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品《我爱你中国》中的共鸣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引子咬字气息

樊 林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浅谈作品《我爱你中国》中的共鸣

樊 林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歌唱中的共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一个歌唱者在歌唱道路上是否具备控制良好音色能力的关键;歌唱者首先要正确、合理地认识共鸣腔体(胸腔和头腔),以及共鸣的作用。《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中的共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声乐专业人士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对作品《我爱你中国》的引子,主体,结尾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更好的阐明共鸣在作品中的作用。

歌唱;共鸣;腔体

引言

歌曲《我爱你中国》是一首颇具风格的作品。共鸣在歌曲演唱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调节音色,控制泛音,是演唱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歌唱艺术中会运用到两大共鸣,即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两种共鸣都运用时,我称它为“混合共鸣”,这使得我们的声音浑厚圆润、集中明亮。歌唱中要求演唱者的气息与共鸣达到完美的配合。通过这些共鸣的调节使音色赋予变化,用来适应不同的声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某一个作品不同情绪的变化,最终达到完美诠释作品的目的。

一、整曲的特点

《我爱你中国》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1)的歌曲,采用F大调;A段节奏疏密相间,旋律起伏大;B段节奏仍保持A段的基本音型,加大了旋律的起伏,音乐委婉、深沉而又内在,使得《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A段的变化再现。歌曲尾声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最后在高音区饱满地结束全曲。歌词质朴无华,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和赞颂之情。

二、引子部分的分析(共鸣与咬字关联)

首先前奏以柱式和弦及分解和弦为主,气势宏大,带动整个音乐的进行,也表现出这首歌的性质。引子部分的音乐是弱起的,我们知道弱起小节的这种进行是很典型的能推动音乐的进行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引子部分要演唱得庄重和亲切。

引子的一开始,“百”字就要把人带入歌曲,“百”字属于中国传统咬字四呼里的开,所以嘴巴要张开,他又属于双唇音所以嘴唇要闭合并先出声念“勃”(b);“灵”字属四声中齐呼,所以牙齿要靠拢然后出声唱“离”(li);“鸟”字出声唱“泥”(ni);当字头出声后,紧接着引长字身(韵母部分),“百”字引长唱“啊”;“灵”字引长唱“呃”;“鸟”字引长唱“啊”;“百”字拉开上下牙,充分打开口腔,使气息上下贯通。吸气要慢,量要大,要深广,这样才会得到好的共鸣效果。共鸣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发出一个洪亮而亲切的嗓音,所以咬字与共鸣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咬字来谈共鸣是不科学的。

三、乐曲主体部分分析(共鸣与气息的关联)

接下来,是乐曲的中部。这一段,旋律节奏平稳,力度渐强,慢慢把歌曲推向高潮。演唱的就像和祖国母亲对话一样情真意切。而要做到这样的表达,共鸣起了重要作用。既然是诉说歌唱,那么应该保持气息的平稳和连贯,咬字发音亲切自豪,语速平稳。字与字过渡自然,衔接流畅。气息是歌唱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声的原动力,对于他的重要性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良好的共鸣始终需要科学的气息提供动力。要完成一首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就要考虑如何合理的分布气息,合理的运用好气息、声音和各腔体的配合,共同达到完美的共鸣效果。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所说“唱歌剧时,从头到尾大部分都是松着唱,只有到关键时刻才‘给’一下,从头到尾都在玩命,我看谁也不行。”[1]

四、关于尾声(共鸣与情感的关联)

单三部曲式,那么尾声是再现。歌唱是一个表情达意的过程,为了传达歌曲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作品《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曲。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歌曲它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以及对祖国人、事、物、景深切的爱。所以演唱者在作品的感情处理中要根据作者的意图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塑造人物和声音形象,既要运用合理的共鸣方式来达到作品所需要的声音特质,也要运用个人情感来二度加工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富感染力。

五、结论

通过研究和探讨《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共鸣,以及歌曲中咬字、气息、感情和共鸣之间的联系,深刻的体会到如过脱离咬字、气息、感情而单独的来探讨共鸣是没有意义的。歌唱的共鸣就是当人呼出的气体通过具有某种紧张度(张力)的声带时,会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基音。基音进入人体解剖结构的共鸣空间后,能够产生声波共振,也就是共鸣。其实如果形象点说共鸣与咬字、气息、感情的关系就好比音箱和喇叭的原理,具备发出高音质音乐的音箱没有喇叭的协助就发不出美妙的音乐,而脱离了音箱的喇叭发出的声音弱小而又单调,喇叭材质的好坏就如一个歌唱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基音和共鸣腔体,具备了以上一切的音响系统还需要电力来驱动;这一切说明良好的基音和气息支持必须和良好的共鸣配合在一起并以饱满的情感处理抒发出来,才可以发出丰满、悦耳、动听的声音,最后达到歌者与观众真正的“共鸣”。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曹汝森,黄红辉,胡建军,吴一帆.声乐演唱与伴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0).

[3]胡钟刚,张友则.声乐实用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甄立夫.科学练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5]许倩.声乐理论研究与技巧训练[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2).

[6]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7]贺星.声乐教育艺术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5).

[8]胡建军,吴一帆,黄红辉,方良.西洋歌剧与美声唱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2).

樊林,男,江西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音乐教师。

猜你喜欢

引子咬字气息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自然的气息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春的气息”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春的气息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