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01-27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10期

王 辉

综上所述,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微创电凝加主干剥脱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5] 陈灿,鲍传明,刘建华,等.大隐静脉曲张微创化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6):636-638.

[4] 王晶.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闭合术的手术配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8):1323-1324.

[3] 周建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11-1212.

[2] 许少睿,沈明,何旭,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深静脉造影方法的改良[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938-1941.

[1] 孟凡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5(4):75-76.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 辉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扶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资料6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钉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临床疗效明显,有助于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解剖钢板;经皮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5846(2015)10-0083-02

扶余市人民医院,吉林松原 131200

胫腓骨骨干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根据胫骨外形设计的解剖钢板能够适应胫骨的解剖结构,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主要方法[1],但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较大,会加重骨折损伤,易产生愈合不佳、愈合延迟、感染等并发症,且钢板压迫骨面会引发骨质疏松,应力遮挡也会导致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二次骨折。创伤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长骨骨干骨折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研究就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资料64例,骨折至手术时间为1~7 d。所有患者均符合胫骨下段骨折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明显畸形,经X线片检查显示胫骨断裂,可见不完全骨折线、骨膜增厚、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排列不整齐,部分伴有软组织损伤和骨骼变形。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代谢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糖尿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67岁,平均(42±6)岁;A型20例,B型8例,C型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5~65岁,平均(42±5)岁;A型19例,B型7例,C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治疗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钉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利用C型臂X线机透视准备定位,使用点状复位钳将骨折复位,在骨折远端、近端分别做3.0~5.0 cm切口,直至骨膜外,分离骨膜和皮下筋膜,若骨折周围碎骨片抵挡或软组织嵌插,可先在骨折处做1.5 cm切口,螺钉固定碎骨片或拔出软组织后利用手法牵引复位。将锁定钢板放置骨折处,通常选择8~13孔钢板,经皮外用同规格钢板放置螺钉,钻孔,固定螺钉。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对切口进行冲洗,逐层缝合。若创面难以闭合可行减张缝合。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处理及麻醉方法同观察组患者,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将骨膜剥离,充分暴露骨折处,手法复位后将长度适宜的解剖钢板放置骨折处。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术后2 d,患者可在床上行功能锻炼;术后2~4周可借助双拐下床活动;6~8周,复查X线片,若骨痂形成,可增加患肢负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切口感染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利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3],优:骨折愈合、步态稳定,关节活动自如,短缩<5 mm,无疼痛、无成角畸形,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良:骨折愈合,步态正常,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75%,轻微疼痛,短缩5~10 mm,成角畸形<5°,无感染,轻度神经及血管损伤;中:骨折愈合,步态跛行,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50%,中度疼痛,缩短10~20 mm,成角畸形10°~20°,无感染,中度神经及血管损伤;差:延迟愈合,步态跛行明显,疼痛明显,关节活动度恢复不足正常的50%,缩短>20 mm,成角畸形>20°,并发感染、中度神经及血管损伤。总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胫骨下段具有血供差、皮下组织少的解剖特点,较大暴力可导致胫骨下段骨折,严重破坏骨质,导致软组织受伤,易发生开放性骨折,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对移位骨折无法有效复位,固定时间长,易导致愈合畸形,不利于早期关节功能的恢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易引发成角和不稳定,不适用于远端骨折;常规加压钢板需与骨贴合,否则易导致复位失败,钢板下坏死骨质仍然存在,且无法预防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和感染是胫骨下段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胫骨前内侧的软组织薄弱,下段骨折会严重破坏骨骼内外骨膜和髓腔,减少甚至阻断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易发生坏死、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骨髓炎等并发症[4]。钢板内固定是临床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主要方法,经皮锁定钢板通过内支架固定来保持胫骨的稳定性,不会破坏骨皮质血供,有助于保护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虽可清晰暴露术野,恢复良好,维持骨折力线,但切口较大,易干扰骨折端血液循环,术后容易发生感染,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微创钢板不暴露骨折区,在闭合复位或间接复位后放置钢板,可避免广泛剥离骨膜和切开软组织,对软组织的损伤较轻,具有损伤小、骨折固定牢固、肢体功能恢复快的特点[5],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关节锻炼,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①术前X线片检查确定钢板放置位置和长度,术中手法复位也需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②若难以闭合复位,可在骨折处做小切口利用复位钳予以复位,但应避免对骨膜的剥离,无需将骨面与接骨钢板以及解剖复位紧密贴合,达到复位要求即可;③尽量选择少螺钉、长钢板。由于螺钉密度较低,钢板较长可避免过于集中的应力,减少应力遮挡和螺钉固定对骨折端血供的影响[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有助于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明立功,明立德,明新文,等.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8):740-741.

[2] 宋锦程,徐卫袁,张兴祥,等.经皮微创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2):1084-1087.

[3] 肖志林,周明昌,冯经旺,等.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与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91-92.

[4] 李国胜,胡永成.经皮微创锁钉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新鲜胫骨远端骨折32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3): 2454-2457.

[5] 马世成.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133-134.

[6] 陈镜潮,何锡志,关东华,等.微创经皮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