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2016-02-03田润宇

广西地方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年鉴供稿内容

田润宇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海口,570208)

试析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田润宇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海口,570208)

探讨年鉴工作中的四个基本问题:功能定位问题、内容选取问题、编纂水平问题、作用发挥问题,并从四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入手解析提升年鉴工作水平的路径。

地方综合年鉴;功能定位;内容选取;编纂水平;作用发挥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1]引自《地方志工作条例》。,一年一鉴,鉴鉴相连,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方综合年鉴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工作水平日益成为年鉴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中有四个基本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本文试从这四个基本问题入手解析提升年鉴工作水平的路径。

一、关于功能定位问题

对于年鉴的功能定位问题,很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由于长期埋头具体工作,思考不多,也不够深入。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年鉴工作来讲,关系重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年鉴工作的方向,找不准年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影响到年鉴编纂的内容选取与结构安排,影响到年鉴的作用发挥。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是资料性工具书,关于这种界定,大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在内容选取和观点表述上,就存在不同的立场和看法。例如,关于“官书”与“民书”的争论。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这一地情文献记载的内容如何安排,是党和政府的工作为重点,还是社情民意为重点,差别很大。如果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为重点,整个年鉴基本就是党和政府、以及若干套领导班子的工作总结汇编;如果以社情民意为重点,可能会把一个地区基层社会的状况反映出来,把民众的生活状态和舆情需求记载清楚。如果片面强调年鉴的“官书”性质,在内容选取和观点表述上就会出现领导讲话、会议文献堆积,高扬颂歌、突出成绩、掩盖缺憾的问题。

笔者认为,地方综合年鉴的功能定位应跳出“官书”“民书”之争,从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出发,立足于客观、准确记载史实、全面提供基本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二、关于内容选取问题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要全面、系统、准确记载一个地区年度社会发展变迁的状况。然而,要记载哪些方面、哪些事项、哪些主体,还是有个取舍问题,即便是记载同一对象,也有轻重、详略之别。

从一般的情况看,地方综合年鉴记载的内容都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编纂工作遵循的原则是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应该记载的基本信息要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在此基础上体现本地区的区域和年度特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内容不够全面,表述不够客观公正,表功多,讲成绩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不足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千鉴一面”,内容雷同,区域和年度特色不突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差别不明显,直辖市与省域的差异不明显,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年鉴基本没有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的新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改革开放的不同进度和特点没有充分得到呈现。

笔者认为,在内容选取上,应从转变“官本位”观念,落实“民本位”“读者本位”理念出发,考虑增加更多有实用价值、有本地特色的内容,增强对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的记述,注重提供更多实用信息,增添指南性资料,为社会经济活动和公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

三、关于编纂水平问题

不管各地年鉴的工作体制存在怎样的差异,年鉴著作的庞大体量决定了年鉴编纂要面临众手成书的问题。既然众手成书不可避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呢?

一是加强宣传和管理,提升供稿单位和个人对年鉴工作的觉悟和责任感。年鉴的供稿单位和个人范围很广,自身情况有别,对年鉴工作的认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年鉴工作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传达文件、调研督导、媒体宣传等途径对年鉴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年鉴工作的觉悟。同时,也要有刚性管理措施。对于供稿单位、个人参与年鉴工作情况,要有督导推动措施,建立年鉴供稿情况的通报制度,对于个别落后单位和个人,要进行批评教育。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编写技能,保证供稿质量。年鉴供稿者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知识背景差别较大,队伍变动也较为频繁,因此,要想保证供稿质量就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供稿者的年鉴编写技能,尤其是对于首次加入年鉴供稿者队伍的同志,要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年鉴编写的基本规范和要领。

三是加强分工合作,强化流程管理,提高编校水平。供稿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要想保证年鉴编纂质量,编校环节是关键。动辄上百万字的年鉴著作,编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强分工合作,强化流程管理尤为重要。编辑工作要根据内容范围进行任务分解,做到守土有责,在校对环节要有交叉互校,审稿要层层把关,层层负责。

保障和提高年鉴编纂水平除了要解决好“众手成书”带来的问题外,还要处理好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年鉴编纂工作既要符合一般的专业规范,遵循普遍的规律,又要大胆创新,体现个性,突出地域和时代特色,增强吸引力和实用性。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贯穿年鉴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例如内容选取、篇目结构、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涉及规范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一问题,才能编纂出专业、实用且美观大方、富有魅力的精品年鉴。

四、关于作用发挥问题

年鉴是地情文献,是资料性工具书,各地、各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源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摆在年鉴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从实际情况看,在体制上年鉴社单独设置的地方,年鉴的发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年鉴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作用发挥也就更加充分。而没有独立设置年鉴社的地方,受制于体制因素,年鉴的发行面就比较窄,主要是层次较高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都没有列入发行范围。

因此,要想解决眼下存在的年鉴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首先是从体制层面入手,设置编制和财务独立的年鉴社,或者把发行业务独立出来,财务上单独核算,这样可以解除制约年鉴作用充分发挥的体制羁绊。

制约年鉴作用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考核评价机制。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年鉴作用的发挥同样如此。年鉴发行工作实现市场化的地方,年鉴作用的发挥效果肯定比没有实现市场化的地方要好。年鉴工作纳入行政或准行政序列的地方,年鉴作用的发挥情况就不会很好。根源在于年鉴作用的发挥情况没有纳入刚性考核范围。对于年鉴工作主体来说,作为一个行政或准行政部门,打造出年鉴精品了,评比中获奖了,年终考核有东西说话了,年鉴工作就已经到头了,至于年鉴作用发挥得如何则几乎无人关心,或者说考虑得远远不到位。因此,要想使年鉴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把此项内容纳入年鉴工作主体的考核范畴,否则,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无从谈起。

除了体制机制因素外,还有众多因素影响着年鉴作用的发挥。比如思想观念因素、内容设置因素、版面设计因素、发行技术因素等。

在思想观念方面,对于年鉴工作,存在重视产品打造,轻视产品应用的倾向。当前,很多人都认识到了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事情思考的就不是很多、也不够深入细致。这种思想倾向直接导致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出来的年鉴精品力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近些年来,从全国的情况看,年鉴的内容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年鉴作品特点不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内容安排上实用性不够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很多地方把年鉴当作工作汇报、成果展示的媒介,没有真正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去按照读者的需求设置内容,这样年鉴就失去了资料性工具书的属性,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其根植于社会的生命力。

从版面设计的层面看,伴随排版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年鉴的版面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版面越来越漂亮,装帧越来越精美。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亲和力仍然比较欠缺,便捷性和吸引力还有待提高。例如,广告页过多、过于直白影响了年鉴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年鉴的品位;内容与表述方式过于刻板和官方化,削弱了年鉴的可读性。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市场上大多数的商品都已经实现了线上营销,但是,年鉴发行很多还停留在前信息化时代,仍然靠上门推销来消化库存。因此,可以说,年鉴发行的技术手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做些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深究起来,发行技术进步牵涉到年鉴存在形式的变革问题。如果年鉴内容都能够呈现在网络上,年鉴就变成了网络读物,年鉴资源开发利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今,这个趋势已经得到了部分实现,有的省市地方年鉴已经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如广东、湖北、上海等,年鉴数据库的建设也已经在进行,如中国知网、中国年鉴网、中国年鉴信息网、中国统计年鉴网的建设运营等。

以上,笔者从解析年鉴工作中的四个基本问题入手,谈了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年鉴工作水平的思考。诚然,做好年鉴工作牵涉的问题很多,绝不局限于以上分析的四个基本问题,其他问题如管理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也很重要,囿于篇幅,本人选择了最为重要、关乎宏观的四个基本问题加以剖析。

K29

B

1003-434X(2016)03-0025-03

猜你喜欢

年鉴供稿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The Old Brass Wagon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
主要内容
Jokes and Humor
Jokes and Humor
Results and R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