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蚩尤铜带钩说起——一段被湮没了的文明史发微

2016-02-02陈永宏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6期
关键词:铜带鲜卑蚩尤

陈永宏

从蚩尤铜带钩说起——一段被湮没了的文明史发微

陈永宏

[内容提要]带钩是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蚩尤族名即来于带钩。据文献,蚩尤应是在中华文明史上创建了初期青铜文化,黄帝与蚩尤之战改变了传统历史思维。辽宁出土的蚩尤纹铜带钩不是其文化原型。据金文,蚩尤崇拜蛇,以蛇为图腾,应是炎帝(伏羲)女娲人首蛇身文化的传承者;王者与神权合一,为中华上古文化一个重要历史文化现象。

蚩尤 带钩 蛇图腾 蚩尤与黄帝战

《东北史地》2016年第2期刊发《辽宁省苗圃墓地出土的蚩尤纹铜带钩图案解读》,这是涉及中华上古蚩尤问题的大文,读后有些问题,愿提出来讨论。

铜带钩是中华北方游牧民族标志性的服饰文化,前有匈奴族、鲜卑族的铜带钩,学术界多有讨论,而鲜卑族名文化还来于“鲜卑郭洛带”。

“鲜卑郭洛带”乃以动物纹饰牌的样式的带扣、带钩,借动物纹样以表达民族的巫史—萨满文化。

《史记·匈奴传》记汉孝文帝赏赐给匈奴单于礼品中有“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汉书·匈奴传》做“黄金犀毗一”。《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要中大带”。《史记索隐》张晏云:“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按:《战国策》云:“赵武灵王赐周绍具带黄金师比”。延笃云:“胡革带钩也。”则此带钩亦名“师比”,则“胥”“犀”与“师”并相近,而说各异耳。班固与窦宪笺云:“赐犀比金头带”是也。《汉书》颜师古注曰:“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

1.从语义学上看,则“鲜卑郭洛带”即为以黄金雕制的瑞兽形象为带扣(又称带钩)的腰中革带,它有多种译名:《战国策·赵策》为“师比”、《楚辞·招魂》为“犀比”、《楚辞·大招》为“鲜卑”、《史记·匈奴传》为“胥纰”、《汉书·匈奴传》为“犀毗”、《淮南子·主术训》为“私纰”。这应是鲜卑一词的不同音译异记。可知,鲜卑一词原为带钩的特指,是东胡语的音译,属独特的服饰文化上升为民族名称。王国维曾指出:“其带之饰,则于革上列置金玉,名曰校具,亦谓之环。其初本以佩物,后但致饰而已。”①

这种“黄金饰具带”、“黄金胥纰”,因这个腰带的带钩为黄金雕造,腰中大带上“列置金玉”,十分贵重精美,故古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钩即腰带钩也。

鲜卑的郭洛带是什么样式,应给予关注。与拓跋鲜卑关系极为密切的匈奴亦有此种带钩带扣,考古界称之为“腰带饰”。“以各种艺术造型的饰件组成的腰带饰,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主要的服饰品。它包括带扣与动物纹饰牌、带钩、铜环、联珠状铜饰、双鸟纹饰牌、鸟形饰牌、铜扣饰、兽头饰、双珠兽头饰和其他动物形饰十种。”“带扣和动物纹饰牌,是腰带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带扣,是腰带上的钩挂构件。这里所指的动物纹饰牌,主要也是当作带扣使用的。”②

考古实物证明,匈奴人和拓跋鲜卑的带扣带钩是以各种动物纹饰牌的样式保存下来的。

2.战国时期已多见鲜卑、师比之名。“(赵武灵)王立周绍为傅……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③

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惠后卒,使周绍胡服傅王子何。”这事发生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具带”即有装饰的革带,“黄金师比”即带钩,以黄金雕造瑞兽(动物纹)饰牌用以为带钩。师比即鲜卑之音译。是知赵武灵王(前325—前229)“胡服骑射”,引进胡族尤其鲜卑族最具民族特点的“具带、黄金师比”的服饰文化。

“赵武灵王贝带鵔寿鸟而朝,赵国化之。”④

高诱注:“赵武灵王出春秋后,以大贝饰带,胡服。‘鵔寿鸟’读‘私钅比头’,二字三音也。曰郭洛带,位(粒)铫镝也。”师古云:“此注私钅比头,即《史记》之‘师比’,《汉书》之‘胥紕’、‘犀毗’。‘郭洛带’即张晏所谓‘郭落带’,‘郭洛带,粒铫镝也’,义未详,疑当做‘郭洛带,私钅比钩也’。”陶方琦云:“系铫镝谓系弓矢也。赵王胡服以便骑射,故为此带以系弓矢。”何宁案:“是此言‘私钅比头’,犹彼言‘犀比金头’,惟饰无黄金耳。其合音为鵔寿鸟,实非二字三音也。”⑤

则“鵔寿鸟”即“私钅比头”,即“犀比”带钩;具带即腰中革带镶嵌珠贝。

据上述史料可知,公元前四世纪,鲜卑族的“具带、黄金师比”的胡服文化已传入中原地区,首先为赵国所接受,进而影响及于广大中原地区。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收屈原赋25篇、宋玉赋16篇。《楚辞》、《招魂》、《大招》记“鲜卑”、“犀比”事。王逸《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其中有“晋制犀比,费白日些”句。王注:“费,光貌也。言晋国工作簿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皜然,如日光也。”“盖此以犀比名带,犹彼以犀比名簿棋箸耳。”⑥这是以犀角雕作簿棋箸。亦可称犀比。王逸将“犀比”解作“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显系望文生义。《招魂》此句前文已有“菎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等关于博戏场面的形象描述及其热烈气氛。下一句“晋制犀比,费白日些”,不应再具体写博戏以增重复,而是补上一笔,则转入写参加博戏的人扬手露襟,露出腰中“黄金犀比”闪耀夺目的热烈场面,衬托这些人均系贵族借以炫耀其豪华的服饰。这个“黄金犀比”是北方晋地制作的,它光华灿烂如日光闪烁。接下写奏乐饮酒场面,目的是希冀“魂兮归来”。朱季海先生指出:“赋方言博,而及此者,以夸分曹并进者容饰之盛也。”⑦肖兵亦指出“这里跟《招魂》其他地方一样都是着力夸耀富豪、奢侈。男人的服饰一般变化不大,值得炫耀的只有光华夺目的带钩之类。这有点儿像西方社交界的绅士喜欢炫耀钻戒、袖扣、别针。”⑧

《楚辞·大招》,王逸以其为“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赋中在描写盛大的音乐歌舞场面时众多佳丽的美态,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诗句。这里的“鲜卑”不是民族名称而是一种服饰名称。王逸注:“鲜卑,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小,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⑨

洪兴祖《楚辞补注》曰:“《前汉·匈奴传》:黄金犀毗。孟康曰:要中大带也。张晏曰: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师古曰:犀毗,胡带之钩。亦曰鲜卑。《魏书》曰:鲜卑,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

朱熹《楚辞集注》:“鲜卑,衮带头也。言要支细小,颈锐长,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王夫之《楚辞通释》:“鲜,或音藓,少也,微也。卑,敛约也。细腰柔曲之意。”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此招之以女色也。鲜卑,东胡别号,其腰带钩名犀毗,亦曰鲜卑,言美人之腰颈,状若带钩之小而秀也。”蒋骥综合各家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屈原(前342—前278)、宋玉、景差均生活在公元前4-3世纪,《楚辞》《招魂》、《大招》已出现犀比、鲜卑服饰名物,可知,鲜卑、犀比这一北方民族鲜卑族极具民族特色的“鲜卑郭洛带”——“黄金犀比”,不仅为荆楚地区著名的服饰名物,而且成为楚地豪贵竞相炫耀的一种服饰,用以争奇斗妍、比富夸奇,以鲜卑——黄金犀比形容比照娇小秀丽、光彩照人的美女,凡此可见鲜卑——黄金犀比在荆楚地区的流布与影响。

从周朝初期,经春秋至战国,五六百年间,鲜卑族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活动,其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黄金犀比”从北方晋国、赵国迅速传流至南方荆楚,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鲜卑郭洛带”的旋风,这种文化交流无疑地促进了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前引《史记》、《汉书》《匈奴传》均记汉孝文帝六年(前174)赠送匈奴冒顿单于衣物中有“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紕(犀毗)一”。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本就有各种动物纹饰牌的带钩、带扣。而汉王朝却仍用匈奴人特别熟悉的黄金具带、黄金犀毗作为国家级礼品赏赐、赠送,不仅因其工艺精湛,更因其为匈奴族特别钟爱最能体现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文化,故赠送之以示对对方的尊重。是知,到了汉代,鲜卑族的“黄金犀毗”已成为朝野皆知的名物,成为重要的文化精品出现在国家外交礼品单之中。

从上述文献资料可知,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鲜卑族和其极具民族特色的“黄金犀毗”广泛流布于中华大地,朝野皆知,成为人们追求的文化时尚。这一文化现象也表明小小的“黄金犀毗”起到了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作用。

鲜卑族活动于西伯利亚地区,其青铜文化——鲜卑郭洛带当为西伯利亚地名文化的来源。

这里,简约地叙述一下鲜卑郭洛带族名,即以其服饰文化为族名之一例。蚩尤族名当亦来于服饰文化——蚩尤纹铜带钩。

《管子·地数》:“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遍野,此见戈之本也。”

《后汉书·郡国志》东莱郡有尤涉亭。《春秋元命苞》:“蚩尤虎卷咸文立兵。”

《太白阴经》:“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兵。”《越绝书》:“黄帝以玉为兵。”

《管子·地数篇》与《龙鱼河图》说:蚩尤“造五兵,仗刀剑大弩,威振天下”。

这些材料说明,蚩尤族团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对此,徐旭生先生说:“对这一点不能有确实的肯定或否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仅只商朝后期青铜的冶炼很精,足证金属的使用已有相当地长久。”⑩

在中华四大文化区系中,各文化区系及其各文化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文化区系及其各文化区域的发展运动速度参差不齐、不平衡,而其资源的开发使用也是不平衡的,某一地区或某一族团在其转入新石器时代时,首先开发与使用相关资源并进入青铜文化的分期阶段,应是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考古文化学的证明。这与中华文明的进程是一致的,文明进程也是按不平衡规律进行的。

中华历史的大架构是黄帝族团与炎帝族团的大冲突与大联合—大融汇构成黄炎一统的中华民族体系。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⑪

按氏族继承法,氏族首领年老体衰,就要另立新首领,“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⑫,“因为他虽是半神半人的存在……唯有他尚且健康之际,神圣的灵魂及时迁至更为健康的躯体之中,才能保证这灵魂的平安康泰。”⑬。

由于出现了有关蚩尤的史料,需要对中华民族架构作一新的探索。《逸周书》出于《汲冢周书》,《汉书·艺文志》题为《周书》,当为周代史官所记之《周史记》,应视为信史。其《尝麦解》第五十六记成王向祖先神祭献新麦命大正(大司冠)修正刑书:

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阙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今予小子闻有古遗训而不述,朕文考之言不易,予用皇威,不忘祗天之明典,令□我

大治……

这里论蚩尤乃炎帝之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涿鹿之战,传统上是记炎黄之战,这里作了另外论述,后记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为中华史上的兵神、战神,“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春秋战国以蚩尤为战神,秦汉以后祭蚩尤,天上星宿名为“蚩尤之旗”。

“蚩尤于宇于少昊”,则蚩尤则与东夷集团联合,仍保持其九黎族团的文化特质。黄帝得到鸟夷(东夷族团)的帮助,才打败了蚩尤,蚩尤虽失败,但后继者如刑天、夸父以及共工等相继抗争并坚持族团的思想观念,才有后来的九黎族团被迫南迁的历史,创造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史。

蚩尤,金文作蚩虫尤,均从蛇,以蛇为图腾,铜带扣上蛇纹:主人左右二蛇护佑,头戴止,止为示动意符,不可解,如为象形意符,当为鹿角,据此,蚩尤为一大巫者,大萨满,头戴鹿角法帽,左右有灵蛇护体,借鹿角(龙)、灵蛇以与天神交通。

据此,蚩尤为一兼有神权与王权的大巫者。其铜带钩有蛇、蛇纹,是有考古文化学为证。

2004年底,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考古发掘,出土有“玉带钩,正面4条长蛇,蛇身饰细鳞,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钩作蛇首状”,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以8条蛇盘成圆圈状,一蛇口衔另一蛇尾部而组成玲珑球形,并以点状的蓝色琉璃釉绘成蛇头和蛇身的纹饰。玲珑球是首次发现的最高规格的越国随葬器物,其用途当为象征王权或神权的神器”。“青瓷虚座,上部有6条堆塑的蛇,蛇身饰鳞纹,弯曲作游动状,头向上昂,两尾相交”。“高等级的器物纹样中常见蛇”,“以蛇为器物纹样也是越国人图腾崇拜的体现”⑭。古越人崇拜灵蛇,奉灵蛇为图腾,视为神物,以之为王权与神权的象征物。2001年陕西凤翔上郭店村考古发掘出土一金带钩,“主体为两个兽头龙体的怪兽各咬一条蛇身”,两蛇盘绕钩身。⑮蚩尤出于伏羲炎帝,尽人皆知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帛画、石刻画像。可见蚩尤铜带钩之蛇纹,并不是特例。

汉墓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现见者有三种形式:其一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作交尾状、手捧日月之像,如四川新津宝子山汉代石棺画像,意为伏羲为日神,女娲为月神,创造日月宇宙,调和阴阳天地。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石刻画像,伏羲女娲分别手举日月,二像下为玄武,女娲身后有一鸟,且女娲身有羽翼,有人认为精卫填海之女娃即从女娲事迹演变而来。⑯

其二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手执规矩以规划天地,二人身后上部有二小人握手图像。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鞠氏高昌伏羲女娲帛画,伏羲女娲一男一女人首蛇身交尾,二人手执规矩,二人头上为日,尾下为月,其身旁身下还伴有星宿图像。这副帛画说明伏羲女娲为规划天地、创造宇宙的开辟神。

“天道成规,地道成矩”。⑰规是画圆的工具。“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⑱“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⑲

规与矩是古代巫者掌握天地的象征工具,用以画方画圆,圆方象征天地,“用这工具的人,便是知天知地的人。巫便是知天知地又是能通天通地的专家,所以用矩(规)的专家正是巫师”。指天画地,掌握天时历法,物候时序,是知伏羲、女娲是大巫师兼人王,是知天知地和通天通地的智者、圣者。这是一个涉及中华早期文明的特征问题。

其三,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手执规矩图,在伏羲女娲二像臂下,有小儿手曳其袖,中间夹一小儿图像。蛇身交尾,天地交、阴阳交、日月交、男女交、雄雌构精,万物化生,生命穿过文化之网,创造人类,创造世界。伏羲女娲规划天地而且为人类始祖。

综上,伏羲女娲为创世者,开辟天地、规划宇宙、掌握天数之智者、圣王,又为万物之祖,生殖之神。这种灵蛇崇拜的文化人类学涵义正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古史观。

这种持蛇、戴蛇,使蛇的文化行为,具有世界性。

古代中国的灵蛇崇拜,长时期保持着沟通天地鬼神的文化功能和使蛇、持蛇、人们企望掌控灵蛇超自然神力的愿望,随着印度Naga文化传入,中国的灵蛇文化功能逐渐演变为护佛、护法功能,进而从印度的以神为主演变为中国的以人为主,从蛇演化为龙,从为神护法走上为人王护法,灵蛇的超自然神力变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猪龙、熊龙、鹿龙、鱼龙、人龙)的中华特有的超时空的神圣物,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从灵蛇到神龙,正见出蛇龙演化的文化轨迹。

蚩尤族团出于炎帝(伏羲),仍坚持崇拜灵蛇文化传统。

细审辽宁苗圃墓地出土的蚩尤纹铜带钩,其中心位置的挺拔直视的是蛇,上顶为蛇头,双目圆睁,直视人间天界,其左右的青龙白虎是汉人的阴阳调和的意蕴,已失去星象历数内涵。则苗圃的铜带钩仍保存上古蚩尤灵蛇文化底色。石家庄东岗的铜带钩,灵蛇高耸,低首俯视,仍存灵气。山东、重庆等地的蚩尤象多被妖魔化,已失去原意象。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这是记蚩尤戴假面。

蚩尤共工等与黄帝、颛顼等斗争,在华夏文化中心观念影响下,多被妖魔化,这是一个思维定式。

蚩尤是中华上古史一大谜题,因华夏中心观,使上古史陷于茫昧,还原历史原貌,尚有很多工作要作。此文只就铜带钩引发出一些思考,仅供方家批评、参考。

[注释]

① 王国维:《胡服考》,《观堂集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② 田广金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③《战国策·赵策二》“王立周绍为傅章”。

④《淮南子·主术训》

⑤⑥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76页,第676页。

⑦ 朱季海:《楚辞解故》,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7页。

⑧ 肖兵:《犀比·鲜卑·西伯利亚》,《人文杂志》1981年第1期。

⑨ 王逸:《楚辞章句》卷10。

⑩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⑪⑫《史记·五帝本纪》。

⑬[英]弗雷泽著:《金枝》,中译本序言,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⑭《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考古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26日,1-2版。

⑮ 凤翔县博物馆:《陕西凤翔县上郭店村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⑯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⑰ 杨雄:《太玄经·十玄图》。

⑱《荀子·不荀篇》

⑲《周髀算经》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75.2

A

1009-5241(2016)06-0037-05

陈永宏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教授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猜你喜欢

铜带鲜卑蚩尤
中压交联电缆铜带变色现象的分析和解决
楚江新材600mm铜带强力粗轧机组新技术
大战蚩尤
铜带边部精整处理装备和技术的开发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蚩尤之歌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战国 铜带钩
鲜卑民族初探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