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2016-02-02曹永孚

孙子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善者武力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原文】

孙子曰:夫(fú)①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②;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④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⑤为上,破卒次之;全伍⑥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⑦之善者也;不战而屈⑧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⑨谋,其次伐交⑩,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fén 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í)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nàn)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yú)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

①夫:语气助词(有的版本此处记为“凡”字)。

②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经杀戮破坏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差一些。

③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④旅: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

⑤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百人为一卒。

⑥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

⑦屈人之兵:使敌方的军队屈服。

⑧善之善者:好中之好。

⑨上兵伐谋:上兵,最好的军事手段。伐谋,用谋略讨伐。

⑩ 伐交:用外交手段讨伐。

【释义】

孙子说:作战的原则是,不使用武力使整个敌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攻破敌国就差一些;不使用武力使敌人一个军整体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不使用武力使敌人一个旅整体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不使用武力使敌人一个卒整体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不使用武力使敌人一个伍整体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之最好的,只有不通过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之最好的。

因此,最好的用兵之策是以谋略征服敌人,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征服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征服敌人,下策才是攻打城池。攻城是万不得已时才使用的办法。攻城需要制造楼橹、轒辒这些设施用具,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样一来,如果将帅控制不住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即使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池仍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人屈服不是靠武力,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不是靠久战,必须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兵力不至于折损疲惫,却可以获得更大更全面的胜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策略原则。

因此,用兵作战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歼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分割敌人,势均力敌就与之抗击,兵力少就设法摆脱敌人,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军所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缜密周详,国家就会强大;辅佐得有疏漏失职,国家就会衰弱。

因此,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击而命令其进击,不知道军队不可以撤退而命令其撤退,这就叫束缚军队的手脚;不了解三军内部事务,而参与和干涉三军的政事,就会使将士们迷惑不解和无所适从;不懂得三军的战略战术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就会乘机兴兵作难,这就会把自己的军心扰乱而导致敌人胜利。

因此,要预知能否取胜有五条: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状况而配备使用兵力的,会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的对付没有准备的,会取得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君主又不横加干预的,会取得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的,每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方而只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解析】

“谋攻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孙子兵法》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思想,包含了多条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特别是在人类兵学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树起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面大旗,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深刻论断,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语言美学上讲,都堪称经典之经典。从“谋攻篇”中,也可看到多处论述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影响。

这一篇虽然论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归纳起来,主要是阐发了两大制胜之道:

一是“谋胜”。(有的称之为“智胜”,也未尝不可)。孙子先是以“五上五次”的排比句式,引出了一个不朽的创见,就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么,为什么孙子把制胜的最高标准不是定在“百战百胜”而是定在“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文中以“攻城之灾”为例,形象而透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以至避免战争的伤亡和破坏。对此,有人提出疑义,认为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不战而屈人之兵”未免太“心慈手软”了,是不是“敌我不分”;也有的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好,但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纯属“一厢情愿”“异想天开”,太理想化了。这里,需要澄清几点:第一,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站在道义立场之上的,并非是“敌我不分”,否则他就不会煞费苦心地探究关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国之大事;第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努力争取的目标和最理想的结局,而并不排除难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各种情况,一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即可看出此意。第三,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简单、空洞的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系列的举措来实现的。他提出的“三伐一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三非一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和应敌六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基本上都是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核心思想,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提出的不同对策,突出之点就是一个“谋”字。“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贯穿、渗透、体现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之中。“伐交”需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伐兵”“攻城”同样需要斗智斗勇、足智多谋。需要指出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等同于“消极避战”,也不等同于“一味忍让”,更不等同于“坐等来降”,而是需要通过外交斡旋、政治施压、军事威慑、舆论攻势等等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相互配合、交互作用,尽最大努力和一切可能遏止战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先礼后兵,不突破底线决不轻启战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等同于绝对“不战”,而是有可能通过努力在多种程度上、多种范围内实现“不战”。回顾古今中外的历史就可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临战止战的,也有战中息战的;有握手言和的,也有举手投降的,不一而足。解放战争中,北平、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吴化文、曾泽生、郑洞国、何基沣、张克侠、程潜、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包尔汉等率部起义(有资料统计,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共有188万人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这在相当程度上瓦解、动摇和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壮大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也相应大量减少和避免了伤亡和破坏,足可验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益的,也是可能的。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千变万化,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极易擦枪走火。中国正是由于秉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手抓强军,一手抓外交,努力缓和冲突、化解危机,才摆脱了困境,站稳了脚跟,争取了战略主动,也为稳定国际局势做出了贡献。当然,事物的发展常常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战争根源没有彻底消除之前,“不战”只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必须从和平的愿望出发,做好多手准备。不想打仗,也不怕打仗。力求不战,也要加强备战,随时准备应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二是“知胜”。“知胜”与“谋胜”密不可分。“知”是“谋”的前提和基础,“谋”是“知”的深化和运用,这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谋攻篇”中所说的“知胜”有双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指通过庙算,预测胜利;另一种是指通过掌握信息,达成胜利。孙子从君主与将帅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说起,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决策者在“知胜”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三种“乱军之患”和五条“知胜之道”,真是切中要害。尤其是他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有的版本表述的是“每战必殆”)的论断,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历史上,因为闭目塞听、主观臆断而吃败仗的事例比比皆是,盲动冒险者有之,被动挨打者也有之。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清廷向以“天朝”自诩,以“泱泱大国”自居,而实际上国力空虚、武备松懈、政治腐败,结果一动真刀真枪,就露了原形,惨败于早就虎视眈眈、磨刀霍霍、羽翼丰满的“蕞尔小国”,沉痛的教训极为深刻。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级领导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吃透上情,了解下情,通观全局,知彼知己,全方位掌握动态信息。对职责范围内的重要情况要亲知、真知、深知,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深刻分析、准确判断、科学决策,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注:本文采用的《孙子兵法》版本,系谢祥皓、刘申宁1994年编录出版的《孙子集成》中宋雕本“魏武帝注孙子”文本。

(曹永孚 整理并解析)

The Third Chapter about Offensive Strategy in The Art of War

猜你喜欢

善者武力孙子兵法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孙子兵法》组歌
武力担当 超强攻击力,快狠准!航天科工“武林”高手再现航展
《论语》节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筹划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从未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历史考察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