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市民社会内涵的发展

2016-02-01

法制博览 2016年27期
关键词:市民马克思人类

张 莹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浅谈市民社会内涵的发展

张莹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经过时代的变迁,市民社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市民社会在古代指的就是国家或者是政治共同体,意思与政治社会是相近的。在现代,市民社会则是反映对近代欧洲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互分离的这一事实。不同的时代背景,市民社会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对其内涵进行简要研究,有利于对其发展进行进一步了解。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内涵;马克思

一、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无论是市民社会、政治社会还是文明社会在传统意义上是没有显著区别的。在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学者眼中,市民社会只是在对城市生活状况进行描述时的一个概念。著名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市民社会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者说是政治共同体。并且权力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有些人是不可能享受到权利的,比如说妇女、奴隶。对于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创建,亚里士多德是功不可没的。

在西塞罗看来市民社会说的是已经有城市出现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他认为,市民社会与野蛮社会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既然是城市文明,那么就应该有属于本城市的独特的文化风格、特有的工商业以及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其次,既然是政治文明,那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政府并且制定出属于自己法律,而这都是全国人民可享受的共同财产。最后,既然是作为一种道德集体,理应追求一种公平原则,并且努力去实现,将人民用道德串联起来。但是随着基督教影响的急剧扩大,用来描绘城邦生活的市民社会的概念已经没有用了。直至14世纪,市民社会才被重新拾起用来指城邦国家和政治社会。

市民社会被再次重用是到了17、18世纪,这时出现的契约论思想家比如洛克、康德、卢梭等,他们极其为专制的王权提供所谓的君权神授理论依据,所以市民社会概念又一次被重视。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看来,市民社会有三大特点。首先,对道德的强调。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坚持用二分法,认为像家庭、村落以及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是只有处于野蛮状态下的人们才会有的,且他们还没有政治共同体。所以他们尚且无道德而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其次,在他们看来市民社会的特点是法律与政治这样的代表文明的元素,所以他们在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上也是建立在政治社会这一层意义上的。最后,如他们所言,他们眼中的市民社会应该是以共和政体为基础建立的公民社会。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以新的内涵,使得市民社会得以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黑格尔对市民社会进行集中论述是在《法哲学原理》这部著作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1]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是相互对立的。市民社会得以建立是得益于私有财产这一基础,那么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黑格尔的思想有进步也有缺陷,他看到了市民社会存在的不足,这是进步;但是,他将国家视为是一种绝对精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可否认,黑格尔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研究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是特殊的私人利益或者是私人利益体系的总和,涵盖处于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领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市民社会发展演变规律进行进一步把握。正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由此产生。那么,当阶级社会消失的时候,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也会相继消失。此外,处在阶级社会中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者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旧市民社会中,政治国家说的就是市民社会,即市民社会直接具有政治性质。马克思认为,之所以表现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真正关系是因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政治解放并不是最终的解放,只有社会得到了解放,人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第二,对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重要政治意义马克思进行了详细分析。当市民社会从专制权力或政治国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独立存在的时候,代议制民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它让代表制代替等级制,分立权力并确认了公民权与人权。第三,指出市民社会中物质生活关系总和和经济关系领域的重大意义。马克思认为,“需要的体系”中最主要的利益和需要是“个人的物质利益”,其他利益和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利益,而人每天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利益。人不是孤立地进行社会生产的,这种生产是基于生产与交换中形成一定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三、当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市民社会

西方的部分学者则主张将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应该是由文化和社会共同构成,此外也对它的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以及社会整合功能进行强调,这是当代西方社会对于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

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阐发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和市民社会研究理论时,出现了两种在理论层面的错误:第一种是将经济关系和市民社会领域等同起来;第二种是将国家和强制性机器等同起来。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对于市民社会概念进行界定时,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市民社会可以包括学校、教堂,是制定、传播意识形态等。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从封建政治社会的国家中分离出来使人成为“独立的个人”以及使人得益于政治解放。人类解放能够推动市民社会的进步。市民社会的解放并没有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但是却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条件。市民社会是旧的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则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2]。人的最终解放是马克思终生的追求,他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充分实现人的自由。他把资本逻辑当成是基础,揭示国家和现代市民社会同资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要使国家和现代市民社会实现真正的颠覆,就一定要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消灭私有制,消灭人生活中存在的异化。

实现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物质力量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作为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前提与基础对立的阶级,是唯一一个不谋求创建自己的社会并对其进行统治的阶级,无产阶级需要取消的是奴役和统治,从而能代表普遍利益的阶级。无产阶级,要解放的首先是其他的社会领域,然后才是解放自身。所以,自身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的、人类的普遍解放在马克思看来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市民社会的超越以及人类解放的实现才能得到落实,而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就是无产阶级。对于实现人类解放的动力和途径,马克思曾经进行了阐释。就无产阶级的使命而言,他认为应该形成一个阶级,开辟一个领域,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无产阶级宣告世界制度解体,只是在揭示自己本身的秘密,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对于私有财产进行否定,不过是把社会提升到了无产阶级原则上,并将没有经过无产阶级的协助就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将它本身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7.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A811

A

2095-4379-(2016)27-0233-02

张莹(199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市民马克思人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