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

2016-01-27杜红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电图

杜红梅

辽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动态心电图室 阜新 123000



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

杜红梅

辽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动态心电图室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12导联心电图异常患者86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以缺血性ST-T改变为主,共41例(47.7%),房早、室上性心动过速31例,室早、成对室早及室速者19例,窦性心动过缓者6例,Q-T间期延长7例,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者8例,窦性心动过速者7例,左心室高电压者14例,心房颤动9例。结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是脑血管病造成神经系统和应激状态下出现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异常的表现,及时进行心电图反复检查,可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时给予治疗,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电图;心脏疾患

脑血管疾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脏改变,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异常,引起继发性的心脏生理及功能改变,而表现为异常心电图,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头晕、心慌及心前区不适等心脏病症状和体征,即脑心综合征[1]。本文观察86例脑血管病伴心电图异常患者,探讨其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05—2014-03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于入院后行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查有异常者共86例,男61例,女25例;年龄42~83岁;脑出血46例,脑梗死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即往有高血压史56例,冠心病史32例。排除标准: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

1.2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的12导联心电图机,对入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全部描记12导联心电图,多为入院当日或次日描记,并在一周内反复多次描记心电图进行对照,检出伴有异常心电图者共86例。

2结果

2.1心电图异常标准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Q-T间期(QTc)延长:男性QTc>440 ms,女性QTc>470 ms;心肌缺血样改变包括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 mV且持续1 min以上,ST段抬高>0.1 mV且持续1 min以上,或出现异常Q波,即Q波宽度>0.04 s,或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为PR间期延长>210 ms及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定义为V5-V6导联QRS波群高度>2.5 mV[2]。

2.2心电图异常的发生情况主要以缺血性ST-T改变为主,包括ST段缺血性降低,T波低平,双向及倒置者,共41例(47.7%),房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31例(36.1%),室早、成对室早及室速者19例(22.1%),窦性心动过缓者6例(7.0%),Q-T间期延长7例(8.1%),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者8例(9.3%),窦性心动过速者7例(8.1%),左心室高电压者14例(16.3%),心房颤动9例(10.5%)。对其中5例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以及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者(心率<60次/min)给予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有反复发生的窦性停搏,最长为5.66 s;房颤伴有长R-R间距的最长为6.17 s,均提醒医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正常血流动力学。在异常的心电图改变中,以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较多,较重,且常有重叠和多种表现,重要原因是因为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释放增多,影响心脏的自律性,应激性和传导性[2]。

2.3心律失常与患者症状的关系在86例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者中,以出血性脑血管病居多,共53例(61.6%),缺血性脑血管病33例(38.4%)。大部分患者主诉有头晕、心悸、心慌、黑蒙或晕厥等症状,随着原发病的好转,心脏症状及心电图的异常也逐渐恢复,说明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与脑血管病有关,且多为一过性及可逆性。病情重者,最好做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脑血管病愈重,心电图异常率越高,预后越差。

3鉴别诊断

3.1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可有Q波改变,而珠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栓塞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变化,其特点为Q波一过性出现,心电图变化迅速,无心肌梗死后的ST-T演变,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随着原发病治疗的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恢复正常,可进一步证明为脑源性的心电图改变而非心肌梗死,必要时做心肌酶谱可明确诊断。

3.2与内膜下心肌梗死相鉴别脑血管意外可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即尼加拉样T波),T波基底部宽大,而两肢不对称,反映出心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致心肌复极异常。由于T波宽大,引起Q-T间期延长,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在治疗上应避免使用延长心室复极的药物[3]。而内膜下心肌梗死时,倒置的T波深而宽且两肢对称,R波较前降低,心肌酶谱可明确诊断。

4讨论

脑血管病不仅造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损害,还常并发心肌损害。当脑血管病发生时,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均可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神经细胞、纤维及血管组织结构的连续崩解破坏,此时大量钾离子外流,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脑缺血瀑布效应,引起一系列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脏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心电图上呈现出缺血性ST-T改变。

另外,脑缺血、水肿等病变累及下丘脑和脑干的重要组织,大脑高极植物神经中枢受到破坏,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而心肌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当脑部发生病变时,对心脏的抑制和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极易出现房早、室早、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4]。

脑缺血时,血清钾下降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加,易发生室性早搏,严重者可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因此心电图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左心室高电压可能与患者长期高血压造成左心室肥厚有关。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体循环血栓栓塞,常同时出现心肌损害,患者心室率呈昼快夜慢的节律变化,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有关,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快速紊乱的心房电活动导致交界区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扰和隐匿性传导,造成RR间期延长,因此房颤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时并非为病理性阻滞,在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临床可不予处理。而发生在白天的长RR间期且患者伴有头晕或晕厥者,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治疗脑部病变的同时,加强心脏功能及心律失常的监测,必要时进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5]。

本文86例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以缺血性改变为主,且临床伴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和体征,经治疗后,随着电解紊乱的纠正和脑部病情的不断改善,心电图异常可部分或完全消失,提示心脏病和心电图的改变和脑血管病的恢复是平行关系。在临床处理脑血管病患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心电图的监护,许多患者因疾病所致,有语言障碍或意识障碍而不能描述心脏症状,易被忽视;(2)在输液过程中避免过快和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心衰;(3)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诱发心律失常;(4)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如Q-T间期延长,多源室早、房颤等改变时,应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6]。对病情较重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24 h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给予治疗,即可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又可降低死亡率。

5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4-217.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7-279.

[3]陈霞,龙闻.脑血管意外致尼加拉样T波2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4):282-283.

[4]刘秀梅,王助衡,孙立平,等.心电图评价颅脑损伤患者心功能障碍的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6):424-427.

[5]吴蔚,杨希立,郑玲,等.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电学杂志[J],2013,22(2):119-120.

[6]郝芳,马利明,李霞,等.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 (3):213-214.

(收稿2015-12-08)

【中图分类号】R743.3 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4-0103-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5》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孕妇妊娠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