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分析

2016-01-20李小红

老区建设 2015年24期
关键词:影响

[提 要]企业社会绩效已成为当今社会反映企业整体治理情况的重要指标。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结构特征必然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关系到企业社会绩效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有关董事会规模、结构、会议频率、激励机制等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如何,尚无统一的研究结论。解决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在测量操作上的困难,以及探讨中国不同性质企业的研究样本是未来可以深入的研究话题。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企业社会绩效;影响

[作者简介]李小红(1981—),女,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江西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的关联机理研究”(12GL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营利组织与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及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7146202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评价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依赖于反映其财务情况的绩效,还包括反映其整体社会情况的绩效,西方学术界使用“企业社会绩效”一词来描述反映企业社会指标的绩效。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其特征和治理效率必然直接关系到股东利益、公司绩效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董事会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执行主体,其特征对董事会作用的发挥有着本质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围绕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展开研究,但研究多是围绕董事会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领域的影响,缺乏对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以期丰富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为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一、董事会特征

董事会不仅是公司与外界环境的信息桥梁,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均衡解,还是一种低成本的监督机制,目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Zahra等(1989)总结指出董事会主要具有控制、战略和资源依赖三种职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董事会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董事会会议频率、董事会激励机制等方面。

董事会规模一般是指董事会董事人数,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3-13人(第45条);股份有限公司应一律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5-19人(第109条)。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董事会规模的人数范围,但对董事会规模大小的界定并未给出明确的人数标准。国际上通常认为10人左右为董事会最佳规模。

董事会结构一般包括董事会成员结构和董事会领导结构,董事会成员结构表现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关系。内部董事又称为执行董事,指承担企业具体运营职责的董事。因此,总经理一定是属于内部董事,因为他是直接经管公司日常业务的关键人物。外部董事又称为独立董事,即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公司董事。外部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等国家,这一制度本意在于避免董事成员与经理人员身份重叠和冲突,保证董事会能够独立于管理层进行公司决策,更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董事会领导结构主要是指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如若兼任则为两职合一的领导结构,反之则为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

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议事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制定公司战略、更换CEO、决议其他重大事项等都通过董事会会议形式实现,董事会成员通过会议形式行使表决权,完成对公司经理的监督,使经理层依据股东利益行事,因此董事会会议次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事会的行为特征。关于董事会会议次数,一般由公司章程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自定。

董事会激励机制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薪酬激励,二是持股激励。董事会成员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程度受激励程度的影响,因此,董事会的薪酬机制和持股机制关系到董事会成员监督工作的努力程度,关系到其发挥职责和能力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董事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企业社会绩效及其评价

(一)企业社会绩效

企业社会绩效(CSP)源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概念。最早对企业社会绩效的阐述源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绩效的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企业社会绩效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企业对社会问题的社会响应。针对当时学术界关于经济责任是否应包含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中,Carroll特别加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除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裁量的责任之外,经济责任也应包括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中,因此,经济绩效也是属于企业社会绩效的内容之一。Carroll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绩效的观点被学术界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逐渐引入,学者们对企业社会绩效的认识视野也得到了拓展,Wood(1991)从行为动因、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模型进行了理论修正,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C1arkson(1995)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指出企业履行针对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绩效是自然而然的应有之义。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社会绩效观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主流。鉴于上述分析,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社会绩效是包括经济绩效在内的广义的社会绩效。

(二)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

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因素也即如何测量企业社会绩效,目前,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原因之一在于基于已有企业社会绩效概念模型的测量面临较大难度。因此,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绩效测量指标的构建和使用提出了下述原则:无论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企业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应该成为企业社会绩效的重点。该原则主要的理论依据是Freeman于1984年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企业追求的绩效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而是更多的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与企业直接相关的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也包括与企业间接相关的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媒体、本地居民等,甚至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影响的客体,如自然环境。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社会绩效提出期望并对企业社会绩效带来的影响做出评价,因此,企业社会绩效的衡量应将利益相关者作为主要考量因素。

基于上述对企业社会绩效及其评价因素的分析,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在对已有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之一董事会来探讨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三、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大规模的董事会对企业社会绩效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在于大规模董事会董事成员之间信息更为丰富,容易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企业更易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同时也更有利于董事会提高决策咨询质量。另一方面,大规模董事会往往代表了更多参与方的利益,可以避免任人唯亲,也不容易被公司CEO一人控制,有利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提出大规模董事会对企业社会绩效存在负面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Lipton和Lorsch(1992)所做的关于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成本会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并认为最佳的董事会规模应少于10人,否则会导致公司经营绩效下降。Jensen(1993)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董事数量超过八人时,董事会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外也有学者通过研究Tobin`Q值与公司董事会规模的关系,得出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对公司的社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还有观点认为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社会绩效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如国内学者吕长江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中得出国际通常认为的10人规模与上市公司业绩水平相关不大,而与奇偶性相关,董事会成员人数为奇数对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影响显著。陈军等(2006)认为董事会规模扩大能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但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使治理功能下降,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存在倒U型关系。

(二)董事会结构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关于董事会结构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就董事会成员结构而言,上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认为内部董事占比多对公司绩效有积极影响,因为内部董事更熟悉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情况,因而能更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公司业绩。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各国公司股权的分散化,董事会普遍出现被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经营人员操纵的现象,实践中的这些变化导致人们开始怀疑现有理论框架中的董事会结构的合理性,纷纷开始进行董事会结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增加外部董事的比例。Pearce和Zahra(199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部董事的专家知识结构能有助于外部董事参与公司的重要战略决策,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使得其在参与董事会战略决策时不易被公司内部董事尤其是CEO所操控,不易受限于公司现有的管理体制。因而,外部董事占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董事会战略参与程度,进而对企业社会绩效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徐二明和衣凤鹏(2014)通过对181家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连锁董事(不包括董事长)占董事人数的比例越大,企业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社会责任策略,进而提高企业社会绩效水平。

关于董事会结构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董事会领导结构,目前,董事会领导结构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尚无定论。一派观点认为应采用“两职分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该派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惰性和投机的动机,为防止公司中的代理人产生这种动机行为,需要保持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相互独立性,总经理不能兼任董事长,这样可以保障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许多公司就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这使得董事会的合议制度名存实亡,当公司经理人与董事会在公司决策上发生冲突时,股东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很难得到维护,因此,两职分离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应采用“两职合一”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其理论基础是现代管家理论,该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有助于激发经理人工作的责任心,提升自身内在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这能使他们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紧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努力工作,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绩效。

(三)董事会会议次数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社会绩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就此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两派相反的观点。一派以Lipton和Lorch为代表,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越好,该观点的理由是董事会的会议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事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积极性,能对公司的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因此,他们建议董事们会议频率应该保持在每两个月至少应该开一次会。与此相反,以Jensen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董事会会议往往只是走走形式,不是确实需要。由于董事会会议大部分时间往往被用来讨论公司的日常事务,并没有太多时间来讨论公司管理层的表现,因此会议不如少开。Vafeas(1999)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业绩表现之间成反比。Nikos的研究检验了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指出运营状况良好公司的董事会的会议次数应该相对更少,相反,董事会会议次数频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反映了公司正临较差的业绩表现,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这个观点来看,董事会会议成为了解决公司问题的“灭火装置”,而不是用于事前改进公司治理业绩的一项措施,在我国尤其如此,董事会的作用在危机期间变得更加重要。

(四)董事会激励机制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董事会依股东的利益行使监督职能,其监督程度随激励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董事会的激励方式一般包括薪酬激励和持股激励,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眼前的收益一个是长远的收益,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对企业社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就薪酬激励而言,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显示薪酬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如Hotmstrom(1979)对报酬和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业绩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相关度越高,代理人的报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度就应该越大。吕长江等(2004)对东北三省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董事薪酬包括独立董事的薪金与公司业绩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来自股东公司的董事基本都是在原单位领取薪水,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一些只有任职没有报酬的“无薪董事”,这势必影响董事们工作热情和创造价值的积极性。

对于持股激励来说,增加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能提高他们努力工作积极性,也能对持有股票的董事们起到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一般来说,持股比例越多的董事,其相应承受的公司职责就越大,由于他们对公司发展所做的每一个关键决策都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更能起到客观监督的作用,并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各种决策。学术界也有学者对持股激励提出质疑,认为虽然提高持股比例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董事们积极管控企业,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界限,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倪昌红和张洁慧(2013)以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指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越有可能采纳多元化战略,进而正向影响企业社会绩效。

四、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董事会特征主要表现为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董事会激励机制这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在不同企业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的企业对象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此外,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已有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模型又过于宏观,这就给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测量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这也是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之间关系无法统一明确的重要原因。建议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探索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环境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奠定量化基础;二是要将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的关系研究放在不同的研究样本中加以实证分析,特别是要放在中国各类性质的企业中加以细分研究,以期在不同样本研究中发现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社会绩效影响的共同规律。

[参考文献]

[1]徐二明,衣凤鹏.上市公司连锁董事对社会绩效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4,(6).[2]王艾青,王涛,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3]吕长江,王力斌.上市公司董事会设置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4]陈军,刘莉.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1).[5]徐本华.企业社会绩效研究的新进展[J]. 领导科学,2010,(14).[6]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中的企业社会绩效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10).[7]李常青.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及改进建议[J].商业时代,2004,(24).[8]倪昌红,张洁慧.多元化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绩效驱动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9).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