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研究

2016-01-18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黔南SWOT分析对策

罗 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



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研究

罗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

摘要:在实地考察和参考相应文献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的构建了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提出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黔南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黔南;民族村寨旅游;SWOT分析;对策

民族村寨旅游是现今旅游业新兴的一个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的目的地,用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里动机的旅游活动[1]。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等意义重大。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个新产业,逐渐获得人们的亲睐,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也普遍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民族村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聚居地,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研究内容多层次、多角度,主要有:(1)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王荣红等[2]、石坚[3]、陈志永等[4]分别总结了各自研究区的开发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社区自主型、企业主营型及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型几种开发模式。(2)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廖军华[5]、蒋焕洲[6]剖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开发中利益分配问题、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民族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探讨了对策。(3)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王虹等[7]、张杰等[8]、单纬东[9]分析了在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讨论了诸如政府加强保护力度、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保护自觉性及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策略。(4)市场化研究方面,向延平等[10]、刘璐殊[11]对构建营销策略、形成品牌效应等进行探索。国外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方面,而乡村旅游是与此类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其中Moya Kneafsey[12]、Robert Macdonald等[13]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对发展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迅速崛起。黔南虽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但目前涉及黔南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屈指可数,而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中面临规划与布局、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黔南民族村寨旅游进行深入分析,以保证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坐落在贵州省中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全州辖12县市,总面积26197km2。聚居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等37个民族,总人口323.27万人,少数民族占55.16%。年均温度16℃,平均海拔997m,年均降雨量1411mm。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其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优越的基础条件。2002年黔南旅游总收入仅为7.7亿元,旅游总人数172.5万人次,2014年黔南旅游总收入达到344.98亿元,旅游总人数高达3800万人次。近10年来,黔南旅游业稳步、快速发展说明黔南的旅游产品在不断丰富,由此说明发展旅游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而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也成为黔南旅游的有效竞争点。

2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民族聚居,民族文化体验方便黔南聚居的3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20万的有:布依族、苗族、水族;1万以上的有:毛南族、侗族;0.5万以上的有:瑶族、壮族、彝族、土家族。黔南州内有12个民族乡,集中分布于黔南州东南部,聚集度高。此外,黔南州民族村寨数量多且集中分布,开发的基础条件优越,如贵定布依族音寨、坡脚苗寨、怎雷水寨、瑶麓瑶寨、好花红故乡(辉岩村)等都是特色的民族村寨。

2.1.2民风淳朴,个性熏陶便捷黔南州基于工业化发展晚、城市化进程慢等原因使得黔南民族风俗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态性。古朴的布依族风情、多彩的苗族风情、浓郁的水族风情、独特的瑶族风情、淳朴的毛南族风情,共同构成了黔南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大观园。布依族的土布简约服饰、糯食文化、布依婚俗、布依山歌;苗族盛装、酸汤鱼;水族马尾绣、剪纸和被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的水书文化;瑶族服饰、刺绣、原生态舞蹈等;毛南族的土布床单、佯美酒、猴鼓舞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原滋原味。

2.1.3民俗文化丰富,娱乐效果突出民族节日是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对自然、社会、神灵崇拜的民族文化结晶。黔南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民族节庆气氛浓郁,游客参与性强。布依族和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腊八节”,水族的“端节”、“卯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瑶族的“盘王节”等,都是主要的民族节庆,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以及对自然的高度崇拜。开发民族节日作为旅游产品能将黔南民族村寨旅游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1.4民族建筑匠心独运,是产学研究瑰宝黔南少数民族建筑独具特色,审美特性较强。传统布依族建筑多以木、砖木结构为主,屋顶形式主要为悬山、硬山型,屋脊造型多样,屋面多为黑瓦或小青瓦,墙面多为材质本色,整体建筑淡雅、朴实。苗族建筑一般建在斜坡之上,分2~3层,最高层一般用来储藏食物,最下层用于喂养牲口和杂物,中间住人。一般以木材做墙,以黑瓦盖顶。水族干栏式建筑是水族文化的结晶,屋面形式为“二滴水”型,也是水族建筑的主要特点。毛南族建筑多以当地木材为主,也会用石材来装饰外墙面,“占天不占地”是其构造的独特思想。瑶族建筑材料主要以木质为主,屋面以黑瓦覆盖,形状是以长方形和等腰梯形相结合的六边形,造型独特。

2.1.5自然风光优美,先驱带动性强黔南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全州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县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及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1个;省级民族保护村寨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红色旅游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自然风光类旅游具有较强的先驱带动优势。

2.2劣势分析

2.2.1民族文化丰富,但无品牌品牌是一个地区的地标,旅游品牌的形成有助于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37个民族就有37种不同的文化。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各具特色,民族村寨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规模大小不一,景观杂乱,不具品牌优势,呈现“星多月不明”的特点,开发中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资源的整合,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

2.2.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接待能力不强黔南地形的多山性,导致许多偏远民族地区道路修建困难,公路等级差且维修不及时,可进入性差,游客花费在旅途上的时间较多。村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住宿条件及容客量、环境卫生有待提高、网络覆盖率低、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善、对乡民整体素质教育投入不足等,旅游设施与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都将阻碍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2.2.3旅游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贵州是人才流失大省,黔南也不例外。当前,黔南州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利用、培养和利益分配机制,吸引人才的能力不稳固,旅游人才发展空间不大。现阶段对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开拓旅游市场是黔南旅游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

2.3机遇分析

2.3.1国内外游客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WTO)调查预测,现代旅游已出现下列转变:旅游者由贵族向平民化发展;旅游由纯观赏型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或由单一的娱乐向增长知识、健身、研究自然方面发展;目标由少数向广阔分散发展;目的地选择由城市园林向自然环境方面转变,如“绿色觉醒”、“回归大自然”等口号的提出,反映了这种趋势[14]。因此,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是顺应了时代需求。

2.3.2政策大力支持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重要的战略部署;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各地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持;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重点发展“三州”等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区。贵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把贵州建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及贵州实施的“5个100工程战略”等,都为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3.3州政府积极引导州委州政府方面,州内每年由县(市)人民政府举办各种旅游欢乐节:都匀剑江旅游欢乐节、荔波梅花节、惠水好花红艺术节、贵定金海雪山文化节、长顺杜鹃花节、都匀中国西部茶文化节、荔波民族服饰展、中国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中国贵州龙里妙医药文化博览会、平塘龙舟节、中国都匀西部斗牛节、三都水族卯节等,为黔南民族旅游村寨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

2.4威胁分析

2.4.1内部威胁黔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村民参与意识不强,认为发展旅游的前景不可观。有些交通条件发达的村寨,受现代文化影响,许多村寨景观被破坏,民族服装被现代服装取代,民族语言面临消失,民族艺术无人继承,民族手工艺品(如背带、鞋垫)的制作被机器替代,民族祭祀活动及方法无人传承等,导致旅游业还未发展,民族文化已面临消失的尴尬局面。在已开展的民族村寨中,许多民族文化习俗被过度商业化,偏离了原生态的轨道。

2.4.2外部威胁黔南州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潜力大,但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对其形成了巨大挑战,旅游产品开发中呈现同质现象,竞争明显。小尺度上品牌村寨优势不及黔东南的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大尺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宣传效率等方面滞后于云南、四川,存在巨大的外部环境压力。

3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和发展对策

通过分析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构建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表1)。

表1 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

3.1重点发展,建立品牌

黔南州民族成分多,但分布散,根据民族聚居性的特点,应重点发展布依、苗、水、瑶、毛南族5大类民族村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核心,打造一批以音寨、水各、卡蒲、怎雷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品牌,以马尾绣、牙舟陶、蜡染、刺绣、剪纸等为代表的民族旅游手工艺品,以都匀毛尖、独山三盐酸、惠水牛肉干、盘江狗肉、三都九阡酒、福泉金谷福梨、荔波青梅酒等为代表旅游特色食品。从地方手工艺品、特色民族纪念品、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入手,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及其附加值。

3.2重点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村寨接待能力

尽管 “十一五”期间,黔南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州内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地处偏远山区,通达性差仍成为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瓶颈。旅游接触设施和服务设施如果不能和旅游业同步发展,将会减慢旅游业发展的素的。因此政府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对损坏的乡道、县道给予维修,提高村寨通达性。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及培训,引导其建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民族村寨。

3.3建设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

旅游人才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旅游的发展应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旅游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发展条件,用事业和情感留住人才。

3.4旅游与保护两手抓,确保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民族文化具有脆弱性,许多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面临破坏与消失的困境。黔南州要对已开发或具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村寨加强保护措施,保护村寨景观的原始性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减少或避免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政府要本着“拆旧如旧、建旧如旧”的方针,对遭到破坏的民族景观加以还原,加大民族村寨景观维护的财政投入。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及传承性,是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3.5加强区域合作,减少竞争压力

加强自身旅游发展建设,与外围旅游地区(如遵义、安顺、黔东南、云南、四川等)合作,开辟旅游联通路线,互为客源,合作共赢。同时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挥“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全国唯一毛南族乡”、“中华布依第一寨”的优势,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突破外围成熟旅游资源(地)的包围圈。

4结语

黔南旅游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劣势转为优势,将优势发挥到极致。政府要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合理开发规划,积极打造黔南旅游名片,塑造黔南旅游新形象,将黔南与生俱来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推向成熟。要发挥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民俗旅游品牌,提升市场地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及其内涵,政府加强引导,加强宣传力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保证黔南旅游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常. 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3(6):60-62.

[2]王荣红, 刘骥, 王世兹.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旅游开发研究——以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为例[J]. 旅游研究, 2011,3(2):34-38.

[3]石坚. 西南民族村镇旅游模式探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2):226-229.

[4]陈志永, 王化伟, 毛进. 社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模式演变的调查分析与评价[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5):64-71.

[5]廖军华. 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3):2795-2798.

[6]蒋焕洲.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02):121-124.

[7]王虹, 陈麦池, 张明新. 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探[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54-58.

[8]张杰, 周吉娜. 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保护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10(10):10-11.

[9]单纬东. 利益权利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基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实证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5):16-19.

[10]向延平, 陈友莲.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J].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79-81.

[11]刘璐殊. 贵州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营销中的品牌效应[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2(11):77-78.

[12]Kneafse M.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

[13]Robert MacDonald L J. 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2).

[14]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罗艳(1987-),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 :ly0854@126.com。

收稿日期:2015-8-1

猜你喜欢

黔南SWOT分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梦回黔南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