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溪铁观音品质审评

2016-01-18陈素全

中国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音韵制茶安溪

陈素全

(福建安溪珍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安溪县素全茶叶研究所,362400)

福建安溪县是铁观音的主产地,安溪铁观音品质优异,条索肥壮紧结,砂绿明显,红点明,香气馥郁,带自然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具有独特的“音韵”,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软亮匀整,青蒂绿腹红镶边。历次参加国内外博览会都独占魁首,多次获奖享有盛誉。

一、音韵是区别铁观音与色种的标志

“鉴尝茶叶,首重风韵。”铁观音香气馥郁芬芳,以自然花香突出为特点。铁观音的香型与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是多种芳香物质的综合效应,品质风格除受茶树品种代谢类型所左右,还受到产地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季节、天气、制茶技术的影响。因此,铁观音品质审评,首先应重视品种的品质风格;“音韵”是铁观音的香型,是铁观音的品质风格,也是铁观音区别色种的标志。

二、不同产地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

安溪是铁观音发源地,铁观音的故乡。铁观音产区主要分布在安溪西坪、祥华、感德、龙涓等乡镇。但不同产地有着不同的特质,如同为秋茶铁观音不同产地所产茶叶品质各有特点。

1.西坪铁观音——香清,韵显,尚馥郁

西坪是铁观音最负盛名的核心产区,以“茶叶原乡”著称,其产茶历史上千年,所产茶叶以“质优、味香、韵显”的特点享誉海内外。而自发现铁观音的二百多年来,西坪茶叶在生产、销售和出口方面更是闻名遐迩。如今,这个5万多人口的小镇,拥有茶园面积3.6万亩,年产茶叶达4300吨,产值5.5亿元人民币,产量、产值居福建省产茶乡镇前列。

西坪铁观音,因采用纯粹传统型制法,因此茶质相对实在、地道。其特征主要有三方面:质优、味香、韵显。

“质优”指所泡茶汤内含物丰富,呈金黄色,色泽亮丽,色度较深;“韵浓”指安溪铁观音特有的“音韵”明显,喝后有爽朗感觉;“味香”则指香味虽香但不强烈。据悉,西坪铁观音如此茶质特征,一方面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另一方面还因为当地茶农秉承传统制茶方法,尤其秋茶绝少使用空调制茶,讲究“发酵”,因此特质明显,其感官特征为质优、味香、韵显。大坪由于环境气候及采制方法与西坪相似,铁观音品质特点也是“质优、味香、韵显”。

纯正地道的西坪铁观音不难鉴别,一是汤色金黄明亮,内含物丰富,连泡几泡都能保持浓度;二是香清略高,尚馥郁。

2.祥华茶——味醇,汤正,回甘强

祥华乡位于安溪西部边陲,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800米,境内峰峦竞秀,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适宜铁观音的栽培和制作,全乡现有茶园1.8万亩,独特的自然条件,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使祥华铁观音享誉大江南北。祥华铁观音茶的特质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滋味醇正,茶汤厚实,有稠感,俗称“茶水好”;其二汤正(纯),指该茶入口后茶味充溢,清纯,鲜有其他异味;其三回甘强,指茶水入口吞咽后,留于口齿舌部的感觉清甘爽朗,且强烈持久,让人久久回味,意犹难尽。分析祥华铁观音茶质特征形成原因有三点:一是茶树品种纯正优质;二是种植环境优越;三是制法上多数恪守传统型方法,尤其讲究发酵度适中。

祥华茶的特质为味醇、汤正、回甘强。祥华铁观音鉴别:第一,细心体味其是否回甘持久,吞汤时稍留汤水于口中片刻,之后搅动舌尖与齿相摩,汤水下咽后张嘴,有鲜甘味久存者当为祥华茶无疑;第二,观察茶汤,较稠者,味纯无异味者,可作为认定祥华茶之参考。

3.感德铁观音——香幽,汤淡,微带酸

素有“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感德,群山环绕,常年雾天超过200天,早晚云雾缭绕,铁观音主要种植在海拔800~1500米的高山,引用天然的优质山泉水浇灌。感德镇既传承了历史茶叶文化的精髓,又加强了当地制茶大师的先进技术交流,制茶的工艺水平达到产区领先的水平。

感德铁观音外形卷曲、紧结、砂绿分明。汤色清澈、浅绿鲜亮;香气高雅而细腻,幽雅似兰花香。滋味清醇,口感顺滑,茶甘似露,清郁隽永,韵味无穷。

感德铁观音以其“特色鲜明”,在茶叶市场占有重要席位。纵观其特质,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其香气幽雅,无论嗅香气,或是汤入口,甚至冲泡揭盖之际,其香之浓,几可溢室。其次,汤水色泽相对清淡,尤其头泡、二泡茶更是如此;三泡之后,其汤色呈黄绿色,清澈见底。最后,汤水入口,细搅可感微带酸,口感特殊,而且酸中有香,香中含酸。究其原因,感德的铁观音在制茶时“发酵”时间稍短于传统制茶,因而色泽微绿有鲜感。其酸有两种解释:一是发酵不足所致,二是此酸正是韵味体现。至于浓香,分析认为是感德特殊生态环境,以及制茶时采用创新方法所致。

与西坪、祥华铁观音相比,感德铁观音茶鉴别起来相对较易。鉴别要领主要是:一汤色浅绿且香气清雅;二茶汤入嘴,口感微酸。香清、汤淡、微带酸是感德茶的特质。

新丛铁观音滋味醇厚,香气浓重,老丛则滋味回转柔和,香气也偏高雅。以祥华铁观音为例,祥华茶始终保持着其独有的特点,兰花香清高,而内祥华山里的茶,兰花香会更为突出,香高持久,饮时沁香透顶。滋味平和温柔,不像感德茶那样滋味醇厚扎实,但是搭配其香气,口感逐渐柔顺,且好茶依然耐泡,可以泡上几十泡而香气基本不弱。新丛祥华茶香气会偏重,滋味也会霸道一点,但是续水能力要看做工。老丛祥华茶则香气高清,口感转为柔和,如茶园管理不善,则容易偏弱,无法支撑出良好的骨架。真正做得好的祥华茶,应该是不论新丛老丛,都有自己的特点,香气持久延绵不断,滋味平和持久。这也可以说是对铁观音品质总的要求。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现代铁观音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管是传统做法或是“消青”“拖酸”等现代做法,都有做得不错的茶叶产品。需要提及的是,“消青”做法的铁观音,往往韵味会留一丝青气,达不到醇和境界,嗅时甚至有点和绿茶不分伯仲的感觉。而拖酸的茶,往往酸度不维持,只是口感上留有酸度,从一开始的“重”到后面逐渐开始弱化,与好茶的自然酸度是有区别的,好茶的自然酸度会一直持续,直至消失。初喝铁观音的人,可能适应不了铁观音的这种自然酸度,有的老人会说,那种酸得钻牙的感觉,才是好茶的一种标志。但这个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的有这么好的自然酸的茶,确实内质丰厚,而丰厚之外不失细腻,是其魅力所在。

三、铁观音的鉴评

“观音韵,兰花香”。安溪铁观音香高味醇,犹如新风临荷,空谷幽兰之感,这正是铁观音魅力之所在。铁观音的品质审评同样分为干看和湿评,外形主要是评条索、色泽;内质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六大因子。审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评观音,首重风韵

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道出了品茶之要谛:“鉴赏茶叶,首重风韵”“品其韵在香之胜”。铁观音品质审评也是一样。“音韵”有无,微或明或显,因此“音韵”是铁观音与色种区别的标志。

2.香高不一定韵显

“音韵”与香气高低既互相关联又有所区别。一般讲,“音韵”是指铁观音特异香型、品质,而香气是指铁观音香气的高低,它包括“音韵”高低和主香芳香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多少。是形容铁观音品质高低的第一个要素。

因此,韵显不一定香高,香高不一定韵显,香高不一定是铁观音。“韵”微,香高,是一般铁观音;“韵”明,香高,是高档的观音;“韵”显,香幽,是极品的铁观音。

3.鲜、香、甘、活是铁观音感官标准

根据骆少君、吴秋儿等对铁观音香气成分的分析,认为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茉莉内酯、香叶醇等高沸点化合物是铁观音的主要赋香物质。高级铁观音茶具有栀子花香的橙花叔醇,具有清香的吲哚和具有玫瑰花香的苯乙醇含量相当高。如何鉴赏?可归纳总结为“鲜、香、甘、活”四个字。

鲜:即如新风临荷,新鲜爽快。犹如盛夏酷暑,口舌干渴,如食水果之爽快。若如火温不高,久炒之茶,轻者曰熟味,重者曰闷黄。闷黄者制作欠佳,属次品。

香:铁观音有真香、纯香、清香、醇香、兰香、陈香。茶之香气,曰真香;花香明显,如兰似桂,曰兰香或韵香;表里如一,曰纯香;清爽鲜锐,曰清香;香气清新纯和,曰醇香;沉香凝韵,隽永滑润,曰陈香。茶香清纯无杂,不浊者曰清纯。香气清纯高锐持久是好茶,香而不清,即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带“蜜韵”者是高级茶;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铁观音中氨基酸组分测定的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趋势超过0.7mg/g的有天门冬氨酸(0.857)、丝氨酸(0.887)、谷氨酸(3.094)、精氨酸(0.826)、苯丙氨酸(1.371)、茶氨酸(3.522),总量为15.805mg/g。其呈味的特征分别是:鲜甜带酸、甜味、鲜甜带酸、甜而回味苦、苦味、鲜爽带甜,这些具鲜味的氨基酸无疑是铁观音体现音韵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在缓和与降低多酚苦涩,增进回甘中起着很好的作用。

活:指香气如空谷幽兰,清芬幽雅,令人心旷神怡,是品饮铁观音时特有的心灵感受。

4.“活”是铁观音品质最高的目标追求

“活”不仅具有鲜、香、甘外,还要求香高味醇,犹如新风临荷,空谷幽兰,清芬幽雅,令人心旷神怡的心灵感受。“活”是铁观音品质最高的目标追求。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嘴底”“厚韵”“杯底流香”“心旷神怡”怡悦的心灵感受等。正因为安溪铁观音具有“鲜、香、甘、活”,妙不可言的“音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古往今来的茶人爱得如醉如痴。

因此,审评铁观音应认真细致,知一般,辨特殊;评共性、看特色(点);论优次,评风格,才能获得准确的审评结果。

猜你喜欢

音韵制茶安溪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预防病毒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安溪寿星爱品茗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