于胶州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舞种舞扇的绕与舞步的拧、碾,这些是用于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手段。相比较《扇妞》和《一片绿叶》,前者由于“原生态因素”,新的建构逻辑的缺失,使作品过于“哑剧化”了;而后者却添加了“诗意”。因为用扇,同为一舞种却有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这一切都源自“结构”还是“建构”。

相对于中国的民间舞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舞种风格参照,更是舞蹈艺术家的“人为约定”。推陈出新是舞蹈创作的关键所在,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迎合时代的发展,保留历史文化精神,以开放的胸怀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中国古典舞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有了新的超越与发展。从反映“当代中国古典舞”现实精神的《踏歌》到《秦王点兵》、《秦俑魂》等展现民族精神与气魄的新体,都是令人鼓舞的。

三、其它角度的启示

现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个性风格所在,但发展的目标是融汇其精髓,无论是何种舞,必有共同之处。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正在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任何一部优秀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书籍,并加以评价赞扬。任何一首动人的音乐都被传播与收集,并以学习鉴赏。今天,凡是具有深刻思想、富有崇高精神、体现民族风格的一切内容都将融入世界互通的整体之中。“融汇东西,汇和今古”将是一切艺术文化的方向。新世纪,面对“舞蹈视角更新”的问题,拒绝千篇一律的模式而钟情于千变万化的新思维中,这就要在变革中求发展,舞蹈事业亦将如此。

中国舞蹈的视角更新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从吴晓邦先生高举反对“形式思维”的创作方法的旗帜时起,当代中国舞蹈就开始了其“思维更新”的漫长过程,到今天,舞蹈创作早已摒弃了公式化、概念化或雷同化的旧模式,从基础的资料束缚中解脱了出来,中国舞蹈的更新正如火如荼的向多元化、多思维的角度迈进,创作主体丰富多彩,舞蹈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已经同世界文化艺术紧紧的连在一起。

总之,认识中国舞蹈不应局限于单一视角,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接受更新势在必行的潮流。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个人都应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为全方位、多角度认识中国舞蹈的体系做出贡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黄静(1979—),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民间舞芭蕾舞蹈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学舞蹈的男孩子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舞蹈课
我爱芭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关于现代舞融入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