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祛风药在泄泻中的应用

2016-01-29张婷婷汲宗惠张茂全

中医药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风药糟粕水液

● 张婷婷 汲宗惠 张茂全

论祛风药在泄泻中的应用

● 张婷婷 汲宗惠 张茂全

从大肠“主传导”、“主津”的生理功能,论述泄泻乃大肠传导功能亢进、气机下行过甚、或肠中水液过多所致,即“风盛舟翻”、“水盛覆舟”。治疗泄泻的方中祛风药的作用:一者祛肠中之风,二者祛肠中之湿,祛风、祛水(祛湿)在调节大肠恢复正常功能以治泄泻中尤为重要。

大肠 主传导 主津 风药 泄泻

“风药”一词由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1]12。临床治疗泄泻,多于方中加入祛风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等,有些祛风药在方中甚至作为君药。

古代文献记载含祛风药治疗泄泻的方子不在少数,如:李东垣创立治疗脾肺气虚之风泄的良方——升阳益胃汤,“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兼见肺病,沥淅恶寒,……乃阳气不伸故也”,方中含羌活、独活、防风、柴胡;治疗气虚下陷所致久泻久痢的补中益气汤[2],方中含升麻、柴胡;治疗“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的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为君药;出自《丹溪心法》治“痛泄”的痛泻要方,方中含防风;治疗急性胃肠炎伴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的藿香正气散,方中含紫苏叶、白芷;喻嘉言使风寒得解、气机通畅、脾胃调和之“逆流挽舟”法治疗外邪内陷所致痢疾的败毒散,方中含羌活、独活、柴胡。

近年文献论述祛风药治疗泄泻的作用多从“风能胜湿,解表助运”、“升举阳气以燥湿”、“疏肝悦脾”三方面入手。孙征等[3]论述了肠风飧泄,认为风邪入于肠胃引起的飧泄,致病原因为风邪,治疗上以治风为主,兼健脾和养护阴气,可用痛泻要方。陈宝贵教授[4]认为祛风药为治疗慢性泄泻的要药,具有胜湿止泻、鼓舞胃气、振奋脾胃、健运升清之效,还可祛肠中之风,使肠腑传化正常。

1 “大肠”功能的双向性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除作为传导之官外,尚有“主津”之功[5]。正常情况下,大肠排泄粪便的功能似“舟行水中”:水能载舟,风可扬帆,但风盛、水盛亦可覆舟而出现泄泻;风力不足,气机不畅或津液匮乏可出现便秘。所以,大肠传导功能障碍的两种极端表现为便秘与泄泻,皆因动静的太过不及,动之太过则为泄泻,动之不及则为便秘。“大肠主津”,肠中津液过多则为泄泻,津液不足则为便秘。

从大肠辨治便秘不外乎两种思路:其一,“增液行舟”,以温病大家吴瑭的增液汤为代表,即“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三者(玄参、生地、麦冬)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通过补充大肠的津液,促进糟粕向下排泄,即增液汤的“增液行舟”之效。其二,“补风扬帆”,以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为代表,即“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枳实苦寒消痞,厚朴苦温除满,两者合用通达胃肠之气,“气行以成风”,胃气通降,肺气肃降等气机下行以助大肠传导,有助于糟粕的传化,即大、小承气汤的“补风扬帆”之效。临床中,补阴津与理气药相须为用治疗便秘,恰合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动静相宜,阴阳相合,增液承气汤可谓两者结合的代表方。

一直以来,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责之于脾虚、湿盛,治疗中健脾与祛湿不可或缺。但大肠作为与泄泻发病关系十分密切的脏腑,在治疗中不应被忽视。借鉴上述从大肠辨治便秘的思路,从大肠功能分析泄泻的发病机理,大肠传导功能亢进,气机下行过甚,或肠中水液过多,水液与糟粕混而下行所致,即“风盛舟翻”、“水盛覆舟”为其重要的致病病机。故祛水(祛湿)、祛风在调节大肠恢复正常功能以治泄泻中尤为重要。

2 祛风药通过调整大肠功能而治泄泻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娇脏、为华盖,外邪侵袭常先受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所致泄泻在《黄帝内经》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风论》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以上论述风邪内客,脾胃失于健运,大肠失于传导,清浊不分,发为肠鸣泄泻。《素问·风论》中“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干,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描述了胃中风的表现。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1]13,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等为代表,该类药物多味辛,禀性清轻,具有辛散、升发、走窜、宣通之性,既可达表以透外,又能宣通内腑调气机。祛风药一者祛肠中之风,二者祛肠中之湿,使大肠传化功能正常。大肠主传导、主津,大便的正常排泄有赖于大肠的传化糟粕。“风胜则动”,风邪客于大肠,大肠传导之功亢进而出现泄泻、肠鸣,即前所述“风盛舟翻”之泄泻,祛风药通过祛除内客于大肠的风邪,使大肠传导之功恢复正常而治疗泄泻;“风能胜湿”,大肠主津功能失常,肠道中水液不得吸收而聚于大肠内或水液过多,水与糟粕俱下出现泄泻,即前所述“水盛舟覆”之泄泻,祛风药在祛风的同时尚能祛除湿气,大肠津液代谢恢复正常而泄泻愈。

3 病案举例

李某,男,58岁,2015年8月16日就诊。患者20余天前因淋雨复食生冷水果后出现腹痛腹泻不止,泻下黏腻或水样黄色便,每日泻下6~7次。诊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发热,神疲乏力,纳差,小便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血、大便常规、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胃湿热。治法:健脾化湿清热。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药用: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白芍12g,车前子15g,藿香10g,石榴皮15g。3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3剂后复诊,患者腹痛、腹泻、发热、神疲乏力、小便少明显好转,食欲欠佳,上方加用焦三仙各9g,4剂后病愈。

按 方中葛根轻扬升散,善发表解肌而退热,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通过祛风与升阳奏止泻之功,解决泄泻的“风盛”问题;藿香疏散外邪而燥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而止泄,解决泄泻的“水盛”问题;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石榴皮涩肠止泻;白芍酸甘养阴缓祛风药物的燥烈之性;配伍甘草,共为芍药甘草汤兼可解腹痛,甘草亦可调和诸药。大肠的“风盛”、“水盛”之势得以平息,泄泻得愈。

4 小结

结合大肠“主传导”和“主津”,一动一静的生理特性,应用风药治疗泄泻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时机。风药易耗气伤阴,用量宜小且使用时间不宜太长,在运用过程中可配以酸甘之品,如白芍、黄精、山药等,以制约风药的燥性。如此,治疗泄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3.

[2]李 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70.

[3]孙 征,张保春.肠风飧泄探析[J].河南中医,2015,35(10):2308-2309.

[4]寇子祥,陈宝贵.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4,31(12):711-714.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3.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风湿病科(266033)

猜你喜欢

风药糟粕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