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

2016-02-01柳江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陕西省陕西西安

柳江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民国时期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

柳江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民国时期,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创办了专门的女子职业学校,培养了掌握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的女性,促进陕西的妇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民国;陕西;女子职业教育

一、民国时期陕西女子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一)思想解放,妇女走向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女子是男性的附庸,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被牢牢地束缚在家庭之中。近代社会,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妇女开始有了权利意识,要求男女平等,参与社会活动。陕西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新思想传播缓慢,民国建立后,陕西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发展。残害妇女最深的缠足被禁止,开始放足,宋哲元将军主政陕西时,专门成立了妇女放足处,大力推行放足运动,放足使女性从身体与心理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此外,陕西成立了各种妇女组织与团体,宣传妇女解放。共产党于1926年2月8日在西安成立了西安妇女协进会,以“宣传文化,解放妇女”为宗旨。国民党先后成立了陕西天足实行总会、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陕西妇女职业促进社等组织。民间还自发组织了妇女团体,如陕西女子爱国会、陕西妇女国民会议促成会、陕西女子外交后援会等。尤其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领导创立了大量的妇女组织,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陕西妇女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二)进步人士的推动

清末民初陕西的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缓慢。20世纪20年代后期,陕西省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女子职业教育的进步人士,如吴云芳,杨虎城和邵力子夫妇等,在他们的推动下,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

吴云芳,生于陕西南郑,1911年考入陕西女子师范学堂,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毕业到上海印染工厂实习,回北京后参与创办了“北京女子平民工厂”。从西安到京、沪,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原因是经济不能独力,而女子经济不能独立的根源,则是由于女子没有正当的职业,她决心从教育入手,解决这个问题。1928年1月4日,吴云芳联络了陕西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陕西女子职业促进会”,调查和研究女子职业教育。陕西女子职业促进会成立后,即着手建设职业学校,1928年2月成立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吴云芳任校长。邵力子和其夫人傅学文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1933年邵力子任陕西省主席后,夫妇二人积极推动陕西女子教育的发展。傅学文到陕西后,了解到陕西妇婴死亡率很高,妇女生育时缺少卫生保健知识,当地的接生还是沿用中国几千年的旧方法,接生婆不讲卫生又无接生技术,只用一双手和一把生锈剪刀来接生。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傅学文亲自筹募经费,创办了西京私立助产学校。爱国将军杨虎城和其夫人谢葆真都热心于女子职业教育,1934年7月30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夫人谢葆真,为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代募款500元,用以修建学员的宿舍;8月9 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为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捐洋200元,用以修建女子平民学校校舍。1935年由邵力子和杨虎城夫妇,以及宋美龄和社会知名人士捐资,将女子平民职业学校进行改善再建,在西安后宰门建立了新校,正是在进步人士的推动下,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开始逐渐有了发展。

同时,陕西省各地方开明人士,在当地开办了妇女传习所,共同促进了陕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陕西女子职业教育概况

(一)民初的起步

民国建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女子职业教育,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实业教育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女子职业教育开始兴起。1915年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下附设职业部,开始培养女子职业人才,初设时经费充足,发展较快,后因政局变动,经费短缺而停办。20年代后,女子职业教育有了进展,1923年陕西省实业厅根据陕西省情,开办了蚕桑帽辫传习所,招收青、中年妇女,学制为半年,设有养蚕、编草帽辫、织花边等科,还有国文、算学、习字等文化课,实业厅因第一期学生成绩优异,专业简单易学,预扩大推广,但财政困难,难以另办学校,因此呈请省政府转饬教育厅:“令各女校添聘帽辫教员一人,加授帽辫功课”,同时,要求各县选派女生送于该所学习,借以推广蚕桑帽辫等技术。各地也开办女子职业学校,1923年长武县开办的女子实业学校,有40多名女子就读;1924年,陕南宁强县成立女子职业学校,有手工、针刺、刺绣等科。北洋政府时期陕西因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所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规模较小,学业期限短,所设课程成本较低、简单易学,多为培训性质,在当时影响较小。

(二)国民政府时的发展

国民政府成立后,陕西女子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1928年2月21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创设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学校。学校创设初期仅有缝纫、染织两科,后陆续增设织袜科、纺毛科、鞋科、商科。学生入学除商科要求具备小学程度外,其余各科只需年龄在十四到三十岁,体格健康就可,开办之初就有许多女子前来报名。1934年全校已经有学生208名,教职员26人,年经费为2万余元,。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增多,1935年选址新建了学校,1936年,呈请教育厅备案,并改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往西乡县,后因战争影响物价飞涨,学校难以无法维持,1942年迁回西安。在女子职业促进会与培华职校的宣传带动下,陕西女子职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到了1943年,女子职业教育推广到十九县,由培华学校领导毕业生主持的工厂、合作社、传习所共有七十四处,1934年傅学文发起创办了私立西京助产学校,该校于2月开学,8月收归教育厅主辖,更名为陕西省立助产学校,由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妇产科大夫陈桂云任校长。学校成立之初有学生13人,教员8位,且多兼任及义务性质,各项设备甚为简陋。1935年在教育厅的主持下,建成新校,配备仪器159种,模型标本39种,学校之内还设有产院,设病床40张,诊所一处。学校第一学年开设生物、理化等基础课,第二三学年学解剖、产科、药物、育婴、救急等实践课。自建校至1949年,共培养助产士13期,学生220名;护士2期,学生51名;调剂士1期,学生49名。助产士毕业后,就分发到各县当教师,举办培训班,教育旧接生婆改用科学接生办,推动全省妇婴事业的发展。如边区著名的“王二嫂”就是省立助产学校的学生,进入边区后,多次举办老娘婆学习班,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耐心地给老娘婆们讲解生理卫生知识,将新式接生法带到了边区。此外,还有1938年由广仁医院创设的私立广仁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每年招生20名,至1949年共毕业学生200名。

除单设的女子职校外,许多职业学校男女兼招。另外,各地在政府和开明乡绅的推动下,开始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或妇女传习所,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学生人数增多,1923年全省职业学校共有学生1027名,其中女生仅有26名,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就培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已达到500余名,成为陕西职业学校中人数最多的。其次,课程设置门类增多,还出现了高级科目,培华职校开设有商科、高级会计科,省立南郑工业职业学校的高级电讯工程科,就有女生就读。女子毕业后不仅就业机会拓宽,而且有机会进入高等领域。

三、民国时期陕西女子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救济失业妇女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有“男外女内”之分,女子被束缚在家庭之中,要依靠男性生存,一旦家庭受到变故或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女性往往不能独立生活,多卖身为奴,或从事妓女这样低贱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陕西遭遇大旱灾,大量妇女失去家庭,无法生活,被迫沦为妓女,政府于1928年相继开办了西安第一第二妇女习艺所,第一妇女习艺所一次就收容300人,教授纺织、印染、缝、编等科目,修业期为一年;陕西省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在长安县妇孺收容所内设立一所陕西灾区妇女习艺所,专收因赤贫无依、欲归家不得的灾区妇女,让她们习技谋生。1941年陕西省民政厅调查,陕西共有妓院267户,计十六岁以下213名,民政厅筹设西安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强迫幼女入校,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施予公民常识与生活技能之训练。[1]女性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下层社会的妇女在近代动乱的年代里,生活极其悲惨。女子职业教育,为生活贫困,无技谋生的妇女提供了希望,让她们能够学习简便的生产技能,成为她们谋生的本领。

(二)促进妇女入学,推动妇女解放

近代陕西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女子要进入学校,不仅要有进步的观念,更需要有足够的财力。1931年,省立中学每一学生一年学费为120元左右,一般家庭根本无法担负,如吴云芳所说:“读中学,进大学,那只有少数的女子才有这样的机会,大多数妇女因经济限制或种种原因,得不到家庭的允许”。女子职业学校实行教产销的教学模式,她们在课堂上的成果可以直接在市场销售,学校经费有保障,学生入学全部免费,甚至还可以有收入补贴家用,更多的女子得到就学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同时,还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经济独立,有文化知识的新女性。

这些女性开始觉醒,追求解放,呼吁男女平等,创作宣传歌唤醒广大妇女同胞,“靠丈夫,给吃喝,人格堕落全不觉;勤工作,真快乐,自由平等幸福多”[8],这些说词的传唱,来鼓舞传统守家的妇女,让她们认识到通过自身的勤奋来实现经济的独立,人格的平等。一些妇女开始从事教员、邮递员等新工作;有的还进入商号、银行等以前女子从未涉足的行业;甚至还自己创业,1946年女子平民职业学校的学生狄子荣在西安市南院门的院门巷开了一个理发馆,经营项目为理发、卷发、洗头等,女子办理发馆,这在西安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助产学校的新式接生方法,不仅减轻了妇女的痛苦,降低了妇婴的死亡率,还提高了妇女的尊严与地位,推动了陕西妇女的解放事业。

民国时期陕西的女子职业教育,在近代陕西是一新生事物,是当时教育的一大亮点,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助产学校与护士学校的学生成为新中国陕西妇婴事业的中坚力量,西安培华职业学校演变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为新中国的女子教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 妇女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社,2001(7):221,37.

[2]贾自新.杨虎城年谱[M].北京: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9):392.

[3]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488.

[4]呈请令饬教育厅通令各女学添加帽辫功课由[J].陕西实业杂志,1923(38).

[5]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全国职业学校概况[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134.

[6]童肖予.十五年来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J].妇女共鸣,1943(18).

[7]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陕西教育志资料续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654-687.

[8]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卫生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6(12):556.

[9]秦燕,岳珑著.走出封闭陕北妇女的婚姻与生育1900-1949[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7(12):201.

J642

A

柳江峰(1991-),男,甘肃省天水市,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陕西省陕西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