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学的坚守与创新——2016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学年会综述

2016-02-03邰小丽

未来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闻学媒介学科

邰小丽



中国新闻学的坚守与创新
——2016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学年会综述

邰小丽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的发展遭遇瓶颈,中国新闻学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进行学科和学术创新迫在眉睫。

为交流新闻学学术前沿成果,厘清中国新闻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共商发展路径,2016年9月24—25日,第九届中国新闻学年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会议首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高校、政府部门、学术期刊、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会;会议主题为“中国新闻学的未来发展之路”。会议除大会主题报告和院长论坛等传统形式外,还增设了两场“高峰对话”和一场媒体论坛,“高峰对话”分别是专家学者围绕议题“中外新闻学学科发展和创新路径比较”和“业界视角: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教育发展创新”进行碰撞对话,媒体论坛的主题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践的创新”。坚守与创新成为会议的关键词。

一、主体和边界:学科的基础与创新

新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互联网背景下,应练好内功,夯实学科的基础和主体,真正把新闻学科做强。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构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新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以党和国家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和要求为指导,明确发展道路与目标,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研究和教学中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具备学术和理论价值,反映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新闻传播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新闻学科创新发展的问题;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促进传媒变革创新。

浙江省委宣传部琚朝晖副部长总结和分析了浙江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经验,认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应面向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以马克思主义舆论观作为指导方向,创新新闻理论研究和教育,坚持培养复合型人才。

武汉大学强月新教授阐释了实践教学如何守正创新的问题,认为首先应正本清源,解决现实中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被混淆的问题,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实习场所提升实践能力,应称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要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又要通过建设实验教学案例库、构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仿真实验等措施创新。实践教学规范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应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得克萨斯大学Stephen D.Reese教授认为新闻学研究应立足新的新闻生态系统和全球化的影响,拓展研究领域和范围,他援引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的观点,指出新闻学研究也应具备新闻的想象,可以采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重要问题。他认为新闻学科可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新闻伦理、公共领域等,因此他并不担心边界问题,反而认为边界问题的讨论恰恰说明新闻传播学科越来越受关注。

《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副主编朱鸿军结合办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边界界定等困惑,提出新闻学科存在研究边界趋向模糊和学科主体实力羸弱的问题,认为新闻学科不应过早画圈占地自我设限,应从历史、理论、业务中加强学科主体,在主体理论和研究方法两方面补齐短板。

重庆大学董天策教授指出已有的研究还未形成纯粹意义上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互联网时代又面临新的挑战。边界不清的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学术品质,研究真问题,回归真正的学术,建构专业理论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郭可教授也认为边界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师资队伍,培养中国新闻实践需要的人才,能解决现实中不断冒出的问题。

二、创新和转型:学科的现状与应对

我国新闻学科从报学起步,拓展到广播电视学,直至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学科需要转型和创新。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互联网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他针对新闻学研究知识结构老化、中心议题不确定及研究无边界等现实问题,强调应对新闻学重新理解和重塑,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重新设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针对公共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界定新闻学研究的边界,以公共传播为研究核心,社会交往、沟通为基本范畴;从技术、思想和表达着手,重点进行新媒体研究。

复旦大学张涛甫教授提出应从知识、价值、规则三个维度考察新闻学话语的生产现状及问题,认为知识生产虽有增量,但存在少原创、弱逻辑的问题;价值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价值分化、低认同、弱共识;规则生成方面缺乏高认同度、专业化的话语规范和范式。因而他提出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话语若要升级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能回答重大命题,经得起经验和逻辑的双重检验,打造知识的“硬度”,形成价值共识和高认同度的规则,提炼出内生于中国新闻理论语境的话语语法,建构中国特色的新闻话语体系。

浙江传媒学院李文冰教授结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建构和创新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一是新闻学科框架和知识体系应从“+互联网”的模式转型和创新为“互联网+”的模式,更加科学地设置专业。二是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应既培养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又培养新媒体从业者;既培养新闻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也要为非新闻机构培养公共传播人才;既培养职业传播者,也要培养全体民众的媒介素养与传播能力。三是学术科研要拓展研究领域,从研究传统的实务、经营管理、受众,向网络新媒体、媒介融合、新闻可视化以及公众研究、舆情研究、媒介话语研究等多领域延展和创新。

三、定位和发展:新闻教育的变与不变

从媒介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因新技术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都或多或少对新闻教育产生了冲击,引起新闻教育的相应调整和“改革”,但新闻教育的核心却没变,仍然是新闻专业素养和采写编评等最基本能力的培养。

浙江传媒学院彭少健教授总结了浙江传媒学院作为行业特色学校建校三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改革经验,提出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现状,今后学校要着力打造具备新闻理想、掌握全媒型专业技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传媒人才。

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组织定位三个方面,探讨了不同学院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指出新创办新闻学院必须形成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学院学科定位可根据现有的人、财、物等组织资源,从三个维度操作:一是学科要紧扣前沿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新方向、立足媒介融合现实,面向新闻生态系统,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范式需要从面向“新闻传播”转向“公共传播”,培养公共传播人才,而非只是面向机构培养职业新闻人才。二是研究要面向重大问题,解决重大问题。当前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媒介融合及可持续发展,理性网络舆论场的建构和调适以及如何将新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和国家转型的重要决策资源。三是办学要立足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境,根据区域的市场、行政、社会和文化进行教育定位,从而办出特色。

俄亥俄大学斯克里普斯学院Robert Stewart教授从业界和学界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新闻学研究,指出学界只能总结分析新闻实践,但不能引领和指导新闻实践的发展,俄亥俄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必须选修除新闻学专业以外的多种课程,打通不同学科的界限,培养能独立思考,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学生。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也认为现在的新闻学教育多偏向技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如数据新闻、媒介融合等。但这样的课程太多,可能会影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多学科的涉猎,通识教育的学习,对社会的了解,写作的功底等等,所以不能完全迎合新媒体,要结合自己的特色,相对关注业界的发展,要有自己的坚守。他鼓励那些有新闻理想的同学去做新闻,并且认为现在恰恰是最好的时机。

四、坚守和创新:业界视角的思考与期许

新闻业界的媒介变革既给新闻学界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案例,又为探究新闻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视角。

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陈立波根据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形态的变化规律,指出中国电视发展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当前处在充满危机的时期,在视频传播的门槛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电视应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未来的准备。

复旦大学教授窦烽昌认为新媒体时代只要有好内容就不缺平台,受众只会为好内容买单,因此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要。他建议新闻学专业应该延长学制,这是因为新闻不是无学,是所学太多,要有人文社会学的底子,要有新闻专业基础,还要学技术,学媒介经营管理,只有把新闻该学的东西学好,才不怕不精不深被抢饭碗。

《南方周末》编辑吕明合认为基本功很重要,现在的媒体不是转型,只是传播的介质发生了改变,传播的方式和逻辑并没有改变,要学的东西没有变,而且必须要加强。新媒体时代,业界学界普遍焦虑,但是真正的内容生产者不会焦虑。2016年是内容创业的元年,随着新媒体平台竞争的蓝海变成红海,真正的内容生产者将胜出。

《钱江晚报》评论部主任刘雪松认为新闻教学的课堂不应与业界脱节。媒体都希望招聘到有深度、有想法、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学校应该多培养调查记者和深度报道人才,让学生从“观世界”到形成“世界观”,少一点技巧,多一些观察。

总之,互联网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改革的焦虑和期许相伴相生,但这又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时代,此次年会,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让我们相信,新闻学界始终保有思考和行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坚守新闻专业理想,创新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套路,新闻学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詹小路]

邰小丽,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新闻学媒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书,最优雅的媒介
“超学科”来啦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