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

2016-02-02渠海燕

文物季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列民俗文化民俗

□ 渠海燕

浅谈新时期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

□渠海燕

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出发,对新时期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陈展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展览是人本思想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促进民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展览模式。

民俗博物馆创新发展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新时期,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尤其在陈列展览设计与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形成独具特色的社教机构,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笔者就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陈列方法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与诸位同行进行探讨。

一、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和谐发展、文化共享等时代主旋律的弘扬,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特点的显现,对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可见,新时期的博物馆除了作为传统意义上保护、收藏、陈列和研究的机构,已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设施。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觉悟逐渐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多样性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同样应该与时俱进,加快发展。

博物馆从保护文物藏品的功能拓展至保护文化遗产,进而发展到服务社会,直至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因素之一。每个博物馆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公众群体的需求各有特色,其规模和展示的文化内容也各不相同,因而博物馆也要进行创新和发展,从实际出发,注重地方文化特色,以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公众,服务公众,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其文化价值。民俗博物馆也应该积极地融入于社会发展洪流,面向社会大众,展示多样性民俗文化,面向实际发展,不断创新理念。

(二)陈展创新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博物馆领域的充分体现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进行公众教育的手段,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目标正从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展到保障广大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让广大公众共享文化成果,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博物馆领域的具体体现。凸显个性化的陈展是在博物馆布展与观众要求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更能激发公众参与,及更利于文化传播的形式进行展示。博物馆学新理念也使民俗博物馆不再局限于收藏、保存、陈列等自身功能,而更注重广大公众的需求,并将此作为博物馆开放的最高指导准则。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的创新要把过去的“以藏品为本”改为“以人为本”,同时向特色化、社区化、生态化、人性化发展,把优秀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向公众传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传承。

随着博物馆变革步伐的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博物馆的展览模式日趋多样,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个性化也日益凸显,并不断被业内人士认可和实践,正逐步形成新的发展趋势。目前,一些民俗博物馆在突出个性化原则的展览创新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拓宽了公众视野,延伸了博物馆功能,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成果,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

二、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形式

(一)突出自身特色,确立陈展主题

博物馆工作涵盖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要在陈展中获得根本性突破,必须注重学术的综合,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因而,民俗博物馆在确立展览主题时,要立足自身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定位分析,拓展思维,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进行个性化设计,最终确定展览主题,最终达到展览和传播独具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陈列展览是创造性的视觉与空间艺术,通过展品的选择和置放方式,创造一种虚设的现实和魅力。采用恰当的展品布置,辅以现代光照,实现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并采用文字版面形式对展品进行了深度解读,让观众对展品有更充分的理解。实践证明,从地域特色和独具的历史真实出发,坚持个性化设计原则,能使展览思想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以有效方式传播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各级政府也开始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进行关注。在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涉及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逐渐被纳入博物馆文化之中,博物馆已成为该地开展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核心单位。

民俗博物馆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或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民俗节日或法定假日期间,以举办特色民俗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引发公众对博物馆文化最大限度的参与,实现公共教育的目的,使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提升,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三、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传播社会精神文明成果

民俗博物馆收藏着一个特定地域重要的民俗文化资源,保存着地方历史记忆,也是地方文明发展的见证。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过去的生活状态、工艺水平、社会历史和生活经历,是承载着特定社会群体对历史和传统记忆的物证,这些见证了历史并被集体共同享有的记忆,是这个特定地区的灵魂和文脉,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和特色,祖辈生活在这里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展览中追寻心灵归属和情感共鸣。而在他们面对这逝去的历史时又会赋予其新的意义,在未来的创造中,也会自然地运用在此所汲取的精神养分。

因而,新时代下,民俗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创新不再是作出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公众的参与,让更多的人们能在此找到文化的认同,让大众在得到感悟和启迪的同时,将这些文化信息传承下去,给未来的发展以借鉴和动力,使民俗文化最终在博物馆展示和传播功能之下得以传承、发展和进化。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民俗博物馆在个性化展示基础上实行社会化,不仅可以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提高公众艺术品味,而且可以使属于社会的宝贵遗产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陈展创新促进民俗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民俗博物馆在陈展中创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原则,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区域。目前,一些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在其充实展览过程中已充分认识到个性化创新展览的重要性,意识到观众真正需要的是高档次、有特色的展览,在陈展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陈展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固有资源中蕴藏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寻找和探索满足公众需求和弘扬社会文化的交结点,全面展现个性化的地方民俗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创新思想的推动下,有的民俗博物馆已成为地方性重点旅游景点,成为对外展示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窗口。民俗博物馆成为催生社会新的艺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文化阵地,民俗文化遗产也因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时期,我们文博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对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深度进行创新研究,准确把握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探求博物馆文化体系的完善,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民俗博物馆则需要多样化地理解这一特定专题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将传统静态展示的博物馆拓展为全面发展、动态开放的博物馆,实现民俗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祁县民俗博物馆)

猜你喜欢

陈列民俗文化民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