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差异

周 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在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周 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的雏形,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秧歌剧,随着新歌剧、新民歌的出现,以及音乐界对于民族声乐的重视,民族声乐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与西洋声乐并存。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欧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我国,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多元化,对我国声乐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差异

民族声乐,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它汲取了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创造出的音乐作品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族音乐不仅吸收了美声唱法对于气息共鸣的把握,还吸收了美声中的胸腔共鸣,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迸发出新的艺术力量。本文简要探讨了在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一) 咬字吐字方面存在的差异

歌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歌唱者不仅要声音明朗、脆亮,还必须在演唱过程中吐字清晰。美声唱法采用的是开口唱法,元音发音在口腔后部,通过调整口型,打开口腔确保发音准确清晰。美声唱法声音的追求讲求圆润丰满,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求吐字清晰,还要求声音的共鸣。虽然对声音的追求不同方面,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在咬字吐字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要吐字清晰准确。

(二) 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存在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气息的运用方面都比较重视。要想在演唱过程中保证音质,一定要做到气息使用得当。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比较灵活,要求气沉丹田,靠气息来调整音色和力度,以此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演唱民族声乐,可以在句子或词语中间换气,可以适当的调整气息,这样,更有利于改变音色,表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美声唱法对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演唱过程中,句子中间不能有间隔,不允许在句子或词语中间换气,要想换气,必须唱完整个句子。所以,美声唱法的气息,主要是来自腹腔和胸腔,这样,可以保证气息的饱满祀深沉。

(三)共鸣运用存在的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比较讲究鼻腔和头腔共鸣,在演唱过程中,追求声音明亮、集中的效果。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声音听起来比较靠前,主要在口腔前部,歌唱民族声乐作品时,通过改变喉咙的大小和位置,就可以改变声音,以此与高音形成对比,如民间的山歌小调,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突出民族色彩。而美声唱法则要求拉长声音管,保持低喉位,运用这种方式演唱,更有利于共鸣。头腔共鸣可以变现高声,胸腔的共鸣,有利于营造一种低声的效果,胸腔和咽腔共鸣,对中声的表达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共鸣区的变化,演唱者可以扩大音域,充分运用共鸣,提高音质,实现真假声的变换,同时,通过共鸣,也可以减轻喉咙和声带的负担。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

(一)美声唱法呼吸与共鸣的借鉴

从体裁上分,中国的民歌,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号子,一类是山歌,一类是小调。劳动号子,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之中,是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所以,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为主,声音粗狂豪迈,音乐坚实有力。例如:《船工号子》是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化了的号子,歌唱此首歌曲,无论是开始部分,还是结束部分,都给人一种音域宽广,高亢,嘹亮的感觉。声音始终处于高音区域。在训练学生声音力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美声唱法拉长声音管,保持低喉位,混合共鸣的运用,还要借鉴其胸腹式联合呼吸,让学生们在演唱中激情投入,声腔紧密结合,借鉴美声唱法的“深气息”、“大通道”呼吸与共鸣,借助民族呼喊,吼叫似的自然声腔,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既有弹性又具有穿透力。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二)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的借鉴

山歌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是劳动人民在山野里劳动时表达内心思想的一种歌曲。不同地域,山歌的风格不同,演出特色各异,如《信天游》、《小河淌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除了演唱方法多样化,润腔、发声状态也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发音方法,以免在演唱中出现声音嘶哑、高音费力、气息不稳等问题。在训练学生演唱山歌过程中,如果我们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就可以实现高,中,低三个声区位置的统一。因此,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教师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真假声混合,以更好地调节音量、音色、 音高。

(三)美声唱法的吐字咬字的借鉴

小调又叫做“小曲”,是在城镇中流行的歌曲,小调的声音特点比较特殊,不仅曲调抒情流畅,乐曲节奏匀称整齐,而且所表达的感情委婉细腻,整体结构规整均衡。如《茉莉花》、《小白菜》等。传统的民间小调,歌唱者发出的声音比较单薄,唱出的字在口前形成共鸣,导致高音唱起来又尖又紧,这样的吐字方式,声音没有弹性。在演唱训练中,我们可以根据小调的特点,借鉴美声的吐词咬字方法,让学生将口型呈椭圆形,将元音发音位置放到口咽部位,这样,不仅可以使喉头稳定,还可以加大口咽腔的共鸣。这样,可以更好的调整音色,使音色圆润甜美。

三、结语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声乐作品浩如烟海,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怎样选择风格迥异的演唱曲目,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民歌作品的演唱风格,以力求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作品后,借鉴美声唱法,更好、更准确地表现作品。

参考文献

[1]施启龙.浅谈美声唱法与当代民族唱法的融合[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彭芳.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3]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12(01).

[4]杨晓青.“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四大不同[J].美与时代,2011(03).

[5]王炜,王柳丁,刘文静.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4(10).

作者简介:周涵(1982—),女,汉族,湖南省冷水江人,硕士,讲师,就职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