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

2016-01-29王雅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期
关键词:轴索弥漫性比例

王雅君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

王雅君

目的探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在受伤后的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其中15例患者良好,比例为22.73%;11例患者中残,比例为16.67%;14例患者重残,比例为21.21%;8例患者植物生存,比例为12.12%;18例患者死亡,比例为27.27%。结论通过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头部在较为特殊的作用下,其脑内产生的一系列疾病,而此疾病的主要特征为神经轴索出现断裂现象,具有较为严重的病情,同时昏迷时间过长,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次研究对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9±10.2)岁。32例患者为车祸伤,20例患者为坠落伤,14例患者为钝器击打伤。

1.2 诊断标准[2]患者存在头部外伤史;患者受伤后昏迷时间>6 h;进行脑CT以及MRI检查后并无异常现象,同时脑组织经检测后出现撕裂伤,出血灶直径在2cm以下。

1.3 临床特点 患者受伤后产生昏迷现象,在入院治疗时对其进行GCS评分,16例患者的评分为3~5分,比例为24.24%;30例患者的评分为6~8分,比例为45.45%;20例患者的评分>9分,比例为30.30%。在所有患者中,31例患者伴随肢体瘫痪,12例患者伴随癫痫,11例伴随病理呼吸,12例患者伴随低血压。

1.4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在受伤之后进行头部CT检查,大脑半球灰白质的交汇位置处、脑干位置等,会伴随脑挫伤,同时环池逐渐变窄,并且脑室内产生出血现象等相关症状。

1.5 方法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对血氧饱和度、瞳孔等进行严密的检查,在患病早期采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而对于GCS评分在3~8分之间的患者需要采取气管切开,同时还应采取亚低温进行治疗,对于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采用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以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以及低脑灌注现象产生。对于伴随颅内血肿以及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应采取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早期对患者进行胃管鼻饲管等相关支持,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腰大池引流,并选择促醒剂对其进行治疗。与此同时还应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处在平衡状态,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相应的防治。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予以脱水降压。当患者病情好转时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伤后6个月采用GCS评分评价疗效。

2 结果

25例患者通过CT检查之后其检查结果为阴性,随后对其采用MRI进行检查,15例患者经检查后为白质内多发,T1为点状较短,同时T2为长信号影,10例患者经检查后其结果依旧为阴性。66例患者在受伤后的6个月按照GCS进行评分,其中15例患者良好,比例为22.73%;11例患者中残,比例为16.67%;14例患者重残,比例为21.21%;8例患者植物生存,比例为12.12%;18例患者死亡,比例为27.27%。

3 讨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在1982年首先被提出的,目前已经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3]。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因为头部受到一定的作用之后出现旋转加速度,从而使脑组织中出现相应的剪应力,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长时间出现障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同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威胁。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测,与此同时,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以及磁化传递成像(MTI)能够有效的提升其诊断准确率。

而临床中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但是大部分学者均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①患者的头部出现外伤;②患者在受伤之后出现昏迷现象,且昏迷时间>6 h;③通过CT以及MRI检查之后并无显著差异;④患者自身影像学表现和其自身的病情无一致性;⑤通过尸检之后可以看到患者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

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对此病并无显著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对患者的治疗目的为缓解水肿,同时避免继发性脑损伤现象的发生,选择综合治疗方法对此病进行治疗[4]。加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死亡率以及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为低氧血症以及低血压。低氧血症可以增加对患者的损伤,所以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处在顺畅状态中。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在患病早期实行气管切开,并通过呼吸机对其进行辅助呼吸,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当患者的血压出现下降趋势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以免其多脏器出现功能性障碍现象,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同时采用亚低温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的减少脑耗氧量,会降低其病理损伤现象,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5]。

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老年患者,尤其是伴随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同时在入院时GCS评分在5分以下患者的预后同样较差,而对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言,其诊断标准以及相关治疗还有待于研究。

[1]邓景元,申晓东,王忠华,等.针灸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4972-4973.

[2]陈俭,魏风,黄勤,等.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的评估价值.广西医学,2014,36(1):47-49.

[3]冯振广,李牧,夏爽,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33-38.

[4]甘春苗,唐罗静,戴小萍,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 2595-2597.

[5]王强.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64-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33

2015-09-30]

110041 辽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轴索弥漫性比例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人体比例知多少
弥漫性轴索损伤32 例的临床分析
组成比例三法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有效方案治疗体会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脱髓鞘型和轴索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