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探析

2016-02-02谢姿媚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南族传播途径民间艺术

谢姿媚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探析

谢姿媚

(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和毛南族肥套等内容,是毛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代表着毛南族人民的审美理想,是毛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民间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节庆传播、旅游传播、学校传播、媒体传播等途径来促进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传播意义

一、毛南族民间艺术概述

据统计,我国的毛南族有7万多人,大约有6万毛南人居住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这里与广西金城江区、南丹县、贵州荔波县毗邻;北接云贵高原东麓,东北部有九万大山,西北部有凤凰山,中部屹立着茅滩山。境内石山绵延不绝,熔岩遍布,奇峰耸立,百态千姿。毛南人就是在这样神秘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舞蹈和毛南族肥套等几类。

(一)毛南族民歌

毛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从形式上看,毛南族民歌分为“比”、“欢”、“耍”、“排见”、“师公调”等五大类。第一类为“比”。毛南人把在户外唱的歌统称为“比”。比又分为七言八句十二唱的勒脚体和五言四句的五言比,但都以“罗嗨”作衬音收尾,故又称为“七字比罗嗨”和“五字比罗嗨”。“比”依照歌词的格式,分为“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组”四种。第二类为“欢”。“欢”属节日喜庆时在主人家中演唱的室内歌谣。 “欢”有祝贺、劝酒的“欢草”,其因段落末尾的衬词“喔喂”比较突出,故又称喔喂歌。另一种是对唱、叙事的“欢条”或叫“欢单”。它是“欢”类歌体的基本类型,因段落末尾的衬词“罗喂”特别突出,故又称罗喂歌。第三类为“耍”。“耍”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小调,主要有“比耍”,和“欢耍”两种。第四类为“排见”。“排见”是叙事歌曲的一种,多在喜庆热闹场合由年长的歌师独唱。内容大都是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传说、神话史诗。第五类为“师公调”。“师公调”是做还愿宗教仪式时师公们唱的歌,有叙事唱的“哈椰”,唱情唱的“柳浪哩”、“欢套”以及“朗”等。

(二)毛南族舞蹈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主要是师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毛南族人家通过举办“还愿”活动,祈求神灵保护自己的子孙在未来的生活中兴旺发达、平安幸福。舞蹈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在众多的毛南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猴鼓舞。猴鼓舞粗犷骠悍、拙朴雄健、活泼诙谐、热烈奔放,主要由巫师表演。表演时气氛肃穆,躬拜虔诚,表示出对神灵、祖先的怀念与尊敬,表达了毛南族鲜明的民族愿望和可贵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毛南族的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

(三)毛南族肥套

毛南族肥套意为还原祭祀,是毛南族古老的风俗之一,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傩面具是肥套的重要道具,是原始图腾的再现,据说可驱鬼辟邪、祈福佑吉。文化大革命期间,毛南族肥套被当作封建迷信,曾一度濒临灭绝,大部分与此相关的书籍和道具被烧毁,只有少部分被一些民间艺人收藏起来。20世纪80、90年代,环江县下南乡谭信慈老人组织相关人员把幸存的书籍搜集、整理出来,并开始重组毛南族傩戏班子,着手研究傩面具雕刻艺术。从此毛南族肥套得到了传承下来。毛南族肥套融合了毛南族口头文学、民间山歌、舞蹈音乐、戏剧、傩面具雕刻艺术等内容,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和傩木面艺术等表现形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毛南族常常用这种古朴神秘的方式祈求人丁兴旺、合家平安,成为毛南族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

文化传播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的散布过程。因此,任何民间艺术现象都要经过传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综观毛南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可以看出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传播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毛南族民歌合唱从毛南族山乡各中小学到地方高校的艺术课堂教学,再到全国民歌合唱比赛的舞台,这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传播。作为地方中小学,应积极承担起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工作,在教学中开设地方课程,主动将毛南族民间艺术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要在内心认同毛南族民间艺术对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毛南族民间文化,并由这些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把毛南族民间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从而扩大文化影响力。作为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播的紧迫性,要通过地方民间艺术课堂、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为人们阐释毛南族民间艺术深层次的意义,自觉参与到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工作中来。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环江县对毛南族民歌、舞蹈、肥套等民间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诞生了《毛南族傩舞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 ——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设计研究》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发表了《毛南族傩文化概述》、《论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浅析毛南族傩舞服饰的艺术特征》等多篇期刊论文。上述这些学术成果是毛南族民间艺术在学校甚至是学术界传播的载体,从而使毛南族民间艺术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二)节庆传播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举办一次,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充分展示神秘古朴的民族文化,让环江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瑰宝大放光彩。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毛南族包括分龙节在内的各种节庆活动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宣传、发展好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推动毛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国内外的享誉度和影响力,打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特色文化品牌。目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分龙节已跻身为广西民族文化十大节庆之一,并荣获“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荣誉称号。同时,“毛南族肥套”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通过毛南族分龙节等节日传播毛南族民间艺术,扩大毛南山乡的影响力是当前重要的传播途径。

(三)旅游传播

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这里山清水秀,洞多景奇,有如诗如画的长美崖刻;有世间罕见、建筑精美的毛南族古墓群;有粗犷豪放的毛南木面舞等,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6月,以“畅游世界自然遗产地,探寻毛南神秘文化源”为主题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首届喀斯特文化旅游节如期在环江县举行,这是广西首个提出以喀斯特为主题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自治县。环江县通过举办喀斯特文化旅游节,可从其中挖掘民间艺术的精华,向外界展示环江喀斯特的独特奇观,传播多姿多彩的神秘文化风情。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旅游业而言,独特的民间艺术可以充实与丰富其文化内涵,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傩面具在内的毛南族民间艺术已经给毛南山乡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旅游者返回时购买毛南族民间艺术系列纪念品已经成为很多旅游者的选择。这些民间艺术形态通过游客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毛南族”一定不会是一句空话。

(四)媒体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是现代传媒。现代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和杂志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刊登在《广西日报》、《河池日报》、《当代广西》、《民族艺术》、《歌海》等报纸和杂志上的毛南族民间艺术文章,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把毛南族民间艺术传播到大江南北。在广播和电视方面,本地区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甚至是区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办的分龙节和其他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专门报道,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传播着毛南族民间艺术的大量信息,让身处不同地区的广大民众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毛南族民间艺术的魅力。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较快,新华网、广西新闻网、中国天气网、北部湾在线、乐视网、河池新闻网、河池365论坛等都曾对毛南族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做过广泛地宣传,毛南族民间艺术可以通过上述这些互联网和论坛进行跨区域、跨民族、甚至跨国界传播,让毛南族民间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尚茂,唐月.龙舟民间艺术传播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M].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25.

[2]王志平.论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1):20.

[3]赵东玉,张闰洙.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20.

[4]曾宏华.毛南族民歌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作用[J].大舞台,2012 (5):20.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毛南族民间艺术发展及传播研究(ZD2014115)。

作者简介:谢姿媚(1980-),女,艺术硕士,河池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毛南族传播途径民间艺术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民间艺术篇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