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热病“卫气同治”法探析*

2016-01-31张雪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气分叶天士卫气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温热病“卫气同治”法探析*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叶天士确定的温热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不少人认为是指卫分、气分界限分明,马虎不得。但无论是细究叶天士《温热论》原文,还是参考后世众多温病临床医家的意见,均可以得出结论:二者界限并不是特别严格,“卫气同治”应该是中医临床常用且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温热病;卫分;气分;卫气同治

众所周知,《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每个阶段也提出了各阶段大的治疗原则,即“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一般以为,卫气营血每个字代表的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入深的具体部位,所以治疗起来绝对马虎不得,在什么部位用什么治法。病重药轻难免贻误病情,而病轻药重又有可能引邪深入,所以历来就有不少医家反复强调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须把握时机,治疗得当。但若细究叶天士原文,并广搜临床医家经验,卫气同时治疗理论应该成立,且临床上也并不乏见。可以想见,其中必有其道理、法则和技巧所在。

1 卫分与气分本属一类,无明确界限

《温病学》教材明确说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范畴”[1]52。而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

不少人认为卫分证就是表证,认为既然叶天士说过“在卫汗之可也”,那所谓卫分证就是表证。其实这里的汗并不是发汗之法,按照赵绍琴所说,“非属方法,而是目的”[2]18,用开郁、宣阳、清热的药物以后,热清了,卫分郁闭开了,身上自然可以潮润,而不是说的直接发汗。何况,吴鞠通明确说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如果认真研读《温热论》就不难发现,卫分与气分同属肺热,只不过程度不同。“肺主气属卫”,为什么会把卫分叫做表证?因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之邪与风寒不同,其通过口鼻等呼吸系统直接犯肺导致肺热,因为肺外合皮毛,所以难免出现类似于表证的表现,但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表证,还是属于肺热证。在论述的时候,叶天士强调为什么与真正表证不同:“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一个“首先犯肺”,一个“未传心包,邪尚在肺”,两句话都说明卫分证与真正的外感表证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温热病的卫分证与表证不是一码事,所以在治法上,强调清热为主而不是解表为主,更不是以汗法为主,“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根据挟风挟湿的不同,在清肺的基础上予以加味,但中心还是清肺热,“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但都应该在清热的基础上实施。

而叶天士也常常卫气混杂表述。如有时治疗卫分的方药称为“气药”,“前言辛凉透风,甘淡渗湿,若病仍不解,是渐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这里的“辛凉透风,甘淡渗湿”,应该就是“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可一会儿说在表,一会儿又说“气药”。反过来也一样,有时候叶天士把治疗气分说成“泄卫”,“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明明是营分证的同时气分之邪未尽,可是治疗上“泄卫透营”,说明叶天士就是把卫分气分归为一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邪热到了气分叶天士不着重强调清热,而是反复强调邪从汗解,这与“在卫汗之可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在气分偏于肺热,“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但毕竟“肺主气属卫”当然需要清热,但一旦“邪与汗并,热达腠开”,自然会“邪从汗解”。其机理叶天士自己总结为“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

尽管叶天士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表述,似乎给人感觉4个阶段有条不紊,温热之邪应该是逐步深入,但若仔细对比前后条文,自然容易发现,卫分常规发展就可以直接到达营分,卫分与气分同属一类肺的问题不言自明。比如他在说到邪陷营分的时候说“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那么入营是从哪里入的?“前言”很显然是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所谓“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明明白白说的是肺卫之证,而肺卫之证发展可以直接到营分,要按照卫气营血4个阶段,他应该是想说气分才对。可见,叶天士这里是以卫代气,说明卫气本属一类。

以上说明叶天士从未把卫分和气分截然分开,卫分和气分同属肺热,顶多只是程度略有差异而已。“肺主气属卫”,如果真要区分的话,恐怕是温热之邪犯肺以后出现肺热,肺主皮毛的功能受到影响比较明显,而出现类似表证的可以称为卫分证,肺主皮毛功能受影响不明显,而偏于肺热者可以称为气分证,卫、气同根,根于哪里?根于上焦肺也。

卫气营血这4个阶段,有时候可以概括为气和血,陈光淞也曾在《温热论笺正》中明确说过:“约而言之,则卫为气,营为血。”

2 部分后世医家认为卫气不可截然分开

对于“卫气营血”的认识大多认为就是邪气所在的病位,孔伯华通过对叶天士《温热病》和王孟英《温热经纬》认真研读,并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卫气营血”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并非是简单针对疾病病位的概括。“卫气营血”应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说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在“论温热病之传变”一文中写道:“叶氏所指营卫气血,乃是说明外感温病轻重时期之不同,病势浅深之不同,其意并非病邪真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要在示人以辨明表、里、浅、深及治疗缓、急、先、后之门径耳[2]70”。

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大家赵绍琴说过,临床上卫分证和气分证并非像跨过门槛那样泾渭分明。既然卫分与气分没有截然的界限,治疗时心中也不能有“汗之”和“清气”截然不同的想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卫分的治法不能单独解表,辛凉清化、辛凉清解重点在清,“虽然是在卫分证,但它毕竟是热”[3]32。

气分的治法也不能单独清热,何况从卫分到气分,不像手表蹦字,一下就过去了。所以赵绍琴又把“到气”分为“初至”、“中至”与“至气”,但无论是有几分到了气分,也不能完全忽视卫分,治疗“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清气之法甚多,“在治疗时均以宣气机为主”[3]23,这不是典型的卫气同治又是什么?

3 卫气为何常常同治

卫气之所以常常同治,主要是因为两点:其一,卫气常常同病。如湿热病,《温病学》教材说:“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现卫分证的同时,往往已湿热内困脾胃,郁阻中焦气机等气分的病机变化,所以多表现为邪遏卫气、卫气同病。”孔伯华之子孔少华在“论温病与杂病”时说到:“故风温为病,初起在卫分时间甚短,多很快转化为卫气同病,故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收到药进热退之功”[4]107。

其二,温热之病,传变迅速,有时担心疾病变化迅速,提前预防之用。如严苍山明确说明:“擅治温病者,必须防微杜渐”,“在卫兼清气,在气须顾凉血,以杜传变为上工。[5]”

柳宝怡在《温热逢源》中谈到温病时也说:“初起治法,即以清泄里热,导邪外出为主。[6]60”

广州中医药大学蓝青强指出,临床所见的外感高热很少见到温病的卫分证,常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卫气营血传变过程迅速,多表现为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证仍未消除的“卫气同病”,治疗当然也常常卫气同治[7]。

沈达荣也明确指出,温病重症虽是初起,但起病重骤,来势凶猛,在投以辛凉解表药物之时,还得大队寒凉清热之剂合用[8]。

以上论述,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的前后对比发挥,以及后世医家的见解和临床经验总结,可以大胆得出结论,中医温热病的治疗是存在卫气同治情况的,而且恐怕还不属于个别情况。观点当否,请同道不吝指正。

[1]杨进.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孔伯华.孔伯华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3]赵绍琴.赵绍琴温病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4]孔令谦,肖强.孔伯华中医三代传承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5]史余辉.当代名医精华温病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6]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7]王馨苑,黄夏冰,邓鑫.蓝青强主任医师治疗外感发热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2,35(3):45-46.

[8]沈达荣.温病初起宜表里双解之管见[J].江苏中医药,1993,7:035.

R289.1

A

1006-3250(2016) 01-0028-02

2015-03-2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Z0708115)-从孔伯华辛凉三方合用探讨热病“卫气同治”

张雪亮(196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Tel:13910039328,E-mail:746665496 @qq.com。

猜你喜欢

气分叶天士卫气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气分装置异丁烷硫含量异常分析与研究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拜师谦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