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时空变化特征

2016-01-27王勇于信芳庄大方

草业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遥感影像时空变化高尔夫球场

王勇,于信芳,庄大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近30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时空变化特征

王勇*,于信芳,庄大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以北京市1986-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和影像解译获取北京市75个面积大于6 hm2的高尔夫球场数据,并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和地理要素数据(道路、行政区划、水域等),从时空角度研究近30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6年至2010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经历了“初步建立、停滞发展、缓慢发展和迅速发展”的变化过程,其中1990-1999年期间高尔夫球场处于停滞发展期,2000-2005年出现缓慢发展,2005年之后迅速增长。2)并非所有高尔夫球场均呈面积增加趋势,而是具有空间差异性。3) 高尔夫球场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变化高度相关,高尔夫球场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趋势保持着一致性。4)北京市高尔夫球场主要沿着具有紧邻中心城区、滨临河湖、临近快速交通线的优势空间区位分布,特别是“一环两带”地区。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遥感影像;时空变化;北京;土地利用

DOI:10.11686/cyxb2014383http://cyxb.lzu.edu.cn

王勇,于信芳,庄大方. 近30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时空变化特征. 草业学报, 2015, 24(8): 188-198.

Wang Y, Yu X F, Zhuang D 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Golf Cours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5, 24(8): 188-198.

收稿日期:2014-09-11;改回日期:2014-12-10

基金项目: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项目(10-Y30B11-9001-14/16)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102)资助。

作者简介:王勇(1975-),男,湖北随州人,博士。E-mail:wangy@igsnrr.ac.cn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Golf Cours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ANG Yong*, YU Xin-Fang, ZHUANG Da-Fang

StateKeyLaborator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ystems,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Using Landsat TM/ETM+ images of Beijing from 1986 to 2010, 75 golf courses above 6 ha in area were digitized and analysed. Simultaneously land use/land cover data, geographic data (including road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water bodies) were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golf courses in Beij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1986 to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golf courses consisted of four categories-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stagnation, slow develop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Very little development occurred between 1990 and 1999, while slow development occurred in the 2000-2005 period. After 2005 development was rapid. 2) It wasn’t a certain trend that the area of golf course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in Beijing, but with spatial differences of golf courses. 3)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golf course area change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4) Golf courses were mainly located along the “one ring and two belts”, adjacent to the inner city, the shore of Lake Kanawha and near the rapid traffic line in Beijing.

Key words:golf course; remote sensing image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Beijing; land use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万多家球场分布在119个国家,约有0.57亿高尔夫人口[1-2]。在经济快速发展与高端运动爱好者日益增多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高尔夫运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据《朝向白皮书》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拥有18洞高尔夫球场587个,遍及26个省(区、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于其独特的地位,自1986年建成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以来,高尔夫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北京地区标准高尔夫球场已超过75家,而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周边以北京为主要目标市场的球场大概接近100家[3]。高尔夫球场数量迅速增多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尔夫运动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也不断接受着人们的质询。偏离高尔夫球场的本质功能,盲目设计开发的现象普遍发生,为更好地把握高尔夫球场建设状况,为经济建设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依据,及时记录并追踪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建设规模、用地性质、空间变化等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高尔夫球场相关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分别针对高尔夫运动的不同侧面展开。国外对高尔夫研究起步较早,遍及高尔夫经济、产业、旅游、植被、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4-6]。国内对高尔夫球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产业经济、产业规模、政策、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7-14]。纵观国内外对高尔夫球场的研究,不难发现,尽管其研究内容已遍及高尔夫球场的各个方面,但是研究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统计调查和实地访谈,而依托于丰富的RS(remote rensing,遥感)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高尔夫球场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国内外鲜见。从现实情况来讲,目前我国面临高尔夫规划和实际建设存在偏差、实际建筑面积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大规模突发式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实际建筑面积核实困难等情况,因此,采用RS/GIS技术研究高尔夫球场的时空变化,对于解决高尔夫球场现状统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拟采用成熟的空间信息技术,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近30年多期的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对北京市高尔夫球场进行序列化的研究,把握高尔夫球场建设现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为高尔夫球场用地变化情况的掌握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源

本研究中,用到如下几类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数据、地理要素数据(道路、行政区划、水域等)和社会经济数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从USGS/NASA (http://earthexplorer.usgs.gov)获取的涵盖北京市域内所有高尔夫球场的516景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 TM/ETM+影像(表1)。

由于Landsat TM/ETM+影像可免费下载,并且经过了正射校正等数据预处理,所以用作高尔夫球场数据的基本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同时为高尔夫球场人工解译和数据矢量化提供了大量的“备用”数据,不仅有效避免了ETM+遥感影像由于SLC-off (扫描行校正器故障) 造成的坏带影响,而且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提高了高尔夫球场数据的质量。由于球场内的湖泊、障碍区、草地、标志树等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草皮、灌木、标志树等植被生长季在每年的5-10月间,从遥感影像上来看,这一时间段对高尔夫球场的识别率较高,因此尽量选择5-10月间且成像效果较好的遥感影像58景,作为本研究的遥感数据源。

本研究中采用的非遥感数据包括: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2000,2005和2010年3期)、地理要素数据(道路、行政区划、水域等),分辨率为30 m的DEM数据,以及从统计年鉴获取的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数据分为两级,一级分为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类型共6类(forest, grassland, wetland, cropland, settlements, and other lands);二级根据FAO LCCS的方法进行定义,共38类(表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的总精度在95%以上,Kappa系数都在0.81以上,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有关的研究中[15-21]。标准高尔夫球场一般由会馆、发球台、球道、果岭、障碍区(如沙坑、草丛、小溪、池塘、灌木丛、湿地等)、标志树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根据表2,会馆归为人工表面一类,标志树归为林地一类;池塘、小溪、沙坑、湿地等共同组成生态学意义上的湿地;灌木丛、草丛、球道等归于草地一类。在高尔夫球场组成中,湿地和草地面积占到球场面积的95%以上[1,8-9],因此,湿地和草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高尔夫球场的变化。

表1 本研究所选用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

1.2 研究方法

将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ENVI 4.8平台下进行几何精纠正,并对符合要求的多景影像进行拼接,形成北京全覆盖服务无缝拼接影像。拼接影像尽量选择同一时间,避免因扫描成像时间差异引起光谱差异。以1∶10000 地形图为基础, 选取控制点将Landsat TM/ETM+多波段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将多波段影像和全色波段融合,影像校正结果精度平均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以内,最大误差控制在1个像元以内。由于高尔夫球场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混杂,目前还没有实用的、自动提取高尔夫球场边界的算法,因此,本研究中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在ArcGIS 10.2软件下,采用公里网作为控制网,投影统一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完成人工判读和数字化等过程。用融合后的遥感影像和1∶10000地形图,采用屏幕数字化方式获取高尔夫球场边界矢量数据,精度控制在1个像元之内。根据高尔夫球场在Landsat TM/ETM+影像上的特征,判别高尔夫球场的覆盖区,解译生成高尔夫球场分布图斑。解译生成的高尔夫球场分布经过实地核查修正并参考Google earth高分影像进行了验证。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生成流程图如图1所示。

对经过人工解译、数据矢量化、几何校正后的高尔夫球场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北京市域范围内面积大于6 hm2的高尔夫球场共计75个,占总高尔夫球场总面积的96.41%,基本上代表了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分布现状,因此,本研究仅考虑面积大于6 hm2的高尔夫球场(包括练习场)。生成后的矢量数据最终投影转换为Albers正轴等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运用RS和GIS相结合技术, 通过栅格-矢量数据格式转换、属性数据输入、建立拓扑关系等程序,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基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等研究高尔夫球场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地描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速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趋势有积极的作用[15]。由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差异较大,为了便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间转换比较,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K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动态度LC来定量分析全市和高尔夫球场占用土地类型的变化。土地覆盖转移矩阵能清晰地表示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地覆盖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能够较好地刻画土地覆盖类型变化情况[21-22],分别表示为:

(1)

表2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23-26]:

(2)

图1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生成流程Fig.1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golf course in Beijing region

图2 1986-2010 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面积变化Fig.2 The area variation of golf course in Beijing region during 1986-2010

式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ΔLUi-j为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LC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2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变化总趋势

北京市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始建于1986年,根据影像解译结果,北京市高尔夫球场1989年总面积为378.73hm2,1999年达到518.06hm2,2005年总面积为2578.21hm2,2010年总面积增为5747.81hm2,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面积经历了“初步建立、停滞发展、缓慢发展和迅速发展”过程。每个时期由于当时的政策导向、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发展生产力水平不同,增加的速率不同,这与王银[2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图如图3所示。

图3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Fig.3 Changes of golf cours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Beijing region

具体而言,1986-1990年属于初步建立阶段,在政策支持和鼓励投资下,这一阶段有北京大宁高尔夫球场、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场、北京高尔夫球场、北京广济堂高尔夫球场、北京乡村高尔夫球场5家;1991-1998年属于停滞发展阶段,由于国家政策和北京市地方政策的限制,球场面积基本没有增加;1999-2005年属于缓慢发展阶段,高尔夫球场面积逐年增加,每年新建成的球场在3~7家之间,面积平均年增长率为13.4%,累计增加达到2578.21hm2;2005年之后,高尔夫球场的面积呈快速上升趋势,面积较前一阶段猛增3169.61hm2(55.14%),尤其是2006和2009年增加率明显超过其他阶段。

根据袁华莹和韩烈保[1]、田至美[7]、王银[27]的研究成果,大型高尔夫球场(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的面积一般为80hm2以上,小型高尔夫球场的面积一般在40hm2以下。在面积大于6hm2的高尔夫球场中,1986-1990年期间面积超过8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2个;面积介于40~8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1个,面积小于4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2个;表明高尔夫球场建立初期整体规划合理,国家和北京市政府是积极支持和鼓励高尔夫产业的发展。1999-2005年期间面积超过8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11个;面积介于40~8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12个,面积小于40hm2的高尔夫球场有5个,面积最小的只有7.53hm2;在面积大于80hm2的球场中,面积大约100hm2的有6个之多,面积最大的球场甚至超过300hm2,超过80hm2的高尔夫球场的总面积达到1307hm2,占本阶段高尔夫球场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0%; 而超过60hm2的高尔夫球场的面积和占本阶段高尔夫球场总面积的比例接近89%,表明这一阶段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有追求大而全的趋势,逐渐偏离高尔夫运动大众化、平民化的初衷,此外,还有破坏球场周边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环境、加剧城市土地供求矛盾的趋势[2,9,28-29],因此,为了遏制高尔夫球场的盲目建设,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这个时期果断叫停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审批[30-31]。但是,由于经济驱动、历史审批遗留和政策擦边球等原因,高尔夫球场的建设热情不减反增,在2006-2010年期间,新建了面积超过6hm2的高尔夫球场42个,大型、中型、小型的高尔夫球场各占1/3;其中,大型高尔夫球场总面积达到2095hm2(占66.07%);中型高尔夫球场总面积为837hm2(占26.40%);小型的高尔夫球场总面积为239hm2(占7.53%),片面追求面积大的趋势依然没有改观。需要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采用有效的手段监督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规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引导其往良性、正确、向公众球场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中采用的遥感影像作为可靠的数据源实现对高尔夫球场的有效监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2.2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空间变化差异

在北京16个区县中,截至2010年底,只有东城区和西城区没有高尔夫球场,其他的14个区县都有高尔夫球场分布,其中个数最多的是朝阳区(15个)和昌平区(14个),个数最少的有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平谷区,只有1个高尔夫球场。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区县分布按个数比分布和按面积比分布分别如下图4和图5所示。这种差异性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区域土地充裕程度、高尔夫球场建设的适应性(植被、地形、离水源地的距离等)、消费人群的分布、交通的便利性及相关旅游环境[1-2,4,7-8]。

图4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区县按个数比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golf courses sort by counts in Beijing different district

图5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区县按面积比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golf courses sort by area in Beijing different district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空间变化规律,分别利用2000,2006和2010年3期的遥感影像对1999年之前、2000-2005年和2006-2010年3个阶段的各高尔夫球场面积变化分析发现,并非所有高尔夫球场均呈面积增加趋势,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高尔夫球场变化状态,共分为球场建成后面积稳定、面积增加、面积减少3类。对比2000和2006年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发现在已建成的高尔夫球场中,面积稳定的有9个,面积增加的有2个,这一阶段新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占绝大多数,无论是面积还是个数都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面积的年增长率达到13.62%。对比2006和2010年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在已建成的高尔夫球场中,面积增加的有11个,累积增加了754.23hm2;面积稳定的有49个,占总面积的82.71%。2006-2011年新增高尔夫球场20个,新增面积2131.86hm2,面积的年增长率为6.71%,低于2000-2005年阶段的13.62%。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高尔夫球场管理政策紧密相关[30-31]。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和当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改变,有少量的高尔夫球场发生位置变化和面积减少的情况,例如北京龙熙温泉高尔夫球场面积减少,北京大宁高尔夫球场部分边界发生变化。综上所述,2000年之后,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变化趋势整体上以面积增加为主,在已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其变化具有差异性,建成后有的高尔夫球场面积未发生变化、有的面积出现减少,有的面积增加。差异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高尔夫产业促进和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高尔夫俱乐部管理者对利润的追逐[8,10,14,27]。从2004 年国务院颁布的一号文件来看,国内高尔夫事业在经历了近30年的萌芽、发展、扩大的过程后,土地已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子,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1]。

2.3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关系

根据公式(1)和(2),利用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图,我们计算了北京市和除东城区和西城区之外的其他14个区县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动态度(K)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如下表3所示。

表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度的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刻画土地局部和整体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速度。由表3可知,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在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首先,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来看,各区县有较大的区别。2000-2005年间,全市年变化率为1.05%,昌平区为2.26%,海淀区为2.93%,顺义区为2.28%,最高的为朝阳区的3.7%,表明这些区域土地利用转移较多。而丰台区0.99%、怀柔区0.25、门头沟区0.16%、延庆县0.37%均小于北京市的变化速率,表明这些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相对稳定;在2005-2010年间,无论是全市还是各个区县的年变化率都比2000-2005年小,最高的为朝阳区的1.77%,最低的为怀柔区的0.09%。其次,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同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率在不同区县差别很大,不同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率在同一区县也有较大的差别。在2000-2005年间,各个区县的湿地和耕地都在减少,人工表面都在增加,除房山区和怀柔区外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对比2000-2005年高尔夫球场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发现这一阶段一部分高尔夫球场由耕地转换成转换而来,另一部分的高尔夫球场由草地、湿地、林地和部分人工表面重新规划建设形成的。在这一阶段,昌平区、朝阳区、房山区、顺义区、通州区分别有14.19%,22.61%,19.68%,9.64%,12.35%的耕地转换为草地,说明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2005-2010年间,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呈现较为复杂的转换关系。昌平区草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9.68%最高,海淀区草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88%最低,表明昌平区的草地有较高的转入,海淀区的草地有较高的转出。石景山区耕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00%最高,朝阳区耕地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9.49%最低,表明石景山区和朝阳区的耕地分别有较高的转入和转出。对比这些区域高尔夫球场建设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发现这些区域的高尔夫球场既有耕地、林地、湿地、人工表面和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由林地、人工表面、湿地、草地重新规划建设而来,转换关系复杂,这一阶段,昌平区、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海淀区、延庆区分别有15.59%,4.98%,8.39%,34.94%,9.76%,11.70%,9.08%的草地由其他类型转化而来,顺义区、通州区、怀柔区、密云县、石景山区保持着稳定的互相转换率,即转入与转出保持平衡,这一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趋势保持着一致性。

2.4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分布与主要水系之间的关系

高尔夫球场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需要大量的用水。水体在高尔夫球场建设中发挥着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景观美化需要,二是为草坪等植被提供水源。用水成本是高尔夫球场日常运营的主要成本之一,另外,自然水资源充足与否更是影响高尔夫球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2],离水源距离的远近是高尔夫球场选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图6是2010年底北京市主要水系与周边高尔夫球场分布现状图。

图6 北京市主要水系与周边高尔夫球场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major river systems and around golf courses in Beijing

结合北京市主要水源地的分布和高尔夫球场分布,进行空间距离分析,研究发现,高尔夫球场与北京市主要水系的距离:1)在500 m以内有30家,占球场总数的40%;2)在1000 m以内的有40家,占球场总数的53.33%;3)在1500 m达到51家,占66.67%;4)在2000 m以内多达61家,占81.33%;5)在2500 m以内的有65家,占86.67%;6)本文研究的所有75家高尔夫球场均在3000 m之内。可见,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分布与水源地的分布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北京市高尔夫球场主要沿着“两带”分布,所谓的“两带”,一条带是永定河,沿着永定河两岸分布的高尔夫球场达到14家;另一条带是潮白河以及潮白河的支流温榆河,沿着潮白河和温榆河两岸分布的高尔夫球场多达19家,面积达到1355.47 hm2。这“两带”沿岸分布的高尔夫球场超过的总数的1/3,这一研究结果与媒体统计结果一致[3]。

2.5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分布与交通可达性的关系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及城乡边缘带成为高尔夫球场的主要分布区。高尔夫球场影响的不仅仅是城郊工农业的土地利用,而且还影响到毗邻地区住宅的发展。高尔夫球场的空间分布除了与土地利用类型和水源地分布有紧密的关系外,与交通可达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据对深圳市高尔夫球场交通可达性研究表明:距离城市中心15~30 km的空间区域内高尔夫球场分布最为集中[33],而北京市沿着京藏高速、京沪高速、京开高速、京沈高速和京石高速沿线,地铁线沿线以及城市环线1 h车程之内的高尔夫球场增长非常迅速。例如,2010年底中心城范围内9洞以上高尔夫球场由2007年初的15个左右增加到近30个,球洞数量翻番,各类练习场总数更是超过150个[34],在严格的限制性政策影响下却表现出惊人增速。结合北京市主要交通分布矢量图(含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地铁、国道、省道、市区一级路)和高尔夫球场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图7是2010年底北京市主要交通沿线与周边高尔夫球场分布现状图。

图7 北京市主要交通沿线与周边高尔夫球场分布现状Fig.7 Distribution of golf courses along major traffic systems in Beijing

研究发现北京市的高尔夫球场的空间分布与交通可达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体为:沿三环分布的高尔夫球场有2家,占2.67%;沿四环及京开、京沈、京沪等高速公路分布的高尔夫球场有12家,占16%;沿五环及京藏、京石、京开、京沈、京沪等高速公路分布的高尔夫球场有26家,占34.67%;沿六环及京藏、京石、京开、京沈、京沪等高速公路分布的高尔夫球场有35家,占46.67%;沿着五环和六环及相连通高速公路分布的高尔夫球场达到61家,占总数的81.33%。总体来讲,北京的高尔夫球场基本按照“一环”分布。所谓一环就是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围绕着五环周边,从四环一直到六环周边,这个环上有超过73家高尔夫球场分布,占总数的97.33%,即绝大部分高尔夫球场沿着“一环”分布,这一研究结果与媒体统计结果一致[3]。可见,在土地资源允许的条件下,高尔夫球场沿着城市中心的外围、临近具有快速交通线的区位优势分布。高尔夫球场占据了大量紧邻中心城区、滨临河湖、临近快速交通线的优势空间区位,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有效遏制了高尔夫球场的高速增长,但其在城市边缘区已基本完成空间布局。

3结论与讨论

基于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和地理要素数据(道路、行政区划、水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距离分析等功能,可从时空角度分析北京市高尔夫球场时空变化特征,总结球场时空变化规律。

1)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发展阶段区分明显。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经历了“初步建立、停滞发展、缓慢发展和迅速发展”的发展历程,球场建设面积由1980s末期的378.73 hm2缓慢增长为1999年的518.06 hm2,由2005年的2578.21 hm2迅速增长为2010年的5747.81 hm2。每个阶段的发展速度与当时的政策导向、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娱乐习惯等因素紧密相关,利用空间信息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与王银[27]采用的调查统计方法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分布在不同阶段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在1986-1999年、2000-2005年和2006-2010年3个阶段的面积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并非所有高尔夫球场均呈面积增加趋势。这种差异性是由高尔夫球场周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行政区划的土地充裕程度、高尔夫球场建设的适应性(植被、地形、离水源地的距离等)、消费人群的分布、交通的便利性及相关旅游环境决定的[1-2,4,7-8]。

3)高尔夫球场变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变化高度相关。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在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高尔夫球场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趋势保持着一致性,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迅速把握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速度,进而把握高尔夫球场变化情况,这为解决高尔夫球场的变化监控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快捷的途径。

4)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在空间布局上主要位于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域。主要沿着“一环两带”分布,沿着具有紧邻中心城区、滨临河湖、临近快速交通线的优势空间区位分布,这种布局与高尔夫运动特点、高尔夫球场水源需求量和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分析得出的沿“一环两带”分布研究结果与相关统计结果一致[3]。

References:

[1]Yuan H Y, Han L B. Gol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06, 23(4):105-110.

[2]Lin Y G, Yang L.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industry of golf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2005, 25(6): 21-25.

[3]Zhang Y. 11 departments jointly issued an overhaul to clean up golf course irregularities[EB/OL]. (2011-6-23). http://www.chinanews.com/fz/2011/06-23/3130349.shtml.

[4]Shin H J.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recession on the gol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UMI, 2003, 2: 20-21.

[5]Gelan A. Local economic impacts the British ope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2): 406-425.

[6]Dimitri T, Norbert H. Golf tourists in South Africa: A demand-side study of a niche market in sports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 870-882.

[7]Tian Z M. Golf course change and its land use. The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and Culture, 2003, 1:59-63.

[8]Yuan H Y.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Land Utilization for Chinese Golf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D]. Beijing: 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 2006.

[9]Zhu W Z, Li C H, Huang X H. Ec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golf course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9(1): 45-48.

[10]Han L B. Introduction of Golf[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11]Puyang X H, Dai Z Y, Gao C H,etal. A study on the eco-environment health assessment in golf cours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3, 22(4): 266-274.

[12]Dai Z Y, Gao C H, Song Z,etal.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Beijing Honghua golf cours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4, 23(3): 30-38.

[13]Puyang X H, Gao C H, Luo H S,etal. Evaluating of eco-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Beijing Honghua golf cours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4, 23(5):124-132.

[14]Chaoxiang Group. Chaoxiang golf white paper-China golf industry report in 2010[R].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15]Wang X Q, Wang Q M, Liu G H,etal.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land cover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6, 21(2): 165-172.

[16]Liu J Y. Chines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rvey and Dynamic Study Using Remote Sensing[M].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6.

[17]Zhuang D F, Liu J Y, Liu M L. Research activities o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a using space technolog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9, 9(4): 330-334.

[18]Liu M L, Tang X M, Liu J Y,etal. Research on scaling effect based on 1 km grid cell data.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1, 5(3): 183-189.

[19]Zhuang D F, Deng X Z, Zhan J Y,etal. A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n Bei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667-674.

[20]Liu J Y, Liu M L, Zhuang D F,etal. Spatial patterns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recently.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2, 32(12): 1031-1040.

[21]Ma L Y, Cui X, Feng Q S,etal. Dynamic changes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age from 2001 to 2011 in Gannan prefectur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4, 23(4): 1-9.

[22]Berlanga-Robles C A, Ruiz-Luna A. Land use mapping and change dete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of northwest Mexico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02, 18(3): 514-522.

[23]Wang X L. Analysis on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Resources Science, 2000, 22(3): 39-43.

[24]Wang X L, Bao Y H.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research.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9, 18(1):81-87.

[25]Liu J Y, Zhang Z X, Xu X L,etal.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4): 483-494.

[26]Chen S P, Tong Q X, Guo H D. Study of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mote Sens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27]Wang Y. The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Environment Trends of Golf Course and Driving Range in China[D]. Wuha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2.

[28]Gao Y Z. Thinking and status of Chinese golf courses construction. Chinese Garden, 1995, 11(4): 54-56.

[29]Lai S Y.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golf course construc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j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 73-74.

[30]General Office of the Beij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Beijing government office publish[2004] No.9, General Office of the Beij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ward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at is a file of moratorium new golf course[A]. 2004-3-8.

[31]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publish[2004] No.1,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 a file of moratorium new golf course[A]. 2004-1-10.

[32]Liu Z X. Analysis on Chinese Golf Industry[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

[33]Huang L, Hu H.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 golf course. Contemporary Manager, 2006, 5:146-147.

[34]Li M. Planning of Modern Urban Green Field System[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Industry Press, 2002: 5.

参考文献:

[1]袁华莹, 韩烈保. 从土地资源看高尔夫的发展. 草业科学, 2006,23(4):105-110.

[2]林永革, 杨亮. 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5(6): 21-25.

[3]张奕. 11部委联合发文彻查清理高尔夫球场违规现象[EB/OL]. (2011-6-23). http://www.chinanews.com/fz/2011/06-23/3130349.shtml.

[7]田至美.高尔夫球运动的场地变迁及其土地利用.体育文史, 2003, 1:59-63.

[8]袁华莹.中国高尔夫球场用地现状与发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9]朱文转, 李传红, 黄细花. 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广州环境科学, 2004, 19(1): 45-48.

[10]韩烈保. 高尔夫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1]濮阳雪华,戴子云,高晨浩,等. 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研究.草业学报, 2013, 22(4): 266-274.

[12]戴子云,高晨浩,宋峥,等. 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 草业学报, 2014, 23(3): 30-38.

[13]濮阳雪华,高晨浩,罗红松,等. 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研究. 草业学报, 2014,23(5):124-132.

[14]朝向集团.2010年度朝向高尔夫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5]汪小钦,王钦敏,刘高焕,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区域分异.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 165-172.

[16]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8]刘明亮, 唐先明, 刘纪远, 等. 基于1 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 遥感学报, 2001, 5(3): 183-189.

[19]庄大方, 邓祥征, 战金艳, 等.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研究, 2002, 21(6): 667-674.

[20]刘纪远,刘明亮, 庄大方, 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12): 1031-1040.

[21]马琳雅,崔霞,冯琦胜, 等,2001-2011年甘南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草业学报, 2014, 23(4):1-9.

[23]王秀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分析. 资源科学, 2000, 22(3): 39-43.

[24]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 1999,18(1):81-87.

[26]陈述彭, 童庆禧, 郭华东. 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7]王银. 我国高尔夫球场地发展现状与环境趋势研究[D].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12.

[28]高玉忠. 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园林, 1995, 11(4): 54-56.

[29]赖苏玉. 高尔夫球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福建农业科技, 2007, 3: 73-74.

[30]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京政办发[2004]9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文件的通知[A]. 2004-3-8.

[31]国务院办公厅. 国办发[2004]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文件的通知[A]. 2004-1-10.

[32]刘宗现. 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33]黄亮,胡晖.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济分析. 当代经理人, 2006,5: 146-147.

[34]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

猜你喜欢

遥感影像时空变化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球场遇险
中国高尔夫球场全名单
遥感影像资料在海图制图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结合的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
里约奥运高尔夫球场遭水豚啃食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综述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高分遥感影像中道路信息提取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