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两个世纪华社演化发展的历史图像
——评《新加坡华人通史》

2016-02-02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史华人新加坡

曾 玲

(厦门大学 历史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书评书介

近两个世纪华社演化发展的历史图像

——评《新加坡华人通史》

曾玲

(厦门大学 历史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迄今为止,有关新加坡华人社会历史的研究,已有数部中英文学术专著。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宋旺相于1923年以英文出版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和崔贵强于1994年以中文出版的《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前者采用编年体、以十年为一单元,流水账似地记录1819年至1919年的新加坡华人历史。由于宋旺相是土生华人,载入该部史书的内容多与英殖民政府和土生华人社群有关。后者则以传统史书的编撰方式,将1965年之前的新加坡分成二战前与二战后至建国初两个历史阶段来书写新华历史,涉及的内容包括华人移民、人口、社团组织、华人经济、华文教育、独立前后华人的国家认同与国家意识等。由此可见,迄今为止,新加坡还未有一部记录从开埠至今且内容较为完整的华人通史面世。

2015年11月,当代新加坡华社总机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下简称宗乡总会)为了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与该总会成立30周年,出版了一部由总会学术主任柯木林任主编、王赓武做序的《新加坡华人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新加坡华社自己编撰的第一部华人通史。该部以八开本近900页的篇幅研究与记载新加坡华社从1819年至2015年发展演化历史的巨作一经问世,即引起包括华人在内的新加坡社会的广泛关注。

纵观全书,在时间跨度上的贯穿古今与研究撰写队伍之庞大,是该部《通史》编撰方式的一大特点。宗乡总会出版的这部《通史》,首次超越现有华人通史的时间跨度,贯穿古今地勾勒出公元14世纪以来尤其是1819年开埠至2015年新加坡华人社会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修史工作,《通史》编撰委员邀请30多位研究新加坡华人社会历史的学者参与。这些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澳洲等地的撰稿者中,有大学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的教授,亦有古建筑学家、翻译工作者、报人等。庞大的研究与撰写队伍,不仅改变了既有的由学者单独进行的修史方式,亦为该部《通史》编撰提供了学术保证。

以多元的时空观与动态的历史观,全方位地记载与研究近两个世纪新加坡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历史演化,是这部《通史》在内容上最为突出与重要之特色。

《通史》共分18章,除第一章“海疆殊域”描绘14世纪古新加坡的图景与最后一章阐述20世纪初以来的新加坡华人研究学术史外,《通史》以16章节的篇幅,较为完整地勾勒出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轨迹。“移民与早期贸易”“新华社会”“清廷与华社”“迁民社会与峇峇社会”,考察中国近现代闽粤移民南来与殖民地时代的华人移民社会;“四海同心义薄云天”“昭南岛沧桑”,记录二战期间华侨支持中国抗战的辉煌与三年昭南岛华侨经历的苦难岁月;“政治运动”,研究二战后新加坡华人参与的反帝反殖、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与华人社会的开始转型;“建国之路”“聚缘岛国”,则论述开国总理李光耀所领导的新加坡艰难而卓越的建国之路与本土化时代的华人社会。

《通史》采用设章分类阐述的编撰体例。此种以问题为“经”的书写方式,有助于将同一性质的内容集中,方便读者阅读。例如,在“清廷与华社”这一章,其下所设的四节分别从“清廷官员访新”“清廷在新设领”“清廷卖官鬻爵”“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等方面,集中阐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移民社会与中国的关系。此外,《通史》有些 “章”在下设的 “节”中,则采以年代为“纬”,从时空的演化对涉及的内容做纵向的梳理与阐述。例如,在第十章“文化与艺术”下设的“南洋画风”“唱尽人间喜与忧”“影视百年”三节中,就从纵向的时空脉络,阐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华人社会在绘画、戏曲、话剧、华语电影、华语电视剧等领域的成就。

正是采用多元灵活的“经纬交错”的编撰体例,在动态的时空视野下,《通史》记录了新加坡近两个世纪以来华社的发展与对新加坡社会诸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些内容中,不仅涉及现有通史中较多关注的移民、社会、政治、华文教育等问题,《通史》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记录新加坡的华文报业、华文出版业、新华古典文坛、新华文学、华族美术、戏曲、舞蹈、华语话剧、电影与电视剧等的状况与成就。这是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研究内容最为广泛的一部新加坡华人通史,亦是数十年来华文语系的新加坡华人史研究成果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通史》尤其关注新加坡华人国家认同之演化。在海内外学术界,华人的国家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作为海外华人人口占绝大多数且历经从殖民统治的移民时代到独立建国后本土社会发展演化的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的重点多在殖民地时代华南移民的中国认同和1965年后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对于战后20年华人的认同状况及其对建国后华人国家认同之确立的影响研究甚少。《通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一方面,《通史》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相当多的篇幅阐述殖民地时期和建国以来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形态与状况;另一方面,《通史》透过二战期间日本侵占新加坡与华人本土意识的出现、二战后包括马共主导的民族自决等在内的各项争取独立运动、以及从1955年林德宪制到1963年的各届大选与政治演进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体考察华人在1945年至1965年以本土为诉求的奋斗与牺牲,进而论证二战后20年华人的本土意识与本土认同的出现对独立建国后华人国家认同的确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华人从“落叶归根”转变为 “落地生根”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这是《通史》一大学术贡献!

《通史》的编撰涉及到文献的收集与运用。众所周知,受制于历史与社会变迁等诸因素,文献资料的缺乏,尤其是官方档案的不足,是东南亚华人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近两个世纪、涉及诸多研究议题的新加坡华人通史,其在研究资料上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为此,《通史》的撰稿者们做出了艰苦的努力。《通史》编撰收集的文献种类与数量繁多。从“附录五”提供的参考资料目录来看,有数百部中英文论著,数十篇与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十种中英文报刊,中国、新加坡与英国档案馆的一些官方档案,口述访谈甚至包括网络资料。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通史》收集的文献,还包括碑铭、会议记录、章程、账本、社团纪念特刊等。这些来自华人社会的记录,不仅弥补了官方文献的不足,亦为《通史》从内部研究华人社会的发展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在文献应用方面,《通史》也有不少新尝试。例如,以《叻报》上刊载的“会贤社课榜名录”并结合其他华人社团文献,研究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士”阶层;从晚清驻新或访新的领事、官员、文人等撰写的笔记、游记及发表在《叻报》上的古典诗文切入,考察了19世纪新加坡历史、人文社会风貌及其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运用碑铭、账本、章程、牌匾等华人社团保留下来的金石、文字等各类文本记录,讨论移民时代新加坡华人帮群社会之建构与帮群互动;等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使《通史》更具学术价值。此外,在文献考订方面,《通史》亦有一些新发现。例如,关于新加坡华人美术史的起始年代,《通史》根据《叻报》上的记载等资料,发现了1922年由潮帮领袖陈若愚之子创办的“南洋华侨美术学院”,从而将现有的以1938年南洋美专创办为起始的年代往前推了16年。

《通史》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于其附于全书正文之后的 “附录二”与“附录三”。在“附录二”中,《通史》登载了自开埠以来包括华人在内的对新加坡社会有重大贡献的50位先贤的照片与他们的简要传记。为了对历史负责,《通史》以严谨的态度,对每位先贤之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等都进行认真考订。为此也纠正了现有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如关于陈笃生出生年代,一般史书均认为是1798年。但此次修史中收集到的族谱资料显示,陈笃生出生的正确年代应是1807年。此外,如张永福的去世时间、胡文虎永安堂在新加坡的创办年代等,《通史》根据新发现的文献都对以往错误的记录做了订正。

如果说“附录二”是以人物让读者了解新加坡华社历史,那么“附录三”则是透过“华人半身铜像”“广合源猪仔馆遗址”“棋樟山检疫站”“叻报馆遗址”“恒山亭重议规约牌”“应和会馆”“海唇福德祠”“中华总商会”“侨通行”“中国银行”“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庆德会”“怡和轩俱乐部”等48幅与华人移民、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重要古迹与文物的历史图片及相关故事,为读者提供新加坡华人历史演化的具体图像。

当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通史》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一些与新加坡历史变迁与华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与事件如中华总商会、南洋大学问题、宗乡总会成立及其30年的发展状况等,虽在不同章节中略有涉及,但缺乏专章论述。再如建国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面对的挑战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策下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华人如何应对当代全球化、中国崛起、美国重返亚太、地缘政治更为复杂的时空环境等课题,《通史》亦缺乏专章讨论。

综上所述,这部耗费三年半时间编撰的《新加坡华人通史》,为学界和社会了解新加坡华社历史之演化提供了一幅历史图像。这幅历史图像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在近两个世纪时空脉络下,南来拓荒的闽粤移民从“落叶归根”的华侨转变成为“落地生根”的新加坡华人的历史进程和他们对新加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中关系等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亦彰显了当代华人社会对国家现在与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密素敏]

2015-12-20

曾玲,女,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东南亚华人民间宗教、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等。

D634.333.9[文献标识码] B

1002-5162(2016)01-0091-03

猜你喜欢

通史华人新加坡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何为“华人”?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