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京西稻的形成与发展

2016-02-02李增高洪立芳李向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清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增高,洪立芳,李向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清代京西稻的形成与发展

李增高,洪立芳,李向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摘 要:京西稻是以地域命名的水稻品种,是指清代时期在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静明园、清漪园及其周边培育种植的水稻,其突出特点是:品质佳、食味好。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向外发展。在稻的分类上,其所使用的栽培品种,属于粳稻亚种,水稻品种。京西稻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经过130多年的经营,而形成的一个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种,是清代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京西稻的传承,目前是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农业部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地标及入选农业遗产名录,是北京地区传统名优农产品之一。

关键词:清代;京西稻;形成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遗产;保护价值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的西部与西北部,其行政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有变更。从秦汉至隋唐五代,本区的南半部主要为蓟县地,北半部先为军都县地,后为昌平县地,并为析津府宛平、昌平、玉河三县地;金为大兴府宛平、昌平二县地;元为大都路宛平、昌平二县地;明、清为顺天府宛平、昌平二县地;民国初年,仍为宛平、昌平二县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当时政府迁往南京后,南部为北京市西郊区,而北部仍归宛平、昌平二县分领;1948年底海淀地区解放,其政区也多有变动,至1952年9月1日改为海淀区。

1 清代京西稻的形成[1-5]

海淀区的水稻种植,始于三国曹魏时期(公元220—265年)。其时魏使特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镇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驻守蓟城(今北京),都督河北诸军事,负责守卫北方的边防。他看到此地冬季严寒,粮草转运十分不便,为了解决军队的用粮问题,计划在蓟城外,推行屯垦戌边,寓兵于农的政策,大兴农田水利,屯田种稻。为此,他亲自登上梁山(今北京石景山),观察地形,寻找水源,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规划,在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实施了一项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刘靖遣部下丁鸿,率军士千人,在漯水(今永定河)上建造一座名为戾陵堰的拦水坝和名为东箱渠的引水渠,平地导流,注入蓟城西北的高梁河,灌溉农田,发展水稻生产,“灌溉蓟(城)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②《三国志》卷十五《刘馥传附子靖传》。。所言“三更种稻”,是指轮作休耕之稻田,3年轮种1次,此法古已有之。《周礼·大司徒》云:“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田家百亩,一易之田家二百亩,再易之田家三百亩。”《汉书·地理志下》张晏德曰:“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恶”。

从三国曹魏时期,开始在今海淀地区种植水稻,距今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此后,虽然历代在这里从未停止过对水稻的种植,但是京西稻的形成,则是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的。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世祖福临第三子,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八岁即位,在位61年(公元1661—1722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学识渊博,又比较关心科学,对农业也很重视,他深知,“生民为本,以衣食为天”③康熙《御制耕织图序》《授时通考》卷五十三。的道理,于是,他强调“农事实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此二者为先务”④《康熙起居注》。。康熙曾说:他“自幼喜欢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⑤《庭训格言》。,并有“诚欲广布于民生或有裨益”⑥《庭训格言》。的想法。

康熙对于农田水利也很重视,他指出:“积漕利国,富旗安民,莫有过于大兴畿辅水利者也”⑦《皇朝政典类纂》卷二十八《存庵奏疏》。。他对玉泉山水系几次进行了治理,如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玉泉山河道多淤,浚之”⑧《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五《水道》。,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建玉泉新闸”⑨《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五《水道》。,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筑玉泉决口”⑩《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五《水道》。,康熙谕内务府,“玉泉山河水,所关甚钜。西山一带,碧云、香山,卧佛寺等山之水,俱归此河。从前此河由青龙桥北汇入清河,后因欲引此水入京城,将京处挑浚,河之两旁加灌防固,以固水势”(11)《光绪顺天府志》卷十五《水道》。。

康熙还经常到各地巡视,了解下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他在南巡时,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一小块稻田,进行试种,虽然有了收成,只是产量不高,康熙说,“朕巡视南方见彼处(按,指南方)稻田岁时一亩可收谷三四石,近京玉泉山稻田一亩不过一石”(12)《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三。,康熙一直关心玉泉山稻田的种植情况,并注意吸取南方的种稻经验,改进种植方法。康熙三十二年,他到福建巡视时,看“见舟中满载猪毛、鸡毛问其故”(13)《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九。,身边的人员回答说,“福建稻田以山泉灌之,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14)《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九。,康熙听此言,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到北京以后,“将玉泉山泉水所灌稻田亦照此法,果早熟丰收”(15)《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九。,康熙还对水稻的灌溉经验进行了总结,他说,“江浙稻田俱池中蓄水灌之,池水不寒,所以不用此也”(16)《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九。。通过不断总结灌溉经验,改进灌溉方法,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因而使玉泉山的水稻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奠定了京西稻发展的基础。

康熙除在玉泉山开辟稻田,种植水稻外,他还在中南海“于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声盈耳,岁收嘉禾数十钟”(17)康熙《御制耕织图序》《授时通考》卷五十二。。在这块稻田,不仅是用于水稻生产,而且还进行过一次稻种改良试验,用单株选择的方法,育成了名为御稻的水稻新品种,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前。这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关于新品种的选育经过,康熙说:“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以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40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18)康熙《几暇格物编》下之下《御稻米》。。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御稻是从玉田谷种中选择出来的一株高秆早熟的变异单株。康熙对这个发现非常重视,也非常慎重,用10年的时间,经过“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的反复试种过程,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时,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才向身边大臣说明情况,时间是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一次,康熙在丰泽园澄怀堂,召见尚书库勒纳、马齐等人时,问他们:“进来时,曾见朕所种稻田?”(19)《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众臣回答说:“曾见过,稻苗已长尺许矣,此时,如此茂盛,实未有也”(20)《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康熙告诉他们:“朕初种稻时,见有于六月时即成熟者,命取收藏作种历年播种,亦皆至六月成熟,故此时若此茂盛,若寻常成熟之稻,未有能如此茂盛者”(21)《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御稻同原品种相比,其突出特点是,早熟质佳,玉田谷种“至九月始刈获登场”,而御稻“时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即熟,提前2个多月。清·李彦章在《江南崔耕课稻编》称:“燕京自古无早稻,康熙间,丰泽园忽有六月早熟者,次年逐以为种,今御苑稻田厂,年年所产,皆早收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有早稻,始自康熙选育的御稻。御稻其粒色微红,气香而味腴,40余年来,内膳所进,皆用此米,可见稻米品质极佳,深受食用者的喜爱。

御稻自育成后,便在京西的一些名园种植,除玉泉山静明园外,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又奏准,畅春园内余地及西厂(按,指清漪园稻田厂)两处,种稻田一顷六亩,令附近之庄头,壮丁,每年轮种,给予石景山等处十有一顷三十亩四分,以为耕种稻田之资”(22)嘉庆《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土田志七·内务庄头数目》。。康熙对畅春园的稻田充满深情,他在一首题目为《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也》的诗中,云:“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视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乐岁穰”(23)《康熙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五十。。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玉泉山官种稻田十五顷九十余亩,其金河、蛮子营、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高梁桥、长河西岸、石景山、黑龙潭、南苑之北红门外稻田九十二顷九亩余,合官种稻田共一百八顷九亩有零,较往时几数倍之”(24)《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官署》。。由此可以看出,此时京西稻的种植范围不仅进一步扩大,而且种植面积也增加了数倍,并成为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永宪录》谓:康熙时,“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昌平州物产,“稻处处有之,惟玉泉山抱揄泉更佳,膳米于是需焉”(25)《授时通考》卷二十一《直省志书》。,张乃炜引《大清会典》,“上方玉粒取诸玉泉山稻田”(26)章乃炜等《清宫述闻》(初、续集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上方指朝廷,玉粒即“上好的米饭”(27)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对于宫廷的御用稻米,在玉泉山之东的青龙桥,建有“御米厂”(28)《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官署》。设有官署,有碾房,存贮米石的仑署等具备焉。同时,又设官塲2处:一在功德寺;一在六郎庄。御稻不仅在京师西北的玉泉山一带种植,而且很快发展到京师西南部的宛平、涿州、房山地区,“有种名御稻米者,微红,粒长而味腴,四月插秧,六月可熟,土人珍之”(29)《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由此可以看出,广大稻农对御稻的珍爱。

康熙是御稻的发现者和培育者,因此,对御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的出来,他在一首题目为《早御稻》的诗中,云:“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30)《康熙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言为心声,可以看出,康熙对御稻不仅爱之深,除在京西地区种植外,而且更希望在全国都能种植。

河北省北部,由于无霜期短,天气寒冷,以前种稻,至白露后数天不能成熟,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早熟品种,康熙为了把御稻推广到这里,特意在承德避暑山庄开辟稻田,进行试种,结果唯此种可以在白露前收获,解决了以前当地种稻不能成熟的问题,推进了水稻的北移,从此,承德地区也有了水稻田。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此极为重视,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指出:“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31)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二十章《人工选择》科学出版社1973年。。

御稻在长城以北的承德地区试种成功之后,康熙又想,“南方气温,其熟必早于北地,当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32)康熙《几暇格物编》下之下《御稻米》。。于是,康熙选定苏州作为在江南试种御稻的地点,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苏州织造李煦,这项任务是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开始的,首先在江苏的苏州、江宁(今南京)试种,此后,逐渐扩大到江西、安徽、浙江等省,均获得成功,促进了江南双季稻的发展,增加了稻谷产量,深受农民的欢迎。可以看出,御稻的育成,不仅有利于京西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推进了水稻的北移和江南双季稻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御稻的评价极高。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1735年),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初封贝勒,后进封雍亲王。在位十三年(公元1723—1735年),年号雍正。他在即位后,比较清醒地看到,“我国家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33)《大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五。。多年来,由于社会安定,人口日繁,而耕地有限,粮食不足就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雍正认为,“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34)《大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五。。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京畿地区大水,十二月,雍正谕:“直隶地方,向来旱涝无备,皆因水患未除,水利未兴所致”(35)《畿辅通志》卷二《帝制纪·诏谕二》。。于是,京畿地区开展了一场水利营田。雍正对京畿地区的水利营田极为重视,他下决心兴利除弊,在京畿地区大兴农田水利,发展水稻生产,并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苏轼。怡亲王允祥,是康熙第十三子,早在康熙朝治理永定河时,就随同其父巡视汛区,凡有勘察河工之事,他总相随在康熙身边,因而具有较丰富的治水经验。

怡亲王允祥,在接受任务之后,于雍正四年,设立水利营田府,五年,又下设京东、京西、京南和天津4个水利营田局,“局有长,有副,而愿耕水田者,皆给以农本,责守土者以时达水利营田府”(36)《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京师近郊的一些县,也分别属于四局之中。这次京畿地区大规模的水利营田,近京的一些县在兴修农田水利和水稻的种植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如宛平县治西南、卢沟桥西北、修家庄、三家店等处,引永定河水泄之村南沙沟,不粪而沃。“石景山有庄头修姓,能自引浑河灌田,比常农亩收数倍,旱涝不致为灾”(37)《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昌平县农民,开渠引流,利用县城东南西小口的黑泉,“莳粳稻蓤藕之属”(38)《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百泉庄、马池口、凉水河村,大、小汤山,芹城,暴榆泉,黑泉,太舟务,渤海所“俱有稻田”(39)《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京畿地区的水利营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水利营田府属州县稻田,“凡十三万三千亩有奇,中熟之岁,亩出谷五石,为米二石五斗,凡三十万二千五百石,举而不废,年增一年,万世根本之利在足矣”(40)《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

雍正年间,在大兴京畿地区农田水利,种植水稻的高潮中,京西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又奏准:“功德寺水田七顷四十四亩,瓮山(今万寿山)水田八顷十一亩,所得稻已敷一年之用,留此二处官种外,其六郎庄等处,应租与附近居民。计六郎庄水田五顷四十八亩,旱地三顷七十五亩;北坞水田九顷三十一亩,旱地一顷八十四亩;蛮子营水田十顷,旱地一顷二十五亩;黑龙潭水田五顷三十一亩,旱地五十四亩;石景山水田四顷八十二亩;功德寺头圈(按,指顺治初年头次圈地而言),水田一顷三十五亩,旱地一顷八十七亩;瓮山旱地一顷一亩,……分别征租有差”(41)嘉庆《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土田志七·内务庄头数目》。。这些由内务府掌管的官营稻田,是生产专供宫廷御用的贡米,此时,不仅能充分满足供应,而且还尚有存积,于是,只保留功德寺和瓮山二处水田共十五顷五十五亩官种外,其余之六郎庄等处的水旱田,均租与附近居民耕种。所种植的作物种类,仍以水稻为主。玉泉山静明园,是京西稻的发源地,雍正时,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还设“总理玉泉山稻田大臣一员”(42)清·鄂而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一《职官志八》。,“兼管玉泉山稻田官二员”(43)清·鄂而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一《职官志八》。,对玉泉山的稻田进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对玉泉山稻田的重视程度。雍正年间,京西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总面积为5 272亩(351.5 hm2),分布于玉泉山、功德寺、瓮山、六郎庄、北坞、蛮子营、黑龙潭等。

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第四子,从小在祖父康熙的身边长大,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喜爱。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卒,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清高宗,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公元1736—1795年),他是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勤于政事,在发展社会生产方面,主要是继承了康熙、雍正以来经济和政治制度,使其国力达到最高峰。

清代前期,随着京师西北郊海淀一带,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清漪园、长春园、万寿园等大批园林的兴建,京西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以及通漕,城市用水等多方需水,使西湖水量日减,已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乾隆指出:“河渠国家之大事也”(44)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日下旧闻考志》卷八十四《清漪园》。,为满足“浮漕,利涉,灌田”(45)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日下旧闻考志》卷八十四《清漪园》。的需要,对京师西北郊一带的水利进行了治理,重点是疏浚西湖。治理前西湖的现状是,“芟苇茭之杂丛,浚泥沙之隘塞”(46)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日下旧闻考志》卷八十四《清漪园》。,西湖是京师西北郊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其前身是瓮山泊,原是由地下水溢出带汇积而成的淀泊。在扩展以前,排云殿前面以东是陆地,以西是原有的湖泊,其东岸大致起于今新建宫门西,向西南穿过十七孔桥,从东数第七个桥洞与现在的南湖岛相连,又自南湖岛北码头向西北弯曲,达于石舫左近,湖面呈半月形。

西湖的扩建工程,始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冬,至十五年初完成。乾隆在一首诗中以记其事:“西海受水地,岁久颇泥淤,疏浚命将作,内帑出余储,乘冬农务暇,受值利贫夫,蒇(音产chǎn)事未两月,居然肖具区……师古老前闻,赐命昆明湖”(47)乾隆《乾隆十五年御制西海名之曰昆明湖而纪以诗》《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清漪园》。。新湖的形成,是将原来的堤防移至今知春亭以东,将原堤东的稻田,黑龙潭及零星水面,与西湖连成一片,留下龙王庙孤岛,建十七孔桥相连。又仿照西湖的苏堤,在其西湖水面重新修筑了一条大道,取名西堤,西堤将湖分成2个水域,堤西称西湖,堤东称昆明湖,堤上建有6座桥梁,由北至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音宾bin)风桥(原名桑贮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其中玉带桥最富盛名,今保存完好,以保持东西湖水的沟通。原西湖东堤在圆静寺(排云殿北)至龙王庙,这次扩建时将此堤废弃,在今知春亭以东另筑新堤,故有“西堤此日是东堤”(48)《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七《西堤》。之说,往日的西堤,现在怎么变成了东堤,此话有一个典故,明穆宗李后的父亲李伟,万历时(公元1573—1620年)封武清侯,于北海淀巴沟低地的下游,引丹穗沜(音畔pàn)之水,辟治园林,“方十里”(49)明·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五《西城外·海淀》。,额曰:清华园。明末清初,因战火废,康熙时,又在此园的基础上扩建了另一座著名园林,即畅春园。西堤在畅春园西墙外,向以卫园而设,昆明湖乃在堤外,其西更置一堤,则此堤为东矣。

扩建后的昆明湖,扩大了湖面,“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50)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清漪园》。。通过对昆明湖的疏浚,既扩大了湖面,又加深了湖底,湖面积据民国初年数字为130 hm2,以平均2m深计算,可蓄水260万m3,成为一个碧波荡漾的、名副其实的大水库,除满足各大名园用水和灌溉稻田外,湖水由东南角绣绮桥下流入长河,是京城内河湖系统主要给水来源。昆明湖东岸之外,由于地形陡然下降,因此东堤岸非常峻固,除用三合土修筑之外,复加石工,以防堤岸被冲毁,并且为闸、为坝、为涵洞,以控制蓄泄,其间有二龙闸等泄水外出,为堤外稻田灌溉之用。昆明湖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西湖去玉泉山仅里许,即玉泉山龙泉所潴,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51)《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清漪园》。。为进一步扩大玉泉山的水源,乾隆派人调查西山泉源,乾隆指出:“水之伏脉者其流必长,亦如人之有藴藉者,其德业必广。如京师之玉泉汇而为西湖,引而为通惠,由是达直沽而放渤海,人但知其源出玉泉山,如志所云巨穴沸随地皆泉而已,而不知其汇西山之伏流,蓄极湓涌,至是始见,故其源不竭而流愈长……西山碧云、香山诸寺皆有名泉,其源其状,以数十计。然唯曲注于招堤,精蓝之内,一出山则伏流不见矣”(52)乾隆《御制文初稿》卷四《麦庄桥》。。

西山一带泉源甚多,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有名称者多达30余处,其时,还未汇入玉泉山的水系尚有2源:“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一出于碧云寺内石泉”(53)《日下旧闻考》卷一O一《郊垌·西十一》。。于是,对此2泉源之水,进行了开发引导,使之汇入玉泉山水系,“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槽于平地,复以石亘,地势下则于垣上置槽,兹二流逶迤曲起四王府之广润庙内,汇入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诸寺夹垣之上,然后入静明园”(54)《日下旧闻考》卷一O一《郊垌·西十一》 。,与玉泉合流。石槽相接,东西长约5km,石槽是由整块石料凿成的,在今北京市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西侧,还有一段长约数百米保存完好的石槽遗迹,据作者对石槽的实地考察,石槽分别是用长0.6~3.4m,宽0.51~0.61m,厚0.29~0.38m的整块石料,凿成U形石槽,石槽内径0.25~0.26m,深度为0.18m,这些石槽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广润庙以下,因地形逐渐降低,又把石槽修筑在一带长墙上,其下留置门道,以便南北过往行人。这项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渡槽的作用,使两泉之水汇于昆明湖。

石槽沿山麓而行,为防止山洪冲决,又开凿了排洪水道,在靠近石渠的一侧,用大块石条砌成坚固的河墙,加以防护。在卧佛寺与碧云寺之间,疏洩水山水分为2支:一支为东北洩水河,经广润庙东北行,汇肖家河诸水,经圆明园注入清河;另一支为东南洩水河,其水流经小屯村,西石桥,平坡庄,东石桥折而南流,经双槐树之东,又东南至八里庄,西汇于钓鱼台前湖内,南下东转,注入西护城河。

扩建后的昆明湖,形成湖面东移,水位有所降低,为灌溉湖西岸较高稻田,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之前,又开高水湖,其水源有二:一是自玉泉山静明园水城关南流入湖;一是从玉泉山第一泉南闸出流,入湖水量约占玉泉山各泉总出水量的二分之一。高水湖之主流自三孔闸(高水闸)流出为金河,湖北端有一孔闸与新闸河(北长河)相通,当水量有余时,亦可由此入昆明湖。另外,高水湖东岸有4个涵洞,可灌湖东侧之稻田。稻田余水入昆明湖西岸进水涵洞。金河东岸也有出水口,灌溉稻田后,余水亦入昆明湖。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乾隆又命疏浚万泉庄水系,他说:“万泉久湮塞,甲申岁时命疏浚”(55)《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由万全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目的是“为开稻町资输注”(56)《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泉宗庙》。。以扩大京西稻的种植面积。万泉庄水系,导源于万泉庄西南,巴沟低地的上游。海淀一带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正北及西北一带地势低下,“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滮滮四出……北曰北海淀,南曰南海淀,或曰八沟水也,八沟自青龙桥东南入海淀,淀南五里丹陵沜(音畔pàn)……沜而西,广可舟矣”(57)明·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五《西城外·海淀》。。巴沟在海淀西南约2km,由此向北地形逐部下降,形成八沟低地,在八沟低地逐渐形成,而尚未有大量进行人工治理之前,其低部排水极不通畅,常年积成湖泊,而附近的地方也大多沦为沼泽。八沟低地水源丰沛,溪流纵横,泉源众多,平地涌出,其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曾经命名的“凡二十有八”(58)《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十《万泉庄记》。,并有长河东堤泻出之水,助长流势。对万泉庄水系的治理,主要是修筑沟渠,疏导水流,将其导引过海淀,使其北流东转,经万春园之南,再北折汇入清河,从而使原来无法耕种的湖泊沼泽之地,经过治理,也都开辟为稻田。

随着玉泉山水系和万泉庄水系的治理,乾隆认为,“昆明湖地方试种水稻,水泉最为便利”(59)嘉庆《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土田志七·内府庄园数目》。,乾隆时,京西稻的种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京西稻的种植情况,通过乾隆的一些诗作可以看得出来。乾隆的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现存《乾隆御制诗》集,多达43 600余首,就其内容而言,无所不包,其中以京西稻的风光为题材的即景诗,据作者初步统计,就有百首之多,通过这些诗作,对研究当时京西稻的种植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生动的资料。

玉泉山静明园,作为京西稻的发源地,至乾隆时,水稻的种植面积又有所发展,“园内自垂虹桥以西沿河皆水田”(60)《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五《静明园》。,南宫门东南为养水湖,“俱蓄水以溉稻田”(61),此时,国内官种稻田,有十五顷九十余亩之多。乾隆对玉泉山的稻田也非常关注,闲暇时间,对观看这里的稻田景色充满了情趣,“乘闲更上西岩阁,乐在桑郊稻垅边”(62)《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卷五。,他在一首题目为《溪田课耕》诗中小序,云:“每过辄与田翁课晴量雨,农家景色,历历在目”(63《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二。),诗云:“引泉辟溪町,不籍水车呜,略具江南意,每观春月耕。嘉生辨秔稻,农节较阴晴,四海吾方寸,悠哉望岁情”(64)《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卷四十二。。从这首诗作中可以看出,乾隆对玉泉山静明园内的稻田风光很是欣赏,不仅观看稻田的耕种以及水稻的生长情况,而且还满有兴趣的与稻农共同探讨有关天气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对农事的关心。

玉泉山静明园的周边地带,也都是稻田。玉泉山东去昆明湖一里许,“玉泉汇为玉河,河旁皆稻田”(65)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八。,乾隆在一首题目为《青龙桥晓行》诗,云:“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66)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八。,生动的描绘出这里的水乡风光。可以看出,从静明园至清漪园之间的青龙桥、功德寺、北坞一带,也都是稻田。一次,张文贞等群臣,随乾隆御玉泉山静明园,从园西门进入,看到,“沿途稻田村舍,鸟鱼翔泳,宛然江南风光,而郊原丰缛气象,又为过之”(67)《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初集》卷五。。由此可以说明,静明园西墙外的红门、普安店一带也都是稻田。明代时,这里就有水稻的种植,《长安客话·香山寺》谓:于香山寺来青轩,“凭栏东望,不但芙蓉十里,秔稻千顷,尽在目中”。

乾隆初年,在扩建西湖之前,其东岸,即圆静寺(排云殿址)以南,原是一片陆地,明代时在这里便有水稻的种植,“度山前小桥而南,人家傍山,临西湖,水田棋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而衣食朴丰,因利湖也,使畿辅他水次,可田也,皆田之,其他陆壤,可陂塘也,田而水之,其地洼下,可堤苑也,水而田之,一一如东南”(68)明·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瓮山》。。得水田之利,这些由南人耕种的稻田,宛然颇具江南风光,王直对此风光大为赞赏:“玉泉东汇浸平沙,八月芙蕖尚有花……堤下连云秔稻熟,江南风物未宜誇”(69)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郊坰杂记·西湖·玉泉山》。。雍正时,还在此地种植京西稻八顷十一亩(8.7 hm2),连同功德寺稻田七顷四十四亩(9.9 hm2),所收稻米,以供宫廷御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冬,在扩建昆明湖时,才将堤东的稻田、黑龙潭及零星水面与原西湖连成一片湖区。

扩建后的昆明湖,东堤之上建二龙闸及灌溉涵洞四处,随时启闭,“以资灌溉稻田之用,每春夏之交,湖水率减数寸,盖因稻田日多”(70)《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由万全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随着京西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用水也相应增多,尤其是在春夏之交的插秧时期尤为明显,“湖波漫惜减三寸,正为乘时灌稻田”(7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由万全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当乾隆看到扩建后的昆明湖,由于增加了蓄水量,有利于京西稻的种植,感到由衷的欣喜,他说:“新辟水田千顷绿,喜看惠泽利三农”(72)《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八《昆明湖上作》。。

扩建后的昆明湖东堤之外,至畅春园西墙,期间还有一段距离,原是一片无人耕种的废弃之地,这时也都开辟为稻田,“堤与墙间昔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73)《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西堤》。,在一些著名的园林,也都有京西稻的种植,如畅春园,无逸斋北角门外,近西垣一带,“北侧稻田数顷”(74)《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六《畅春园》。,比康熙时在此园的种植面积又扩大了几倍。在畅春园之东,是米太朴勺之意,其故址在今北京大学燕南园以西,园仅百亩,一望尽水,其中“二十亩沈沈种稻”(75)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五。,园内风烟里,“最后一堂,北窗一拓,则稻田千顷”(76)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五。。由此可以看出,在勺园之北也都是稻田。时人宋起风指出:“京师园囿之胜,无如李戚畹之海淀(按,指明李伟之清华园,清时之畅春园),米太朴园石之勺园,二者为最,盖北地土脉深厚,悭于水泉独两园居平侧门外,擅有西山玉泉裂帛湖诸水,注洋一方,而陂地渠沼,远近映带……稻畦千陇,藕花弥目”(77)清·宋起风《稗说》卷四。,在此两园,踞水为畦,种水稻,养荷花,四时风光,不异江南。圆明园之水,发源于玉泉山,由西马厂入进水闸,既补足湖水,又用于灌溉稻田,在园内濂溪水处以北对河外,“稻睦者为多稼如云”(78)《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圆明园三》。,“黍高稻下入畴谘”(79)《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圆明园三》。,在此处地势高的地方,用来种植谷子,地势低的地方用来种植水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田园风光景象,在圆明园之东,还有一园,曰长春园,园内诸河之水,皆由圆明园东垣之一空闸五空闸流出,又东出七孔闸,“灌溉稻田”(80)《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圆明园三》。,在园外,“大石桥之北,有新开水田,畦鳞弥望”(81)《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九《郊坰》。,大石桥位于现时北京体育大学以南,当时此地也开辟为稻田,灌溉水源,皆来自于玉泉山。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对万泉庄水系又进行了治理,通过疏浚河道修治沟渠,导引巴沟低地积水北流,使这一带原本无法耕种的湖泊沼泽之地,成为可用于种植水稻的湿地,“即其地开水田,今春(按,即乾隆三十年)复加垦闢稻田畦鳞次,属以长堤迤逦至圣化寺,宛然江南风光”(82)《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由万全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圣化寺位于万泉堤南巴沟,“北门内,西为河渠,东为稻田,前临大河”(83)《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八《西花园圣化寺》。。万泉河沿岸的海淀一带也都开辟为稻田,乾隆说,“昔之海甸(淀)无水田,今之水田日闢矣”(84)《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八《西花园圣化寺》。。同时,乾隆又感到,“引泉曲注已成池,斋旁仍有余闲地,可作稻田命垦治”(85)乾隆《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日下旧闻考志》卷八十四《清漪园》。。这里所言“斋旁”,是指圣化寺附近的地方,还有闲弃地,又命开垦为稻田,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在万泉庄建泉宗庙,周长三百九十四丈(1 313m),庙内东西为池沼,庙南为池,庙外开辟为稻田,乾隆说:“泉宗祠建万泉庄,稻町新开百顷强”(86)《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一。,由于“水田辟百顷”(87)《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泉宗庙》。,使万泉庄也成为京西稻的主要产地。

乾隆在位期间,曾6次南巡,其中有一次,还将南方的稻种紫金箍,江南农民13家带回北京,安置在蛮子营(玉泉山东南一小村)居住,并有这13家农民耕种位于六郎庄,巴沟一带的部分稻田,初为十三圈(每圈105亩,为7 hm2),生产出来的稻米,专供宫廷御用,称为贡米,成为御用稻米的供应基地。

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京西稻的种植已很普遍,仅内务府的官种稻田,即,“玉泉山官种稻田十五顷九十余亩;金河、蛮子营、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高梁桥、长河西岸、石景山、黑龙潭、南苑之北红门外,召民佃种稻田九十二顷九亩余,二项合计一百八顷九亩有零,较往时几数倍之”(88)《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官署》。。“西堤湖东,稻畦千顷”(89)《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清漪园》。,就是指六郎庄、海淀、巴沟、万泉庄一带的稻田,使这里变成为“万泉十里水云乡……清风满颂稻风香”(90)《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八《西花园圣化寺》。的“水乡稻熟时,始得有肥蟹”(9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一。的北国江南。在长河西岸也有水稻的种植,“西岸溪田一水通,维舟不断稻花风”(92)《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八《西花园圣化寺》。,广源闸西,郑公庄在万寿寺左,度桥而南有亭,“亭外俱稻田”(93)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五。,高梁桥,桥过为湖,界以长堤,湖北亦有稻田。至乾隆后期,京西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二万亩。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3代130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的发展过程。

2 清代京西稻的发展[6-9]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在京西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京西稻种植技术非常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康熙《御制耕织图》,其耕图就是关于京西稻的种植方法,从种到收分为23项技术措施:(一)浸种、(二)耕、(三)耙耨、(四)耖、(五)碌碡、(六)布秧、(七)初秧、(八)淤荫、(九)拔秧、(十)插秧、(十一)一耘、(十二)二耘、(十三)三耘、(十四)灌溉、(十五)收割、(十六)登场、(十七)特穗、(十八)舂碓、(十九)筛、(二十)簸扬、(二十一)砻、(二十二)入仓、(二十三)祭神。对每项措施,命画师绘图一幅,康熙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终事,共23首。其后,雍正和乾隆父子,也敬和圣祖康熙耕图诗,各23首。如《插秧》,康熙诗云:千畦水泽正沵沵(mi音迷),兢插新秧恐后时。亚族同心协力作,月明归去不嫌迟。雍正诗云: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倏(shu音书)分行整整,伫看影芊芊。力合闻歌发,载齐听鼓前。一朝千倾遍,长日正如年。乾隆诗云:莆田万井水沵沵,把得新秧欲插时,槐夏麦秋天气好,及时树艺莫教迟。又如《收刈》,康熙诗云:满目黄云晓露晞(xi音夕),腰镰获稻喜晴晖。儿童处处收遣穗,村舍家家荷担归。雍正诗云:西成已在望,早作更呼欢。刈穗香生把,盈筐露未干。啄遗鸦欲下,拾滞稚争欢。主伯欣相庆,丰年俯仰宽。乾隆诗云:桐树潇洒露珠晞,满野黄云映落晖。是处腰镰收获遍,担头挑得万钱归。乾隆除敬和圣祖康熙耕图诗原韵23首外,另有京西稻耕图诗21首,详见《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五册,512~514页。

对于京西御稻田的种植,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北京西郊成府村志》记载颇详,“奉旨开辟稻田三百六十顷。分为里外圈,该项农人皆由江浙两者,奉旨调派优秀之农人来京应职。其制服奉命勅穿黄布马褂,其北地农人助手则不准穿,表示优异。因皇帝不时观乐,田内南人北人自分,六郎庄以北为里圈,村南为外圈,招佃户承种。每年十月一日给国家纳租。分为粮地,米地两种,其米地每年交红香稻米,为上用必需品,每佃户只准种三亩,白米无限制,田号御田,帝王本身之地也,粮地每年纳租交铜制钱每亩若干吊,此类为皇后胭脂之费,奉旨设稻田厂,御米仓,青龙桥南路路北,管理一切稻田事物”。

我国江南农民向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对水稻的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奉旨招募江苏、浙江两省的优秀农民,来北京应差,耕种京西稻田,这对于提高京西稻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西稻的突出特点是,稻米品质极佳,具有籽粒饱满圆润,有光泽,晶莹透明,蛋白质含量高,富于油性,蒸出米饭,光滑洁白,软硬适度,稍带黏性,吃起来细腻,清香适口,可谓“关心直惬望,可口欲留脂”(94)《日下尊闻录》卷五。,使人食欲大开,用来煮粥,则汤汁黏滑,香气四溢,盛在碗里,顷刻间就会结成一层青绿色透明的薄皮,恰似琼浆玉液。当年,在京西稻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深受食用者的喜爱。乾隆本人对食用京西稻米也情有独钟,他说自己,“无一日不食,无一食非稻”(95)《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二《稻香亭》。。

京西稻的形成,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稻田的灌溉用水,以及使用优质水稻品种,有着密切的关系。

(1)优越的自然环境:玉泉山静明园及清漪园(按,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改曰颐和园),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西山脚下,东经116°25',北纬39°48',海拔61.6m,为大陆性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8 ℃,大于等于0 ℃活动年积温4 400 ℃,日照2 766.6 h,无霜期180~200天,年均降水量695.4mm,大都集中在七、八月。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宛平知县沈榜曾指出:“西湖在县西三十里,玉泉山在西湖旁,山水佳丽,碧云、香山二寺,都下称福地”(96)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 上字。。这里地势平坦,土质松软,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厥土上上”(97)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十五。,日照充足,特别是4-9月,水稻的生长成熟时期,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少于南方,而且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积累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

(2)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这里地势低洼,湖沼遍布,泉涌四出,水利资源极其丰沛,尤其是玉泉山的泉水,泉出石罅间,潴而为池,广三丈许,名玉泉池,水色清而碧。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乾隆说他历品名泉,京师玉泉,实为天下第一。为论证这个观点,判定天下名泉的名次,他特制了一个银斗,巡行天下时,随身携带,到得一处,便命内侍精量当地名泉,还《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文曰:“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名为天下第一泉”(98)《日下旧闻考》卷八 乾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玉泉山的泉水,由于含矿物质少,水质纯净,清澈甘冽,且有甜味,东流汇入昆明湖,用来灌溉稻田,“今京师人曰御田米者,溉自玉泉”(99)《光绪顺天府志》卷四十八《河渠志十三·水利》。。早在北魏时(公元386—533年),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就已经认识到水清则稻美的道理。

(3)使用优质水稻品种:优质品种对京西稻的形成,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康熙育成的御稻,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稻米品质极佳,“气香而味腴,四十余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100)康熙《几暇格物编》下之下《御稻米》。。乾隆在一首题目是《获稻》诗中,云:“七月已获稻……可口欲流香”(10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御制诗三集》卷八《获稻》。,

这首诗所赞颂的就是御稻。在这两句诗中,前半句是指御稻的收获时间,后半句是指御稻的稻米品质。直到清末,钦孝后(慈禧)吃饭时,“米饭以玉田稻米为之”(102)章乃炜等《清宫述闻》(初续集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这里所言玉田稻,也同样是指御稻。

御稻的主要农艺性状是早熟品种类型,叶色浓绿,单株有效分蘖14个,分蘖方向:直,穗长约23.4 cm,分枝数10.6个,一穗粒数121粒,柱头紫色,无芒,码紧,脱粒难,糙米千粒重24.6 g,糙米色泽:赤色,糙米率79.3%,腹白及心白8.9%,早熟,质佳,适应性广是其突出特点,抗病性强,是2个京西稻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而另外的一个,就是乾隆南巡时,从江南带回的紫金箍,其主要农艺性状是,株高150 cm,叶鞘紫色,单株有效穗11个,穗长21.4 cm,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52个,结实率91.4%,糙米千粒重23 g,糙米率77.6%,精米率70%,稻米品质优良,据测定,粗蛋白质11.38%,赖氨酸0.411%,直链淀粉22.7%,枝链淀粉60.6%,糊化温度6级,胶稠度50mm,病虫害抵抗性强,主要问题是,植株较高,抗倒性较弱。这个品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生产上还在使用。

在旧社会的漫长岁月里,京西稻乡的广大稻农,不仅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且还受到达官贵人,高利贷者,粮店奸商及土地所有者的掠夺和盘剥,给稻乡农民带来了苦难,当年流传着一首民谣:京西稻谷香,种地不养娘,要想吃饱饭,去当讨饭郎,就是这种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束缚了京西稻的发展,使有利的自然条件,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解放前夕,亩产也只有一百多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京西稻的发展,因而使京西稻获得了新生。经过土地改革,广大稻农分得了土地,成为京西稻的主人,提高了种田的积极性。但是,原有的稻田,一家一户被分割成无数的地块,而灌溉沟渠也显得错综零乱,也不利于京西稻的发展。此后,通过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把京西稻乡的农民组织起来,同时,对老稻区进行了统一规划,经过综合治理,对原来十分零乱的小块稻田,进行了平整,使之成方连片,对旧有的灌溉渠系,通过截湾取直,挖深拓宽,使地上水和地下水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基本上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排列有致、似如棋盘的高产稳产稻田,把京西稻的生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和政府为了能让首都广大市民都能吃上京西稻米,在京密运河建成通水之后,从原来的海淀,四季青一带老稻区,很快发展到东北旺,永丰,温泉,北安河,苏家坨,上庄等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西稻的面积达到6 667 hm2,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一般亩产400~500 kg,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产量水平更高一些。

随着京西稻的发展,栽培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认真总结过去种植京西稻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还注意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京西稻的栽培水平,尤其是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原来使用的御稻和紫金箍已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先后进行了4次品种更新:①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推广了银坊。这个品种具有株型较好,分蘖力中上,穗稍长,耐肥力、抗稻瘟病中等,耐低温能力强,产量较高,品质好。所以,很快取代了原有的品种,使产量有了成倍的提高,由于银坊的生育期较长,适宜早播早插,在插秧较晚,或初霜早来的情况下,易遭受早霜的危害。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水源三百粒,这个品种具株型较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由于生育期比银坊早,熟期安全,品质好,产量也高,很受稻农的喜爱,因此,很快在京西稻区推广。③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水源三百粒穗颈稻瘟病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引入白金、京越1号等品种,发展了部分麦茬稻。白金表现抗穗颈稻瘟病强,而且,株型紧凑,叶色青绿,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品质好,比水原三百粒显著增产,后因菌核病的危害而减少。④从20世纪70年后期重点推广越富,这个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叶色淡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稻谷椭圆形,浅黄色,谷粒无芒,米粒透明,含蛋白质7.8%,赖氨酸0.34%,粗脂肪2.62%,品质佳,食味好是其突出特点,是北京市的特供米,深受稻农和粮食部门的重视。至今仍是京西稻的主栽品种之一,以上水稻品种,在不同的时期,对京西稻的生产,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京西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京西稻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普遍的提高,村村新房林立,户户丰衣足食,广大稻农热情赞颂:海淀是个好地方,水清地肥稻苗壮,人人都说江南好,哪有京西稻米香。这发自稻农心中的肺腑之言,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结束语

京西稻是清廷稻作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2009年列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弘扬京西稻文化,2011年,“京西稻杯”海内外诗赋词曲联大奖赛委员会,进行了一次以咏赞“京西稻”为内容的征文活动,得到广泛的响应,共收到国内及海外各类来稿6 900余件,以各类获奖作品为主,兼收其他应征稿件,以《御稻飘香》为书名,由中国诗联书画出版社出版。2013年,又编辑《情系京西稻》一书,共收110多篇文稿,其内容既有对京西稻亲身经历的回忆,也有对京西稻形成与发展的论述,以及对京西稻的赞颂,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央电视台9频道,目前正在摄制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京西稻》。通过这2本书以及将要出现的电视画面,是对京西稻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影响的最好说明。

参考文献

[1]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鄂尔泰.《嘉庆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康熙.几睱格物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鄂尔泰.授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英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7]黄彭年.畿辅通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8]周家楣.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9]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ingxi Ri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LI Zenggao,HONG Lifang,LI Xianglo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Jingxi rice is a district name,which had been planted in the Jingming park,Qingyi Park of north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Yuquanmountain and its surroundings since the Qing Dynasty.The distinguished features are high quality and perfect taste.It has been spread to planted to other regions,expanding steadi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ultivated varieties are catalogued as japonica rice subspecies.Jingxi rice has gone through the period of Kangxi,Yongzheng,Qianlong three emperors.It had been developed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formore than 130 years.It became a prestigious famous brand honor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t's a concrete exhibite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Qing Dynasty,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trong culture.To inherit the legacy of Jingxi rice,it had been chosen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aidian District,Beijing,and obtained logged in the catalogue of China geographical typical agriculture product landmark and agriculture heritage by th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it is one of the famou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Beijing.

Key words:Qing Dynasty;Jingxi Rice;origin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griculture feritage;protecting value

中图分类号:K826.3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李增高(1938-),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育种、华北地区历史上的农田水利与稻作、北京地区农业发展史。

猜你喜欢

清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