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起的囧途

2016-02-02王志祯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吴起文说魏国

文/王志祯

吴起的囧途

文/王志祯

在战国时代的将领中,吴起算得上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一生几易其主,戎马倥偬、战功赫赫,但身后却毁誉参半、难有定论。其中委曲,很值得我们说道与玩味。

按《史记》的说法,吴起是卫国人,喜欢带兵打仗。曾师从曾子,为鲁国国君做事。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国国君因此对他将信将疑。而吴起求将心切,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证明自己与齐国势不两立。最终,吴起率领鲁军大破齐军,为鲁国立下汗马功劳。

但鲁国人并不买账,讨厌他的人开始给他罗织罪名,说他生性残忍。小的时候,家有千金,衣食无忧,但他却不安于现状,四处游荡,谋求做官,皆以失败告终,连“家底”也给败光了。街坊邻居嘲笑他,他盛怒之下,“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并咬着自己的胳膊与母亲诀别,誓言“不为卿相,不复入卫”。这么一个好勇斗狠的“败家子”,后来拜孔门弟子——“宗圣”曾子为师。不久,母亲去世,他却不肯回家奔丧。一生以“孝恕忠信”为信条的曾子自然不能容他,遂将他逐出师门,断绝师徒关系。吴起随后来到鲁国,学习兵法,并投靠鲁国国君。鲁国国君对他有疑心,他就杀妻求将,可见其残忍本性。更为关键的是,鲁国是小国,如果留着他,背负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各国图谋算计,鲁国还有好日子过吗?况且鲁国和卫国为兄弟之国,唇齿相依,重用吴起就会得罪卫国,得不偿失呀!

鲁国国君本来就对吴起不放心,听了谗言更加起疑,就婉转地逼他离开鲁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个贤明君主,想去投靠。文侯就问李克:“吴起这人怎么样?”李克说:“吴起贪图功名,好女色,但是带兵打仗连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将,派他带兵攻打秦国。吴起不负众望,一连攻下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前些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为人廉洁,待人公平,能得到将士的拥戴,就让他镇守西河,防备秦国和韩国的进攻。

魏文侯死后,一天,他的儿子魏武侯泛舟西河,顺流而下。船到中流,他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如此险要、壮美,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但因为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你说得对。”

吴起做西河郡守,声望很高。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咱俩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你和我比,谁做得好?”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拥护,使府库充实,你和我比,谁能力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令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你和我比,谁功劳大?”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你都不如我,可是你的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服,处在这个当口,国君应该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你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吴起这才明白自己不如田文的地方。

田文死后,公叔痤出任国相,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惮吴起。公叔痤的仆人说:“想赶走吴起,不难。”公叔痤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不贪财,但好大喜功。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魏国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问:‘那该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可以推断他的心志。’您再请吴起到家里做客,故意让公主发怒,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不尊重您,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吴起见到公主如此不尊重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由此对吴起起了疑心,就不再信任他了。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是贤能之才,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吴起就制定法令,公之于众,依法办事,令出必行,并裁撤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例俸,以充军饷。他致力于强军,揭穿往来奔走的说客的花言巧语,并将他们拒之门外。楚国由此日益强大。吴起率军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了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深感忧虑。

被吴起断俸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楚悼王一死,王室大臣趁机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人们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说他做的实事。人们常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吴起劝说魏文侯依靠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来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

综观吴起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终生致力于军事斗争,战功卓著,天下无敌。可是在政治上,却显得有些低能。与国相田文的对话,就是最好的例证。廉颇与蔺相如当年也有过将相之争,最终以廉颇“负荆请罪”求得“将相和”收场。而吴起却愚钝到要当面质问田文,与其比功劳,最终却被问得哑口无言、诺诺而退,自愧弗如,着实令人对吴将军的政治智慧和辩才不敢恭维。只因公主侮慢公叔痤就拒绝魏武侯的联姻,并由此引起魏武侯的怀疑而无法在魏国容身,其政治敏锐性之差可见一斑。每每在他杀伐果断、决胜千里之时,便会有人在他背后“捅刀子”。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威风八面的“战神”级人物,在看不见硝烟的宫闱之内,却屡战屡败,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关头只能附身王尸,以生命的代价,取得最后的“惨胜”,好不令人惋惜!谁能说得出,在人生的舞台上,他究竟是强人还是弱者?

若是从道德层面来论,似乎更加不堪。如果鲁人之言属实,吴将军的人品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败家”之名是很难摆脱的。母死不奔丧,可谓不孝。几易其主,虽出于无奈,但很难称其忠。为人刻薄,施政残暴,很难称其仁。杀妻求将,其凶残与薄情更是令人齿寒!唯一的亮点,是他不爱财,还算廉洁,对人公平,与士兵同甘共苦,亲自为士兵吮疮,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其邀买人心、让士兵替自己卖命的企图在士兵母亲的哭泣声中昭然若揭。

千百年后,人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败家子”“杀妻犯”不仁不义不孝之徒,如何还能取得三国国君的信任,立下不世战功!

依现代人的眼光,应该说,吴起算不上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无德有才,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特点。他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但身处诸侯割据、武力为王的乱世,他不失为一个善于利用规则的人。他利用的是三国国君武力争胜、开疆拓土的心理,来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获取一世功名,而三国国君何尝不是在利用吴起能征惯战、斩将夺旗的军事才能,来达到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成就自己的霸业的目的呢?

站在吴起本人的角度看,有些事情似乎是出于无奈,情有可原。“败家”是为不甘平庸、追求理想付出的代价。怒杀乡党,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式的“激情杀人”。母死不奔丧是由于“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几易其主,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修仁政是因为乱世须用重典,非革新无以除旧弊。为士兵吮疮是爱兵如子。如果上述解释都能说得通的话,那么杀妻求将是无论如何也搪塞不过去的。这也是千百年来吴起的人品为人所诟病的“铁证”。但联系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腐朽传统,想想后世一些所谓的“大人物”的类似做法——刘邦在追兵迫近时将妻儿推下车,还向项羽讨要烹煮父亲的肉羹;曹操误杀逃亡途中热心收留自己的吕伯奢一家后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连最以仁义自诩的刘备不但与传说中的“刘安杀妻”脱不了干系,还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样的混账话——凡此种种,似乎吴起也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辩驳的“理由”,尽管这些所谓的“理由”多为世人所不齿。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多重人格在其身上构建出奇妙的组合,你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他的功过得失。吴起一生可谓机关算尽,临死还不忘拉七十多家仇敌垫背。但他真是太精明了,有时会显得小家子气,甚至斤斤计较,只会算小账,不会算大账,政治上的低能与人品上的缺陷,铸就了他一生的囧途与悲惨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扼腕、深思!

猜你喜欢

吴起文说魏国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契丹小字《宋魏国妃墓志铭》和《耶律弘用墓志铭》考释
人民警察(第二部)
围魏救赵
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